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操突厥语民族在信仰伊斯兰教以 前、信仰伊斯兰教以后和近现代这三个 时期对突厥历史的看法,并对泛突厥主义的产生和 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及其反 动性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
公元11至13世纪上半叶是中亚伊斯兰化时期。7~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中亚西部呼罗珊和中亚腹地河中地区;10~11世纪,在喀喇汗和伽色尼两个王朝的推动下伊斯兰教向东、向南传播,今中国新疆西部、阿富汗中部和印度河流域的居民陆续皈依了伊斯兰教;11~13世纪,伊斯兰教深入到中亚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中亚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本文从物质文化、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剖析了伊斯兰教对中亚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魏良弢 《西域研究》2005,39(3):8-28
本文全面论述了突厥汗国的历史和文化及其对中亚历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泛突厥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股政治浪潮。它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整个中亚乃至世界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 ,泛突厥主义的整个发展历程 ,也折射出欧亚两大洲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波斯文化对中亚以及小亚细亚的伊斯兰传播的影响是深远的 ,甚至当回族文学家、史学家张承志在新疆考察时不由得感慨突厥的伊斯兰文化是波斯文化的继续。实际上 ,波斯人对于伊斯兰兴起后数百年间的巩固发展 ,尤其是在突厥的伊斯兰化过程中更是如此。如果说阿拉伯人是通过武力和政权来发展伊斯兰 ,那么波斯则是通过文化来传播伊斯兰。这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蒙古帝国以前对迁移到中亚的突厥部落的同化 ;蒙古帝国后对突厥化的蒙古汗国政权的伊斯兰化 ,既有王朝通过武力来传播伊斯兰 ,也有商人、托钵僧通过自身的行为感化异教徒而使之皈依。波斯…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中亚地区没有一个民族将自己生活的地方称为突厥斯坦。这个概念最初是由波斯人提出的,但具体地理范围变化不定。14世纪初,西欧获悉这个概念,并以此模糊地表示中亚的某个区域。19世纪,入侵中亚的俄国人第一次设立以突厥斯坦为名的行政区域,原先变动不定的突厥斯坦概念从此有了比较固定的地理范围。19世纪前期,俄国人还首次提出东突厥斯坦或中国突厥斯坦概念,不过用法非常混乱。无论是突厥斯坦还是东突厥斯坦,都是由外族人随意提出并首先使用的,当地居民并不以此类概念自称;它们是模糊的、变动的、不规范的地理俗名;这类地理俗名与种族、行政区域无关,更与政治实体无关。  相似文献   

7.
6世纪,突厥人和党项就有来往;7世纪中期灵夏地区的突厥和党项出现融合趋势,最终突厥似乎被党项族体所包容。突厥和党项近3个世纪的关系,其特点是和平、融合占据着主流,竞争、斗争并不明显。这个特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突厥部族在唐朝征服的迁徙政策下变得支离破碎,没有力量构成对新兴党项的挑战。突厥带给党项最大的影响恐怕是在文化上。在突厥文化的熏染下,原居于草地和山谷中间的党项逐渐地拥有了草原游牧民族的开放性格。  相似文献   

8.
论中亚的突厥化与伊斯兰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9.
蓝琪 《新疆社会科学》2012,(1):129-135,14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下,特别是在1905年俄国民主革命的感召下,中亚各民族觉醒了,中亚的觉醒为结束沙皇俄国在中亚的统治铺平了道路。1917年的"二月革命"结束了沙俄在中亚的统治,中亚地区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牛汝极 《中国社会科学》2012,(7):163-181,206,207
7世纪中叶,基督教聂思脱里派开始传入中亚七河地区,并为突厥语部族所信仰,汉语称之为景教。蒙元时期,由于统治者采取了宽容的宗教政策,景教在七河地区臻于极盛,与其他宗教一起形成了多元化宗教局面。14世纪中叶,随着突厥语部族改宗伊斯兰教,景教逐渐趋于湮灭。通过对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研究可知,七河地区基督徒的日常用语主要是中世纪突厥语方言,而在传教场合则主要使用叙利亚语,但叙利亚语并非当地的主流语言;当地家庭普遍有基督徒,除了传教士以外,信徒中还包括其他职业者,比如军官、教师等;元代七河地区的基督教与中国内地保持着密切联系,反映了彼此的联系和互动。七河流域发现的碑文资料对重建当地基督教的历史,全面认识元代中国和中亚基督教的真实状况,丰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内涵,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约距今将近200万年前,直立人从非洲来到欧洲与亚洲,将石器文化传到了欧亚大陆。在此基础上,东西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中亚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打制石器应该是这些直立人创造的。中亚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有可能是尼安德特人创造的,也有可能是晚期智人创造的。中亚旧石器晚期以后的文化都是晚期智人创造的。以后,中亚青铜时代文化和铁器文化在本地石器文化的基础上,都加入了从黑海和里海北岸迁徙来的印欧种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亚地区的贫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区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亚诸国家近年来面临贫困化加剧,并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贫困导致中亚地区移民人数增多,犯罪率上升,腐败加剧,环保问题突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中亚地区产生贫困的原因有很多,解决贫困问题已成为中亚各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否则,将可能造成地区不稳定等灾难性后果。  相似文献   

13.
孟长勇 《学术探索》2009,(6):123-127
中亚东干族是中国陕甘回民的后裔,是因战争迁徙而聚居于哈、吉、乌三国的华人群体。本文考察中亚东干族的形成,分析其突出的文化表征,阐述东干文化对中国汉文化的继承,介绍国内对东干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与中亚地区汉语教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伊拉克战争改变了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的格局 ,必然地影响到中亚地区。本文着重从阿富汗重建、中亚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中亚的军事改革、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伊斯兰运动等五方面因素 ,分析中亚当前的安全形势  相似文献   

15.
日本国内能源资源匮乏,高度依赖进口能源来满足国内需求.为了确保能源供应安全,日本实施多元化油气进口源和促进核能发展的能源战略.于是,油气资源和铀资源都相对比较丰富的中亚地区就成为了日本能源外交的一个重要对象.当然,除了能源利益外,日本在中亚地区还有着重要的地缘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中亚地区现存的区域性安全合作机制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对这些机制的形成与作用作了概括。文章认为,中亚地区跨国安全机制的形成,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使这些机制真正发挥维护地区长期稳定的作用,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中亚地区安全的症结归根到底是各国经济的落后和大量居民生活困苦,只有在经济上同样起作用的区域安全合作机制才是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17.
美国要在中亚获得地缘战略棋手资格,必将同俄罗斯形成战略竞存局面,这就为中国转换其在中亚的角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中国当在全面分析其在中亚的国家战略利益的基础上,以中亚的三个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为转盘,适时实现中国在中亚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中亚的非传统安全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冷战后的中亚为背景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冷战后中亚国家为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而进行不懈努力的过程。通过构建中亚经济安全合作圈层结构 ,重点加强反恐、能源开发、反毒等方面的安全合作雁行模式 ,中亚地区的非传统安全格局明显改观 ,但从长远看中亚安全合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