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务派遣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通过劳务派遣方式灵活就业的劳动者数量不断增长,因劳务派遣而发生的侵犯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纠纷层出不穷,不少企业甚至将劳务派遣作为规避劳动法上雇主责任的有效手段加以利用.为此,有必要点检<劳动合同法>中有关劳务派遣的相关规定,理顺劳务派遣中的三方法律关系,明确派遣单位与受派单位的责任、义务及劳动者的权利,加强对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6,(2):171-176
劳务派遣工要面对派遣方和用工方"双重雇主"。特殊的三方主体关系、单一的权益救济方式及自身的弱势,导致派遣工劳动权益的个体化维护事倍功半,组织化的维权路径是必要选择。目前劳务派遣下的组织化维权面临派遣工入会的选择尴尬,自身缺乏足够的集体维权意识和能力,难以与派遣单位或用工单位工会形成共同意志,组织化动力不足等诸多制约。为此,应构建能够代表派遣工集体意志的多元组织,并消除其加入工会类组织的门槛障碍;通过自上而下方式构建行业联合会且与企业工会并存;在此基础上再创新派遣工组织的诉求表达机制,探索集体谈判和代表诉讼的可行性与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劳务派遣与劳动者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务派遣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因素,但该制度在我国却没有获得良性发展。反而呈现出诸多乱象。现行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制度有一定的规定,但在实践中操作性不强,且未得到严格的执行。要真正实现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需要立法与司法机构共同发挥作用。此外。法律之外的社会规制对于劳动者权益保障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劳务派遣是现代劳务市场中一种典型的临时用工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大致经历了从立法限制到放松管制再到立法调整的转型。《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特别是共享经济下企业用工出现一些新问题,导致实践中名为派遣实质却为直接雇佣,或者名义上不是派遣但事实又属于派遣的用工混乱更为凸现。通过分析当前法律规定的不完善、行政规制的疏漏、司法救济的困境,我们认为对劳务派遣的实质判定的标准主要在于雇佣和使用是否真正相分离,应当将“雇佣与使用相分离”这一标准贯穿立法、行政以及司法整个过程,实现对弱势劳动者在实质法律关系下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5.
论劳务派遣中被派遣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务派遣最大特点是劳动力的雇佣与使用的分离。劳务派遣发展,冲击传统用工方式,损害被派遣劳动者的权益。《劳动合同法》的施行,对规范劳务派遣、保障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劳务派遣中的同工同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4,(9):176-180
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劳务派遣用工中的同工不同酬问题,严重侵害了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完善同工同酬制度,应当从法律层面明确同工同酬的界定标准,增加同工同酬制度的可操作性;工会和劳动行政部门各司其职,积极主动发挥协调和监管作用;企业改善管理,建立统一的薪酬体系以确保派遣员工同工同酬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潘伟 《学术论坛》2012,(6):50-53
广西劳务派遣市场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实践中暴露出运营不规范、劳动关系不稳定、维权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从制度层面寻求解决办法。应当通过健全法制、加强监管,理顺劳务各方法律关系,着力解决运营中突出问题,促进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发展,经营形式的多样化,用工性质的改变,党员队伍的结构、稳定性和思想意识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以人事代理和劳务派遣为主的高校编外人事管理制度对增强高校教职工责任感、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拓宽人才流动渠道,促进高校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它依然存在加重高校经济负担、稳定性差、缺乏完善的制度配套等问题,高校需要进一步增加相应编制和经费、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进一步规范高校编制外用工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0.
弱势群体的公平问题是历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会见中外记者时曾指出:我们的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都要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因为他们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占有大多数。我们的社会现在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①目前我国劳务派遣工约有2700万人,且大有快速增长之势。②由于劳务派遣工的二等公民身  相似文献   

11.
为切实保障派遣劳动者权利,维护正常就业秩序,《劳动合同法》首次在基本法层面上对劳务派遣制度做出了规定。本文从雇主责任视角,对劳务派遣中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三者的法律关系进行了辨析,对我国当前劳务派遣制度进行了全面审视,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劳务派遣立法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劳务派遣:规范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雇用和使用相分离的就业制度,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这一制度安排对于扩大就业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规范劳务派遣的发展,规制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是促进劳务派遣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劳动合同法》与劳务派遣机构的法律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劳务派遣机构数量庞大。许多劳务派遣机构缺乏资质、经营地位不明确、混业经营,损害派遣劳动者权益。《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机构予以规范和限制,有利于劳务派遣的发展,保护了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逆向劳务派遣被普遍认为是无效派遣,而实际上逆向劳务派遣分为原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终止与员工的劳动关系和已经解除或终止与员工的劳动关系两种情形.通常所认为的逆向劳务派遣无效仅限于要派单位在被派遣劳动者尚未解除或终止此前的劳动关系情形下刻意使其转变身份的范畴,如果确认原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已经解除,逆向劳务派遣有效.而法律规定的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应为倡导性适用,而非强制性执行.  相似文献   

15.
"包容性增长"要求一国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劳动者。劳动者就业质量的不断提高既是一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一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国内劳务派遣工就业质量状况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国内派遣工就业质量水平相对低下,表现为收入保障水平低、就业稳定性差、人力资本积累受阻、就业现实和就业意愿匹配程度弱等有悖于包容性增长要求的特点。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加强劳务派遣的法律管制和劳动监察力度、政府引导增进对劳务派遣工的培训以及持续提高派遣工的集体谈判能力等措施对于我国包容性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劳动合同法》颁布后劳务派遣用工迅猛发展,文章以上海劳务派遣用工调研资料为背景,对我国劳务派遣岗位用工制度进行分析,借鉴相关国家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玉萍 《兰州学刊》2013,(8):142-146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曲折经历,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了《私营就业机构公约》后,国外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的合法地位终于被承认,劳务派遣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成为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目前,在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各种业态里,劳务派遣无论是从经营规模还是营业额方面都占有最大的比重。在我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服务行业门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劳务派遣业也迅速发展。在推进我国劳务派遣用工制度健康发展的进程中了解一下国外的情况,有助于我们从全球视角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吸取对我们有借鉴作用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要解决劳务派遣中被派遣劳动者在用工单位所创作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问题,必须厘清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关系、明确与作者相对应的"单位"所指,在此基础上才能依据著作权法律规范确定该类职务作品的著作权主体。在介绍职务作品构成要件、劳务派遣法律关系、职务作品修法内容等基础上,认为对劳务派遣中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认定应指向职务作品有密切联系的用工单位。  相似文献   

19.
雷智中 《理论界》2013,(8):96-98
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引入一种新型的用工形式———劳务派遣。劳务派遣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配置形式,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资源利用的必然结果。本文重点分析了高校劳务派遣制度存在的利弊,通过与国外劳务派遣制度的对比获得启示,并提出了完善高校劳务派遣制度的具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高校劳务派遣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论劳务派遣中同工同酬的正当性及可实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劳动合同法视野下的劳务派遣同工同酬制度是一项具体的法律规则,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劳务派遣制度的首要意义是实现灵活就业,派遣工同工同酬权利的实现并不妨碍用工单位节约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且重在强调处于相同或相近岗位的派遣工与正式工应当适用同一套劳动报酬计算标准和体系,排除因身份差异而导致的劳动歧视,是一种相对且动态的平等,同时,派遣工同工同酬权利的实现还有赖于剔除劳动力市场中非市场因素对劳动报酬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