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世纪,英国教士阶层以神权等级的形式存在,然而,这种存在形式在近代早期社会的转型变革中发生了巨变.这种巨变肇始于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从权力、身份、组织三个层面解构了原有的神权等级,同时也使教士的职业角色和职责重点发生了变化.为了与教士新的职业角色和职责重点相适应,英国国教会不断革新,促使英国教士阶层逐渐具备了现代职业集团的若干特征.在英国社会由中古走向近代的转型过程中,教士阶层也实现了自身存在形式的近代化变革.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化是一场"从身份到契约"的进步运动,"两栖人"现象是阶层分化中出现的身份 契约的失范现象;因身份的差异,"两栖人"分为"城乡两栖人"与"官商两栖人";原有身份制度下的政治权力结构及社会资源分配差异是"两栖人"现象产生并不断反复的深层次原因。在社会转型的深入阶段,应该进行"去身份化"改革,调整原有身份制度安排下的政治权力结构,促使"城乡两栖人"快速转化;同时规范政府权力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压缩"官商两栖人"的生存空间,促进社会合理分化,寻求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白领阶层意识形成的两种理论解释及其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阶层意识所指的是居于一定社会阶层地位的个人对社会不平等状况及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观意识、评价和感受.中国白领阶层的阶层意识是中国特定的社会客观分层结构、制度安排、价值准则以及分层机制的变化在人们的主体意识之中的反映.本文首先讨论了倪志伟的市场转型理论和边燕杰、罗根的权力维系理论对中国白领阶层阶层意识形成的解释,然后通过调查资料的分析,实证检验了倪志伟的市场转型理论和边燕杰、罗根的权力维系理论在中国白领阶层阶层意识形成中的理论适用性,认为权力资本与人力资本对于白领阶层意识形成都有较大影响力,同时还发现,权力资本对白领阶层意识的影响随收入的持续增长而逐渐减弱,但人力资本对个体的白领阶层意识的影响随收入的增长而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4.
清末农会的兴起和士绅权力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末农会的兴起引起了社会权力结构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一变革是以士绅阶层为介质,以这一阶层权力功能的变化为契机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极其深刻的转变.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原有的阶层结构出现大规模的分化.与之相适应,我国工人阶级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相似文献   

6.
晚清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阶层不分化、分化、合化、分化的交替进程,影响阶层分化、合化的三个自变量分别是资源特性、组织权力与公共权力。资源特性、组织权力在自发运作的市场中导致阶层分化的马太效应具有必然性,公共权力则具有选择性。当公共权力阶层与强力资源拥有阶层兼组织权力阶层结盟时,阶层分化加剧,社会有发展但是不稳定;当公共权力阶层与弱力资源拥有阶层结盟时,阶层合化出现,社会稳定但是不发展。要使社会既稳定又发展,阶层之间应该既分化又公正,公共权力阶层应该是不自由的,受制约于各个阶层并代表各个阶层。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现在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家庭结构、组织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但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无疑是社会结构变化的核心内容。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经济政策调整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有几个方面问题值得研究和关注: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政策的两个重大调整,即阶级阶层政策的调整和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这两个调整对中国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二是中国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动,包括变动的过程以及现阶段阶级阶层结构的状况;三是利益格局的变化,主要有中国在城乡、区域、行业、个人等层面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四是目前中国阶级阶层研究关注的几个问题,包括收入差距变化趋势问题、市场机制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问题、社会公正问题、中产阶级问题、农民工问题等。  相似文献   

8.
朱静辉 《北方论丛》2010,(3):102-106
宋代以后,宗族之所以能走向庶民化,其原因在于士绅—官僚阶层在宗法理念上的突破。原有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动,使得乡村社会重新面临再组织化的问题,原有的士绅阶层在此率先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出于现实的需要,提出了在士绅—官僚阶层建立宗族,之后又把宗族的理念不断推向了民间社会。从北宋到清代中期的长时段中,宗族重建的思想也从原有的家世延续的血缘团体组织向地方的政治与社会功能组织单位转变。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中国工人阶级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使经济社会运行机制及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转型使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出现了全方位的阶层分化与整合,不同工人阶层在经济收入、政治权力、文化素质乃至社会评价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传统的社会群体利益格局已被打破,新的社会群体利益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工人阶级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考察中国工人阶级地位的分析框架社会地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各阶层对社会资源的占有状况不同,对社会的获…  相似文献   

10.
崔玉婷 《文史哲》2003,6(1):144-150
随着社会经济、人口和职业构成的变化 ,抗战以前青岛华人的社会阶层结构亦出现了相应的变迁。根据对权力、经济、文化三大资源的占有状况的分析 ,抗战以前的青岛居民大体上可分为上、中、下三个阶层。其中 ,上层是青岛社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 ,中层是中坚力量 ,下层则是被动牺牲者。抗战以前青岛社会阶层结构已具备了现代阶层结构的雏形 ,但要完成现代化 ,道路还很漫长。  相似文献   

11.
军府体制下,因多种行政管理模式的施行以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清代新疆的司法体系与运作呈现出突出的有别于内地直省以及其他边疆地区的多元性与复杂性,而军府衙门在司法体系当中的核心与主导地位又显现出清代新疆司法体系与运作的一体性。清末建省后,新疆行政建置统一于内地,多元法律的一体化在司法领域得到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12.
魏光奇 《河北学刊》2005,25(6):143-149
清代前期,统治者通过兴大狱、禁止士绅干预、介入地方政治等措施抑制"绅权".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实行地方自治,新旧士绅通过担任(州)县、乡镇和村庄各种自治组织的首领人员而结成公共权力网络,实现了组织化.在此过程中,士绅们除了在各种自治性组织机构中行使职权外,往往还以"绅董"的身份和资格组织起来,筹备自治机构选举,推举地方公益机关首领,参议和处置区内治安事务,议决地方财政措施,甚至行使全县的议政和行政权.于是,"绅权"在地方社会中便成为了国家组织之外的另一极社会权力."绅权"同"官权"、同民众权益均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冲突.地方自治制度的实行之所以导致劣绅的活跃和"绅权"的恶性膨胀,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结构的传统性和士绅势力的宗法性.  相似文献   

13.
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掀起编练新军的热潮,地处西北一隅的新疆编练成暂编陆军第35协和伊犁混成协两支新式陆军。新疆新车编练过程中存在诸多的掣肘性因素,成军历程曲折繁杂。新疆编练新军成效显著,其内部机制展现其现代化特征,成为清末新军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新疆新军编练对于辛亥新疆时局影响至深且巨。  相似文献   

14.
经历了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权力更迭,国民政府对农村的控制以恢复原有秩序、强化国家控制为主基调。通过实行地方自治和保甲制度,建构了农村两种统治力量,同时辅以对农会组织的渗透,将国家权力延伸至农村。但农村的权力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国民政府推行的各种制度,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权威的盈利化和权力的异化最终导致了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国民党的放任和退让最终削弱了自己在农村的政权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清代新疆伊犁人口变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人口结构特征,主要包括经济结构和民族结构特征。清代伊犁地区人口变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迁移人口对伊犁人口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人口经济结构特征的形成以清政府治新政策中的人口布局思想为主导影响因素,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游牧业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尤其是建省后人口再聚集和恢复发展时期,牧业人口恢复较快,这进一步表现了自然地理环境一定程度上所决定的经济形态对人口经济(职业)结构的深刻影响,也表现出各民族社会生产形态的惯性发展。人口民族结构变迁的主要因素是受到了清政府的民族政策及战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咸丰六年江南大旱与社会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贤亮 《社会科学》2006,(7):162-170
历史上江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患,但旱灾的发生也很频繁。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咸丰六年江南特大旱灾为中心,对地方灾害与社会应对问题作了初步的清理,并发现:政府对灾荒的救济,在清代有一个显著的转折,即咸丰朝前后政府救济的力度和重视程度因内乱外患、军政祸乱频兴而有很大的差异。自咸丰朝开始,民生的救赈已基本转移到地方政府身上,而以绅商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力量在其间发挥了重大作用,地方秩序稳定已成了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7.
清朝崛起,入主中原,日趋牢固,边防愈加巩固,清王朝中央对西藏地方的治理不断加强,尤其是在涉及国家主权的地区建置.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在几经更迭后形成以达赖喇嘛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但这种制度无法回避新立达赖喇嘛由转世到其亲政之前事实上的权力真空的问题.进入18世纪后半期,摄政制度应运而生.直至20世纪前半期,历任摄政共15人.摄政掌政远远超过达赖世系实际掌政时间.摄政作为当时代掌西藏地方最高权威一职,在西藏地方史以及与中央政府关系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和作用.本文根据各类相关文献,对清代西藏地方摄政一职的产生、称谓以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挖掘、梳理、探究.  相似文献   

18.
从消弭盗贼,维护社会治安出发,清代建立了一整套预防和治理体系,但最后却似乎背道而驰.出现了“失盗又遭官”的局面。从“治盗”到“讳盗”,从“讳盗”到“诲盗”,从“失盗”到“遭官”,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这一条线索。从而呈现清代地方司法状况以及背后的逻辑。  相似文献   

19.
清代新疆伯克制度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伯克制度原是天山以南维吾尔族地区旧有的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大小封建主就是等级不同的伯克,且均为世袭。清朝统一新疆后,遵循"因俗而治"的原则,对伯克制进行改造,废除世袭,将其纳入地方官制序列,但旧有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未从根本上改变。  相似文献   

20.
困境中的改革:清末新政与社会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政府推行新政,原想缓和国内矛盾,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适应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拉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但实行的结果却适得其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官权与民权进一步恶化,改革与社会期待存在着巨大差距,因此,清政府最终被变革引发的各种合力所推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