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论真、善、美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真善美及其相互关系,是道德科学的重要课题。真善美与假恶丑相对立而存在。真与假是事物真实存在或虚幻伪造的属性,这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是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善与恶是人类思想行为对社会是否有利或有害的属性,只有人类存在善与恶的问题,这是道德论方面的问题。美与丑是指一切事物的具体形象是否生动、感人,以引起人们喜悦或厌恶感情的属性,是美学方面的问题。它们是事物的三类具体的属性,都是价值范畴,都有评价的问题。只有人类才能进行这些评价。真善美不是并列的,但可以统一,统一的基础是真。马克思主义教育人们,就是要达到这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其理论角度应为:和谐社会之真—社会的必然性与和谐的应然性结合;和谐社会之善—传统文化脉搏与时代精神的共鸣;和谐社会之美—个体审美实践与社会运行模式的契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和谐社会与真善美互为条件和目标。  相似文献   

3.
哲学最高目标是追求真、善、美,本体论是关于一般存在的哲学,它是真、善、美的统一。真,侧重于主体对客体的一致;善,侧重于主体自身实现性和必然性的尺度;美,则是在真和善基础上的侧重于协调自由。  相似文献   

4.
简论人格的真、善、美徐长山人格,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指的是做人的资格、品格或标准。康德说,人格就是“每个人的那种品质”。人格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客,如气质、性格、思想、智慧、道德、能力、知识、理想等等,形成一个人格体系。在人格体系中,除了气质主要决定于人的...  相似文献   

5.
在论及美的本质时,李泽厚同志认为,“美的本质是真(合规律性、客观现实)与善(合目的性、社会实践)的统一”(《美学论集》第361页).这意味着:一、美无独立的品格与属性;二、美是目的在客观现实中的显现;三、这种显现表明了目的合规律性.我认为,这个本质论不仅未能科学地准确地揭示出美的本质,反而否认了美的客观性,否认了美的存在,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美本质论.  相似文献   

6.
苏州古典园林,或者说,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是世界园林中熠熠生辉的明珠,也是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独放异彩的奇葩。杨廷宝、童(?)在为刘敦桢所著《苏州古典园林》所写的序中指出:“作为历史遗产,中国古典园林有其世界地位,这是学者们所公认的。影响所及,不但达到朝鲜、日本,而且还远及十八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造园史上的渊源之一”;而“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江南最早私园为东晋苏州顾辟疆园。由于苏州具有经济、文化、自然等优越条件,因而园林得以发展……”这是从世界范围的宏观角度,概括了苏州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总体上看,历史地形成的苏州古典园林的艺术体系,其美学特征究竟是什么,这是应该认真地加以探讨的。艺术总离不开真、善、美。狄德罗曾说过:“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得美了,善也就变得美了。”“真、善、美有他们正当的权利。……这个自然的王国,也是我所说的三位一体的王国。”狄德罗关于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观点,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是适用于任何艺术的。苏州古典园林既然是艺术,当然也离不开真、善、美。不过,苏州古典园林的真、善、美,除了带有一般艺术和中国古典园林所共有的普遍性外,还有其特殊性,即区别于其他艺术、区别于欧洲园林乃至中国北方皇家园林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真、善、美?这是哲学史上已经讨论了几千年的老问题。不过老问题可以有新意义。今天,我国各族人民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现实生活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包括关于真、善、美的理想这个老问题,要求哲学工作者给以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各个时代的精神文明体现了各个时代的人们的理想。可以说,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就是人们从现实生活和历史传统中提取理想,并创设条件来促使理想得到实现的过程.精神活动有多种方式,就活动的成果说,有科学、艺术、道德、宗教等等。我们暂且把宗教信仰这种对世界的虚幻的反映方式撇开,只讨论理论思维、道德实践和审美活动这三种主要方式:它们各自以提取和实现真、善、美的理想为其特征,分别地具有真、善、美的价值;而又不可分割地互相联系着,因为它们无非是统一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不同侧面。人类建设精神文明的远大目标,就在达到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境界和造就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这就是本文要阐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文艺思想,它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评价各种文艺现象,揭示文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以指导革命文艺的实践。而文艺作为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审美需要,求得美的享受和愉悦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因此,文艺与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等等美学范  相似文献   

9.
颜佳华 《湖南社会科学》2008,(5):I0001-I0001
真、善、美是人类所追求的崇高理想,也是人类包括学术研究在内的一切社会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尺度。行政学研究是不断趋向于真、善、美的过程,包蕴着真、善、美的深厚内涵。  相似文献   

10.
技术并非是抽象的、孤立的工具,而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并负荷科学、政治、经济、伦理文化意涵;技术并非是自主的、价值中立的,而是负载价值,并且渗透着伦理。技术不仅具有物性,而且充满着人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和物化。因此,技术不仅具有“真”、“善”、“美”,而且三者又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1.
实践和认识是联结主客体之间的物质方式和精神方式,二者构成了主客体之间的实践一认识结构。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真善美,追求真善美成为思想的三大原则;认识真善美是为了指导创造真善美的实践活动,遵循真善美成为行动的三大原则。  相似文献   

12.
发展真 发展善 发展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耕田 《学术界》2001,(6):204-209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内在地包含着真、善、美的因素.发展真是指社会发展的客观真实性,由此可自然地引出社会发展的真理尺度;发展善是社会发展的利人性或合目的性,由此可引出社会发展的功利尺度;发展美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和在社会发展结果上所存在的美,是发展真与发展善或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由发展美可引出社会发展的审美尺度.发展真、发展善、发展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理想的社会发展应当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文化成果,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理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真、善、美”的统一,是迄今人类对“真、善、美”最全面、最深刻的把握,我们要在变化发展的现实环境下,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中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文化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理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真、善、美"的统一,是迄今人类对"真、善、美"最全面、最深刻的把握,我们要在变化发展的现实环境下,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中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15.
看了李连科同志的《关于价值的哲学分类》一文(载《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很受启发。对李文中的大多数具体论述,我是很赞成的。但是对于划分价值类型的方法和如何看待“真、善、美”的问题,似觉得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所谓艺术上的真,我们认为它有两个基本含义: 一、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基本是一致或相符的,但又不完全相等。它和科学上的真一样,是认识论问题,指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即对客观现象的主观反映是否正确。只不过科学家是用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反映现实世界,而艺术家是用形象思维,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反映世界。当科学家用概念体系准确地掌握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时,我们就说他的认识是真实的,具有客观真理性;否则便是假的。当艺术家用形象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客观现实时,我们就说他创造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1.善的判断指道德或伦理价值的判断;美的判断指审美鉴赏判断。善美判断必然发生在特定的认知—判断情境之中。 关于上述内容的判断必须具备这样几方面条件:(1)存在着判断的主体,即判断者;(2)存在着被判断事物,即判断对象;(3)判断的主体与对象之间能够构成某种独特的关系。任何关于善美的判断都必以这三方条件的互相和谐为基本前提;正当的、合理的判断表示处在这种和谐系统中的判断主体对其自身行为的抉择以及对某种关系情境之中的价值的确认或否定。我们把主体判断赖以形成的这种独特的关系情境称为认知—判断情境。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决定文化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本质因素,而文化的价值取向则是以真、善、美何者居第一位为分界线的。针对学术界某些人认为中国文化无求真精神的论断,本文从分析真、善、美的含义与关系入手,认为《周易》正是以“真”为第一位的价值取向。同时指出,《周易》对儒、道两家文化以巨大影响,但儒家由于圣人崇拜和经学思维,把“善”放在文化取向之首位,导致中国几千年来伦理文化占据统治地位;道家以“真”为本位,但过于强调对“真”的体悟,反对社会实践,流于出世,丧失了求真精神的本义。今天,我们应采撷中西文化中的求真思想,促进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真、善、美:一个历史之谜从哲学史上来看,真、善、美犹同斯芬克斯之谜一样,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古往今来,许多哲学流派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对这一历史之谜作出了许多不同的解答.极端的哲学家完全割裂了真、善、美之间的联系,把其中之一直线化、绝对化,发展成自己的哲学体系.一些唯心主义者仅仅以善或价值为出发点建立哲学体系.而一些唯物主义者绝对排斥价值判断,仅仅以真或实事作为哲学体系的出发点.现代西方的一些艺术家则绝对排斥真和善的内容,鼓吹  相似文献   

20.
哲学研究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实事求是"内涵的丰富性。"实事求"内涵的第一个层次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对真的追求,主要遵循物的尺度;作为价值主体的人还要从自身的需要、期望出发,主要遵循人的尺度来认识、评价和改造世界,即趋善是"实事求是"的第二个层次;最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出发,追求不断超越现状的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即臻美是"实事求是"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