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2006年和2013年两次对安徽省数千名未成年人(14周岁至17周岁)的道德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尊老爱幼、公共卫生、感恩意识、诚信观念、助人为乐、遵从孝道、正义感、拾金不昧等八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当代男、女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变化的状况和态势,发现两者的发展变化存在同一性与差异性,并进行了原因分析。从总体上看,男、女未成年人道德观的发展变化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男女相比较而言,女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出现相对较多亟待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安徽省八个城市(农村)2426名未成年人价值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3],本文从人品、同情心、基本道德习惯、感恩、诚信、助人为乐、孝心、文明意识、拾金不昧、正义感等十个方面,比较了当代男、女未成年人道德观现状,发现两者存在同一性与差异性,分析了相关方面的细节并探究了其中的原因,祈望对引导未成年人道德观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剩女猛于虎。不可否认,80%以上的剩女都是自身条件优渥,或者自认为条件优渥的女人。当她们步入而立的门槛,能否走入婚姻将面临着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4.
区别词"男"、"女"与中心词语的搭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别词“男”、“女”和中心词语的搭配是有选择性的 ,有几类词语因其语义侧重点不是性别特征 ,不能与区别词“男”“女”搭配。能否与区别词“男”“女”搭配 ,这是汉语词语表现出来的一种语法的“性”。这种搭配能力的有无和高低 ,取决于社会心理和语言使用习惯 ,而且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人生与伴侣》2013,(11):43-43
说起东南亚,最著名的并非水产、渔业、风景和饮品,那里极为奇特的,当数男女之间的怪异婚姻。很多人不理解,常在心里发问,莫非男婚女嫁还有什么说不出口的秘密吗?当然有了。所谓千家万户,品性各异,即便一对青年男女被送进一间洞房,仍然会碰到数不清的“夫妻官司”。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北京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活动形式、项目、场所等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提出一些建议性的对策,旨在为女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健身、娱乐活动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关于男逸女劳,自近代以来备受汉地旅行家的特别关注。尽管在我国不很普遍,但也并非广西土著民族聚居区的独有现象,它在甘青藏区也长期存在。在其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生女养老的生育观和赘婿盛行的婚姻观促使其本身固定成俗。这些观念及其本身,似乎缘于劳动力缺乏,但实际上与宗教信仰关系重大。甘青藏区,地处高原寒区,固守陋习,发病率较高,医疗条件滞后,枉死者众,劳动力本身就缺乏;再加上其远离汉区笃信藏传佛教,男子以出家作喇嘛为荣,限于佛教教规而失去婚育机会,生齿不繁,从而导致劳动力更加缺乏。尽管如此,对于被打上劣生烙印的女性来说,任劳任怨,也并非完全迫于这种形势,主要还是藏传佛教思想对其长期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出现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唐传奇,是传统男权文化语境下的产物,也是由男性作家写作并以男性为想象读者的作品。然而,“女胜于男”现象基本上成为小说主流,直接体现了唐代知识分子对女性的理性认识、推崇与褒扬,从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抒写透射出中晚唐男权主导社会下男性地位、能力的不济。这种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及女性思想解放完善诠释,对于后代女性文学的产生发展创新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新时期网络催生的新词语"×男"和"×女"两个词族群的构词、语义、语用及构词特点,进而分析论述了其社会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晚清知识界针对“男降女不降”这一来自明季的历史话语进行了广泛征用,形成一股颇具势力的言说热潮。虽然话语使用的背后担负相同性质的民族主义动机,但在具体论述过程中仍呈现微妙而有意味的差异:以蔡元培和章士钊为代表的“《苏报》同人”多借此话语形式直接为“排满革命”张目;其他知识分子如柳亚子、高燮等更为关注话语本身凸显的女性主体,致力于挖掘“女不降”蕴含的民族大义,借此呼唤晚清女性的崛起,彰显一定意义的女性主义立场。同时期文学文本建构的女性形象,可以看作是对上述差异性言说及其背后相同意图的呼应。  相似文献   

11.
现代养鸡业的生产 ,无论是蛋鸡还是肉鸡 ,都需要进行公母分饲。对肛门鉴别法、机械鉴别法、伴性性状鉴别法 3种初生鸡的雌雄鉴别技术进行了比较 ,阐述了各自的鉴别方法 ,并分析其鉴别准确率、对鸡体影响等方面的优劣 ,从而用于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12.
语言,男性与女性的另一区别所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男性与女性的另一区别所在 ,它是男女社会差别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3.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实践教学成为备受关注的重点。女子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才兼备、博学尚美、全面发展的女性人才的重任.如何将实践教学融入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探索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中华女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经验.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话语权和话语:两性角色的“在场”姿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性角色的话语权再分配,中国女性在父权社会秩序中重新定位。男性话语赋予女性双重能指的修辞化命名,“女人”作为能指,在亦“玉”亦“瓦”的喻象系统中漂移。在男性霸权中崛起的“女强人”,是对男性话语权的不成功的抗争。  相似文献   

15.
论性别角色观念和男女平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认为 ,在性别角色观念习得的过程中 ,人们自然地习得性别角色所产生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及许多似是而非的关于两性差异的认识 ,是产生性别歧视的认知基础。作者从心理学角度讨论了产生性别差异的原因和实现男女平等的途径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主张通过男女人格的互补与共建来促进人的自由和谐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自由高效发展,这是女权主义的创造性见解。中国现代著名戏剧家郭沫若,是女权主义这一主张的赞同者。他的历史剧所揭示的人格建设观,具体内涵包括:男性应当向女性学习人格,女性应当向男性学习人格,男女应当共同追求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7.
女性形象一直是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表现客体。任何民族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特有的审美取向,这种取向是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而女性形象正是这种审美取向的载体。作为图像存在的女性形象,直观地再现了某一时代的女性生存方式,并隐含着当时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与评判取向。中西方画家虽然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文明体系,其绘画创作手法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却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男性画家笔下的这些女性形象,无论美丑、丰腴、娇弱,都是男性审美标准的体现,展示了艺术家对女性的感受,表达了男性自我对人类另一半的艺术审视和沉思。  相似文献   

18.
颠覆男权中心话语,建立女性话语系统,作为一个理论主张,无疑具有最彻底的女性反叛色彩,但也有着明显的偏颇,实践中尤其显现出粗俗、轻浮与空想的毛病。话语系统的稳定性和宏大性,日用话语与文学话语的分野,决定了文学化的女性身体语言无法撼动千百年来形成的话语体系。只有从身体语言资源中突围出来,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从妇女解放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语言文字改革的点点滴滴的实际工作入手,才能谈得上话语的颠覆与重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话语量、话题控制和礼貌用语三个方面论述了两性言语交际过程中的用语特征,并从语用功能和文化属性二个层面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两性用语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趋向于相互补充和混合,且更有助于交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