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贺兰山和北山的鹿石鹿岩画与虎岩画,是青铜时代比较重要的文化遗存。仅分布于贺兰山、北山及腾格里沙漠南缘的"鹿石鹿"岩画,是我国新疆阿尔泰及图瓦、蒙古国、外贝加尔等地流传的"东方鹿石"鹿的再现;同样,仅分布于新疆天山山脉中部、嘉峪关黑山和腾格里沙漠南缘的虎岩画,是主要分布于宁夏北山、贺兰山及阴山虎岩画的再现。两种同时代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岩画线形分布地域的重叠性和互补性,反映出青铜时代欧亚草原丝绸之路的东段走向,反映出贺兰山、北山即今宁夏北部地区是青铜时代欧亚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相似文献   

2.
东北青铜时代的发展进程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大约在公元前 2 0 0 0年前后进入青铜时代 ,结束的时限大体随燕文化的到来及秦汉势力的扩展而逐步衰落 ,跨越了近二千年。通过对青铜器铸造工艺、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的衡量 ,可将东北青铜时代划分为夏至早商、商末周初、西周中至春秋和战国四个阶段。东北青铜时代的发展进程具有五个特点 :1 .东北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并不比中原晚 ,但整体水平不高 ,从铸造技术和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影响力而言 ,尚属欠发达的青铜文明。 2 .存在着区域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3 .在大部分时间内 ,显示出文化发展阶段的同步性。 4.东北青铜文化既有统一性 ,又有多样性 ,其形成机制和发展进程表明 ,它是一个独立的运行体系。 5 .东北青铜文化分布的基本格局已具有了民族文化区的雏形。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青海民和喇家遗址等多处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发现一些极有研究价值的自然地层与文化层的叠压关系,随着环境考古研究的深入展开,越来越明确地揭示了发生在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阶段的一次环境变迁事件———洪水事件,它的到来导致青海地区以定居锄耕农业经济为基础的齐家文化的衰落,促使了以畜牧经济为基础的青铜时代卡约文化、辛店文化的产生,并且洪水期的到来一度形成青海地区史前文化的空白期。  相似文献   

4.
陈戈 《西域研究》2002,(2):11-18
本文认为苏贝希文化的起源主要应该在当地较其为早的青铜时代文化中寻求,同时也要注意与其邻近的较其为早的其它文化对它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作者不同意新疆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是在多种外来文化因素共同影响的作用下形成的多源性和复杂性文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新疆青铜时代考古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考古学文化、墓葬、遗址、遗物、生业及社会结构、精神文化六个方面对新疆地区青铜时代的考古研究,尤其是近30年来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简评.  相似文献   

6.
冷兵器的起源在青海高原地区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自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到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场类型,铜石并用时期的齐家文化,青铜时代的卡约文化、诺木洪文化以及汉代均有数量可观的考古实物面世。青海高原古代部族间争战频繁发生,各类杀伤性、防御性武器随之出现并逐渐丰富多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高原独特的冷兵器元素符号系列。  相似文献   

7.
下坂地墓地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文化是下坂地墓地的主体文化,我们将其命名为“下坂地类型”。下坂地类型与同地区的香宝宝类型在考古学文化内涵上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应属同一考古学文化范畴。在时间上看下坂地类型早于香宝宝类型。下坂地类型与安德罗诺沃文化谢米列契类型存在紧密联系,有可能是在安德罗诺沃文化影响之下产生的一种地方文化。晚期文化在时间、文化内涵等方面与香宝宝类型相同,可以归人香宝宝类型。同类型遗存在新疆乃至中亚地区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8.
新疆发现的铸铜石范大多属于青铜时代,以工具和武器范为主,这是欧亚草原西部很早就兴起的青铜器文化向东传播的结果。新疆铸铜石范的发现说明这类青铜器是当地制作,它们是研究新疆青铜文化和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的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9.
新疆地处欧亚交通冲要;居民种族多源、民族复杂;多种文化会聚、异彩纷呈;19世纪初、20世纪前期成国际竞逐的焦点。相关历史、考古、民族、语言、宗教、文化之研究,呈现十分复杂的面貌。目前,学界关注的"吐火罗"问题堪为显例。吐火罗,是里海、黑海北岸古代游牧民族之一,自称"Tochori"。公元前2世纪以前进入阿富汗北部。唐代玄奘译称它为"覩货逻"。公元8世纪前后,在回鹘文《弥勒会见记》题跋中有"Toχri",德国学者据音读相近,指其为印欧语西支中早已失落不见的"吐火罗",并与古欧洲人南下挂钩。近年发掘之孔雀河青铜时代考古文化,被个别学者假想为"吐火罗人"遗痕。有美国学者更将这一"假说"作为结论,并扩展指称塔里木盆地自青铜时代至唐,诸多不同王国、不同民族,均是"吐火罗",甚至与新疆现代民族联系。涉及古族、古国,必须关注特定时空背景;语言、文字不能与民族等同;种族与民族不能等同;它们又都必然在交融中发展。考古遗存必须总体把握,才可认识其民族个性,切忌抓住点滴枝节,就与民族联系。  相似文献   

10.
王献华 《中国社会科学》2023,(1):140-160+205-207
三星堆祭祀坑埋藏之前的几个世纪,即公元前两千纪的中后期,是亚欧大陆青铜文明互动频繁的时代。这个时代亚欧大陆的主要青铜文明有一个突出特征,那就是它们都分布在自然形成的主要文化交通线或文明大动脉附近,呈现出一种动态格局。其中,最重要的陆上通道包括从东北亚直到东欧的欧亚草原带、从中亚通向西南亚的“内亚山地走廊”,也包括童恩正先生提出的,贯穿我国境内,从东北亚到东南亚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海上通道则主要是从红海和非洲之角辗转到东南亚的季风带海岸线。三星堆文明和商文明一样,处于作为文明大动脉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上,彼此联通也相互竞争,共同构成作为整体的青铜时代中华文明。由“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两侧的江海陆地共同构成的力量场是中华文明的舞台。这种对中华文明空间结构的认识是理解三星堆文明的关键,对三星堆文明的研究也因此具有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曹凯  马鹏  曲梦圆 《西域研究》2023,(2):125-131+171-172
阿克塔拉遗址群由38处独立遗址点组成。2021~2022年,在其中的6个遗址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灰坑、火膛、灰堆、灰沟、灶、活动面等,出土陶器、铜器、石器、骨器、铜矿石、铜炼渣等遗物百余件。基本确认了阿克塔拉遗址群是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青铜时代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阿克塔拉遗址群的发现对完善喀什地区史前文化的编年序列,构建喀什绿洲乃至新疆南疆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2.
辛塔什塔文化是欧亚草原青铜时代中期极为重要的文化之一。其独特的防御性聚落形态、墓葬及其中出土的双轮马车,对于研究欧亚草原青铜时代生业模式与社会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内对辛塔什塔文化的认识却极为有限,文章梳理了近年学术界关于该文化的最新研究动态,以期全面掌握有关该文化研究的国际前沿性学术成果,推动我国北方地区聚落形态、墓地布局、马及马车的传播、冶金术的影响等重要学术问题的研究,进而揭示青铜时代东西方远程文化交流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3.
郭静云 《中国社会科学》2012,(6):184-204,209
驯马史滥觞于新石器晚期的亚洲草原,当时的草原住民为了取得肉乳,遂由猎马逐步发展为畜养马匹。至青铜时代,随着草原人口的不断扩展而形成新的族群,他们出于战争和迁徙的需要,开始将马匹当作交通和战争的工具,马的使用从而有了新的方向。公元前2000—前1600年间,只有少数特殊的"游战族群"(nomads)才掌握驭使马匹的技术。青铜时代的马政与贩马贸易,一方面促使马车向外传播,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流动。从人类掌握驾马技术起,原本各地相对独立的历史才逐渐转变为互相沟通的世界史。殷商文明处于亚洲驾马历史的早期阶段,此时掌握马车的族群即是殷商王族。从亚洲历史的角度观察殷商文明,或许可以更进一步理解其文明成分的来源。  相似文献   

14.
施劲松 《中国社会科学》2023,(1):104-123+205-207
成都平原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长江上游的一类区域文明,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3世纪中叶至前8世纪。该文化最重要的遗存是三星堆遗址的8个祭祀器物坑,它们大体同时并相当于殷墟晚期,埋藏物为象征性器物、表现祭祀场景器物、祭祀用器三大类,表达了太阳崇拜和王权两个主题。三星堆和金沙两个区域中心汇聚了域外四方的贵重物、资源、技术、观念、人员。这一区域文明之所以兴起并显现出独特样貌、成都平原之所以能够汇聚各方文化因素,原因除成都平原位于文化交流通道的十字路口外,更重要的是三星堆一带可能存在一个观象授时、沟通自然、获取神秘力量的知识中心和神性中心。  相似文献   

15.
李旭 《殷都学刊》2009,30(4):155-156
由著名殷商史专家王宇信研究员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丛书,继前4种<中国殷墟--去安阳认识商代文明>、<殷墟甲骨学--带你走进甲骨文的世界>、<走近甲骨学大师董作宾>、<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出版之后,第五种<殷墟青铜器--青铜时代的中国文明>(双色版)近日出版.  相似文献   

16.
对鲁迅与章太炎的联系及其“五四”意义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太炎与鲁迅对浙东学术思想的承续性发展,显示着"鲁迅与章太炎之缘"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变革中的文化意义。章太炎与鲁迅所确立的"取今"与"复古"的变革取向及其对"魏晋文学"观的选择,构筑了"五四"新文化、新文学发生的"浙东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7.
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了吐火罗人的族属 ,分析了公元前 2 0 0 0年至公元前 150 0年间新疆分布的几种青铜时代文化 ,认为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的克尔木齐文化、楼兰地区的小河—古墓沟文化为吐火罗文化 ,塔里木盆地中部的新塔拉文化和尼雅北方青铜文化则是吐火罗文化与羌文化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坐落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江湾乡西北的大山种羊场遗址,出土了许多文物,从遗址暴露出来的文化层堆积和出土采集的各类文物标本观察,文化遗存可分为辽金时代、青铜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文化遗存晚于白金宝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晚于腾家岗遗址。  相似文献   

19.
马奔腾 《天府新论》1998,(1):71-75,79
中国的青铜时代一般是指从2元前ZI世纪到公元蓟5世纪的1500多年的历史。这一阶段,胃铜器(主要是礼器与兵器)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应。由于霎6资拍的跌之,夏代的时代特征模糊不清;而同代重“德”的人文思想动兴,后来铁器又逐渐督及,真社会政治、思想状况也较为复杂。R青藏代可更是中国鲁钢时代的典型代表。在商代种类、样式繁多的胄铜器中,易具有崇高的文化们值和深远的美学意义。有商一代,“国Z大事,在把手威”“‘,礼器鼎成为“家国重器”。透过需,我们国以置到商代的社会面貌和苗美理想。而易的意义,又是通过造型军坟烟…  相似文献   

20.
西宁文化随西宁历史发展经历了三次明显的演变过程:第一次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代表文化为彩陶文化;第二次为青铜时代,代表文化是以羌文化为主的融合文化;第三次为汉代以后,代表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的融合文化。西宁文化在形成、发展、变化过程中,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对其文化内容构成以及西宁文化融合、包容、开放性特征的确立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