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高原苗岭山区是苗族和侗族的聚居地,那里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森林。被誉为“苗族村寨博物馆”的雷山县郎德寨,森林覆盖率高达75%;一些偏远村寨的森林覆盖率甚至比郎德还高。这一方面要庆幸苗侗民族慧眼识珠,选中了这样一方风水宝地作为自己的生息之所;另一方面又得益于苗侗民族古已有之的环保意识——这种意识,经过多年的积淀已形成为一种文化,我们不妨称它为“树文化”。事实上,苗侗民族的树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表现在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2.
下山棋     
提起棋类,人们自然知道有象棋、围棋、军棋、跳棋,然而,在湖南省湘西吉首的苗族聚居的山区,有一种独特的棋类——山棋。下山棋,是苗族人民的一项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在苗寨,大人小孩,男的女的,都会下山棋,成为他们歇脚休息的最好娱乐。赶场天在路边、在溪旁、在山坳歇担时,苗族人们喜欢随手拾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一“”形,两人蹲下来就可拉开战幕。对弈时,你放一草,我下一石;我隔断你的子,你拆除我的“锤”;  相似文献   

3.
距贵阳约50公里的花溪区高坡苗族乡,几百年来一直沿袭着一种称为“洞葬”的习俗据当地寨老介绍,高坡86个自然村寨,几乎都有“洞葬”习俗。而这些“洞葬”中保存最好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甲定村龙打岩洞葬。对于“洞族”习俗的成因,在当地流传最广的说法认为,居住在高坡一带的苗族祖先原居住在黄河流域,神农氏是他们的老祖宗。由于战争失败,祖先们被迫迁徙到现方大山之中,距今大约600年时,苗族首领“香骆”去  相似文献   

4.
唐方科 《民族论坛》2004,(11):30-30
鼓舞是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的一种独特舞蹈艺术,也是湘西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盛行于湘西自治州吉首、凤凰、花垣、保靖、古丈县境内,多在庆年或请神时表演。庆年时表演的鼓舞俗称年鼓,一般从正月初四至正月十五时间内表演;请神时表演的鼓舞俗称神鼓,大多于秋冬时节椎牛、椎猪隆重举行祭祀活动时表演。苗族鼓舞表演奇特,风格独具,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商周时期,其文化就已发展到相当程度。据《战国策·魏策》记载,“延敷文德,舞于羽于两阶”。据传该时期就已产生了苗族鼓舞,并有了传…  相似文献   

5.
漫谈芦笙     
我国南方的苗、侗、水、仡佬、彝、佤、景颇、拉祜等少数民族都喜爱吹奏一种多管乐器——芦笙.在苗族人民中,芦笙的群众性尤为广泛,以致人们一提起芦笙就会联想到苗族.居住在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的苗族人民,都喜欢吹芦笙,跳芦笙舞.苗族聚居的村寨,大多数都有芦笙乐队,并且专为吹芦笙、跳芦笙舞开辟活动场所——芦笙场或芦笙坡.农闲季节,青年人几乎手不离笙.  相似文献   

6.
张胜兰 《民族学刊》2014,5(5):25-33,107-109
以贵州为中心,回顾从清朝到民国时期的苗族传统服饰所受的来自中央政权统治的影响,可以看出统治者所采取的改装政策,在不同程度上使苗族受到了一种来自“他者”的欺压,从而形成了一种荣辱与共的历史背景,强化了作为个体的苗族自我认同意识。而中华民国的诞生给苗族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被卷入近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的苗族,更深地陷入了对汉族的抵触感与不得不接受汉文化影响的无奈感的矛盾中。与此同时,新一代的苗族精英开始以超越地域局限的视角来思索自己的民族,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国家”、“苗族”、“不同地域的苗族支系”这样一种重层意识被强化,而苗族传统服饰的存在和变化加深了这种多重性的苗族自我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7.
湘西苗族传统社会中存在着一张权力的“文化网络”,它由民间精英、社会规约、民间仪式、民间信仰等多种文化因素组成,在历史上这些因素相互协调、配合,共同规范着苗族的礼俗秩序. 当前,面对国家现代化和乡村法治建设的推进,湘西苗族的“文化网络”进行了相应调适,仍然发挥着维护乡村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他们把整个民族的文化使命放在自己背上,用身体作围栏,保护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燕宝:发现水族文学富矿燕宝,苗族,籍贯贵州省,1927年生,是民间文化保护的一位长者。年轻时代,因为没有读过文学史,他将苗族民间文学的收集与整理当作一块摆在面前的硬骨头,并从此开始了自己长达一生的民间文学研究。在他提倡的田野作业中,意外地收获到了一种少数民族语言——“水语”。1963年,燕宝在三都水族自治县遇到了水族著名歌手、72岁的潘静流。潘静流不仅是著名歌手,还是位读过“诗云子曰”的老学究,发明了汉字记“水音”的妙招,写有几部水族传统民歌和…  相似文献   

9.
<正> “鼓社祭”俗称“吃牯脏”,是黔东南苗族社会的一种祭祖大典,内容是:杀公水牛击鼓祭祖。这种杀牛祭祖的习俗在苗族社会中普遍盛行,湘西苗族称为“椎牛祭”,贵阳高坡苗族则称为“敲巴朗”。它是苗族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苗族社会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苗族“鼓社”文化源远流长苗族“鼓社祭”产生的时间早,流传时间长。关于它的起源以源于兄妹结婚的始祖传说较有代表性。传说:古时候,老妈妈生下十二个蛋,孵出十二个兄妹,洪水淹没后,只剩下哥哥“姑昂”和妹妹“卖”。  相似文献   

10.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跨境民族。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南、西南地区的八个省区。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历史等诸种条件的限制,形成了苗族数目庞杂的各个支系,而每个支系的苗族人民都在自己的人体装饰艺术中,留下了可供我们采撷的头面装饰的串串“文化符号”。今天,破译、解读这些头饰符号,对苗族服饰文化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服饰特别是头饰不仅在民族识别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作为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之一,还蕴涵着多种多样的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11.
正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里排壮寨,有个十分特殊的家庭:一家九口,四世同堂,情融五个民族。一家之主是79岁的壮族老人侯振荣,虽然年事已高,但老人也没闲着,给正忙着修房子的儿孙做帮手,搬搬砖递递瓦。"儿孙都长大了,以前的老房子不够住,打算修个大一点的,一大家子和和睦睦住在一起。"侯振荣老人笑着说。早年,壮族的候振荣经人介绍,与一位来自马堤乡的苗族姑娘结为夫妻,生下两个女儿侯日孟(苗族)、侯日莲(壮族)。小女儿侯日莲外嫁后,大女儿侯日孟招来一个侗族的上门女婿石成建。婚后,大女儿侯日孟生下儿子:侯光祖(侗族)和侯光源(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如藏族的“鲁“、壮族的“欢“、白族的“白曲”、苗族的“飞歌”、布依族的“笔管歌”、瑶族的“香俚歌”等都风格各异,色彩纷呈,高昂豪放的曲调,受到了各民族群众的喜爱。在此,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鲜为人知的回族民谣,即传诵于陕西回族民间的“曲儿”。  相似文献   

13.
苗族医学是一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族医药学,具有浓厚的苗乡风格。据古籍记载,被称为“苗文”的苗族先民,很早就是盛名鼎鼎的药家。素称“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的苗寨,山川地角,遍生百草,聚居于湘黔等地的苗族人民世代赖以苗医苗药、土方土法,祛病强身,生存繁衍。苗医在临床上有自己的一套辩证方法,民间早有三十六症、七十二疾的辨病之说,用以辨病和立方。苗医这一百零八种病症,包括了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十大系统的疾患。如苗医俗称的“飞蛾症”、“黄肿症”、“鬼打印”,  相似文献   

14.
<正>“天上有个鹊桥会,土家有个女儿会。”每年七夕前后,恩施土家女儿会如约而至,硒都大地传唱起悠扬的情歌,传递着浪漫的气息。被誉为“东方情人节”的土家女儿会是恩施市文化名片,也是全市各族同胞翘首以盼的民族盛会。湖北省恩施市有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45个民族。近年来,全市80万各族同胞团结一心,共谋发展,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社会稳定、各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一民族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文化,苗族也是如此.而且苗族按照区域的划分还分为贵州苗族、湖南苗族以及云南苗族等,每一地区的苗族服饰、舞蹈以及其他习俗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从贵州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风格以及仪式舞蹈三方面展开论述,对贵州苗族的舞蹈与仪式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国恩 《民族论坛》2002,(9):9-11
<正>苗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几千年来,苗族人民创造出了独特而灿烂的民族文化。作为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苗族婚恋习俗,正揭开她神秘的面纱,闪现出璀灿夺目的光彩……初识,陌路相逢歌为媒苗族青年男女从相识到相爱,都离不开对歌这个环节。苗族青年大都能歌善舞,对歌是他们成长中必修的一堂课。青年男女长到十来岁时,就要向寨子里的老歌手们学习情歌,以便向异性表达爱恋之意。《永绥厅志·苗峒篇》记载:苗族男女青年谈恋爱时,“男女邀约于野,以歌传意,  相似文献   

17.
<正>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苗族主要分布在德峨、克长、蛇场、猪场、新州等乡镇,根据语言和服饰的不同,居住在隆林境内的苗族分为偏苗、白苗、红头苗、青苗、花苗、素苗。隆林苗族男子服饰大同小异,女子服饰款式繁多,各有特点,这些不仅是苗族服饰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呈现。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隆林苗族服饰承载了叙述历史、表达信仰、标识宗支、教化社会等功能,其纺织、蜡染、刺绣等技艺都堪称民族文化珍品。因此,隆林苗族服装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隆林也被称为“没有围墙的民族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
<正> 对四月八节,各种词典解说不一:有说是贵州贵阳等地“苗族的最重要节日”或“苗族的传统节日”,亦是“布依、仫佬、壮、侗、水等族的节日之一”的(《民族词典》和《中国风俗辞典》),也有说成是“汉族民俗化的宗教节日”而兼及“贵州苗、侗、仫佬、布依、水等族及川东的苗族、土家族,亦在此日过年”的(《中华民族风俗辞典》),还有径直说成是“浴佛节”或“佛诞节”的(《宗教词典》和《中国风俗大辞典》)。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解说均各自成理,但实际上都有片面性或某种不足。笔者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形成了这么个看法:中国历史上的“四月八”节,主要是一种佛教节日“浴佛节”,从东汉开始,历魏晋唐宋,直至明清,几乎一直是盛传不衰。开始兴起于江南地区,以后流行于全国佛教区域,明清时尤以北京和西南地区为最。由于历史和民族的原因,它由汉族民俗化的宗  相似文献   

19.
串年坡农历正月初三前夕,贵州省大方、安顺、贵阳等地的苗族小伙子兴高采烈地结伴来到织金县的村村寨寨,准备参加一年一度的“串年坡”活动。“串年坡”,是苗族未婚青年男女的一种社交活动,通过对唱,选择意中人。反映了苗族人民不受“门当户对”意识污染,保持自由恋爱的一种古雅遗风。  相似文献   

20.
冉冉升起的红日映红了苗家山乡,秀丽的桐花溪畔,一位衣着苗族服装,身背接生药箱的中年女医生阔步走过青石拱桥,沿着弯弯的山路,赶到一个坐落在半山坡上的村子里去,迎接一个即将出世的生命.她就是巡回医疗30载,已接生820多个婴儿,给干部群众治病5万多人次的苗族乡村医生,全国"三八"红旗手、省政协委员吴兴华.乡亲们称她是苗乡山村一株翡翠的吉祥草."一个深秋的夜晚,邻县凤凰县棒棒坳村一个苗族妇女难产,生命垂危.吴兴华靠两脚摸黑走山道,崎岖难行,好不容易走到.却见患者亲属正要打道回府,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