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代兴亡之际忠节必盛故曰疾风知劲草宣统四载之乱何其酷也匹夫一呼而诸侯麋奔九州四裔不闻呵叱之声当是之时有人焉以身殉道皭然自洁如屈子之怀沙申徒之蹈河求仁烈於夷齐就义出於从容可不谓之奇士兴起乎百世之闻者乎吾县何廪生死於惠州而攸人胡君国瑞自沈於弥勒县署东井乃知天下  相似文献   

2.
校管异义     
立政第四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俞樾云仁乃人之叚字言不能及人也不至人故不得众按大德群书治要作大位是也大位而不至仁则必失众心故下文云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俞误  相似文献   

3.
姜亮夫先生说:“然以本篇细绎之,则山鬼乃女神。而其所言,则思念公子灵修之事。灵修者,楚人以称其大君之谓也,则山鬼岂亦襄王所梦巫山女神也耶?……则山鬼为神女之庄严面,而神女为文士笔底之山鬼浪漫面矣。姑说之以待世之好楚辞者。”(见《屈原赋校注》263、264页)郭沫若先生说:“‘采三秀兮於山间’,於山即巫山。凡楚辞兮字每具有於字作用,如‘於山’非巫山,则於字为累赘。”(见《屈原赋今译》32页注语)马茂元先生说:“象《离骚》、《九  相似文献   

4.
论者谓伍员之覆楚包胥之复楚。皆於子臣之道有未尽善。(?)以为两人之所处。有轻重缓急之不同。不可以不分辨也。夫子胥之欲覆楚。以其父奢无罪而见杀於平王。故挟弓持矢。去楚奔吴以伐楚之利干吴王僚。不幸为公子光所阻。公子光立。是为阖闾。阖闾欲为兴师。而复(?)於楚。子胥又自止之曰。诸侯不为匹夫兴师。逮楚衅而后动。及楚为沈故围蔡。子胥为吴行人以谋楚。入郢之役。子胥虽为父复(?)。而吴固正正之旗。堂堂之鼓。实非为子胥兴师也。且子胥所痛心疾首者。不徒在奢之死。而在建之不得立。盖欲借兵於吴。扶建之子胜立之楚。废昭王诛谗侒。以成父奢之志。而存楚之社稷。豈肯以复楚之名让之包胥哉。乃不意吴师骤胜而骄。秦人起於  相似文献   

5.
邹凤威传     
君名王宾字凤威一字慕飞晚号琴剑山人佩兰生又号江山风月闲人邹姓先世居江西泰和清初分徙湖北之夏口遂为夏口人幼孤育於王氏姑因以王姓冠其名令世世仍之弱冠即究心艺事凡琴诗书画篆刻星算好之至老不衰而尤长於书与墨兰书宗鲁公晚乃笃嗜常熟翁文和兰则出於蒋矩亭而葳蕤之态更遵之生平游幕最久历鄂皖吴越湘赣燕赵鲁豫多识海内名人所至搜奇访古收藏金  相似文献   

6.
学者读古人之书必须融会贯通而後能得圣贤至善之道夫圣贤立言常有时地不同及所与言之人不同故言忠言孝言仁言义往往有一言两歧此不独论语之间答有然即礼经所载亦有前后未能划一者如曲礼言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檀弓则曰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方言事亲则与曲礼同言事君则与曲礼异学者其将主曲礼之无显谏乎其将主檀弓之有犯而无隐乎即证之於  相似文献   

7.
答蘇孝權問上問春秋之所以與宋襄為開國王伯姬為中興者以宋襄臨大事而不忘大禮而賢伯姬之守禮耳夫既同此一禮而有開國中興之殊何也且二人之美不多著乃僅以一事之善卽與為開園中興者將舉其一以例餘耶抑別有故歟 答殷滅國也春秋賢宋襄而興之是開國王矣襄不忘大禮而其後得伯姬守禮是開國於宋襄中興於伯姬也以隆禮張王法不取其餘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的“父母唯其疾之忧”表明,对于疾病的担忧在儒家文化中有着特殊性。一个人克服祸福的牵引与死亡的恐惧而保持内心的安宁,却不该对他人的生老病死保持淡然。从疾病之忧到亡故之痛,这种伤痛不容被克服,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意义。恻隐之痛乃仁之为体最显豁的开端,乃至于径直地就是仁了。伤痛观念由此获得更为鲜明的哲学品格,其与仁的本体地位息息相关。既要肯定对他人生老病死怀抱的伤痛,同时也要着力加以节制,不能任由其陷溺。  相似文献   

9.
自然伦理与人文伦理:老子与孔子思想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道论哲学以回归存在之道为根本,认为人类生命之德体现道的本源存在,它须回归于道才能真正实现;孔子为仁之学主张人类生命乃天生具有内在德性的存在,对仁的追求同时也是人类德性的实现。老子的伦理向度为自然伦理,孔子的伦理向度为人文论理。  相似文献   

10.
先生讳夫之。字而农。号薑斋。明崇祯举人。明亡隐於湘西蒸左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云。先生理究天人。事通今古。探道德性命之原。明得丧兴亡之故。流连颠沛而不违其仁。险阻艰难而不失其正。穷居四十余年。身足以砺金石。著书三百余卷。言足以名山川。遁跡自甘。立心恒苦。寄怀弥远。见性愈真。奸邪莫之能撄。渠逆莫之能慑。嵚崎莫之能踬。空乏莫之能穷。先生之道。可以奋乎百世矣。其为学也。由关而洛而闽。力诋殊途。归宿正轨。观其於大学补传。为之衍曰。经云、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递推其先。则曰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而意诚。以及於天下平。皆因焉。是事之始。而为先所当知者。明矣。故以格物为始教。而为至善之全体非朱子之言也。  相似文献   

11.
宋真宗朝宰相张齐贤,家住洛阳,撰有《洛阳(扌晋)绅旧闻记》一书。该书卷3,有《齐王张令公(全义)外传》一文,对张全义颇有称誉之辞。北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7则载:“张文定公齐贤,河南人。少为举子,贫甚,客河南尹张全义门下。”如是,张齐贤乃张全义门客。其所记张全义之词,不免有谀词之嫌。然细思之,张全义乃晚唐、五代初期时人,而张齐贤为宋太宗、真宗时期人,其间相距近百年,张齐贤果能为张全义门客乎?按《旧五代史》卷34《庄宗纪》,张全义卒于后唐同光四年(926)三月;《旧五代史》卷63与《新五代史》卷45《张全义传》所载相同。而《宋史》卷265《张齐贤传》云:“生  相似文献   

12.
衡阳王船山先生与顾亭林先生黄梨洲先生并称为三大儒而学说之昌显独後至有清末造经邓湘皋曾涤生郭玉池诸先生之表彰而其人与书始大著於世民国以来日益光大最近湘省府即增辑遗书流布国内而船山学社诸君在恢复祠祭之馀编辑学报公开讲演於先生平日著述阐述甚详向之绝迹人间声影不出林莽者一旦学说所及如日中天视顾黄两先生之身後荣誉尤远过之则信乎为濂洛关闽後之一人而非其他诸儒所能企及者矣然吾於此窃有感焉  相似文献   

13.
程义妇序     
资兴程子枢学博夙与其妻之兄弟有嫌丁卯岁之乱将其拘系省垣相传已遇害矣其妻李氏闻之遂自缢死子枢後竟免於难为文以哀之且徵题詠乃为歌曰黑风飚海波山岳屹不动深山穴豺虎朝阳有鸣凤人生大化中芸芸若伯仲一旦天地昏勇怯划轻重板荡识忠贤艰危仗樑栋赖此几希性人群乃有鞚烈烈程家  相似文献   

14.
宋代金石学著作《历代钟鼎彝器款识》之作者薛尚功手写本二十卷,曾长期流传,历经宋元明清名家收藏、鉴赏,佚于清代中期。其江州原石本为十卷,而元末及明清之二十卷残本当属元代重刻本。其木刻本之朱谋(四土)里本及刘世珩玉海堂刊孙星衍平津馆本,系摹写、影写尚功于写本所刊印,为下真迹一等的最佳版本,尤其孙氏本之篆文乃严可均亲自影写,最为接近原书。  相似文献   

15.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社为尊仰船山先生之人格学术而设於民国二年呈经中央政府令行湖南省政府有案定名为湖南船山学社第二条本社以研究船山先生学说发扬民族精神昌明国学扶翊风教为宗旨第三条本社设立於湖南省城中山东路(原系小吴门正街旧船山祠之思贤讲舍)  相似文献   

16.
《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章一直以来都是《论语》注疏史关注的焦点之一。曾子是假借"忠恕"言"夫子之道"以喻示、劝勉门人,还是认为"忠恕"即是"夫子之道"?"忠恕"与"夫子之道"的关系当如何把握?这是其中引起学者热烈讨论的问题之一。文章结合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指出:一、就价值取向而言,"忠"、"恕"可谓与"仁"完全一致,它们所指向的虚灵境地显然是通向作为一种极致状态的"仁"的。另一方面,就价值取向所指的虚灵境地的义蕴而言,"忠"、"恕"又可谓收摄、贞定于"仁",而"仁",在推扩的过程中必定不会止步于"忠恕"的内涵,在提升的过程中亦必定不会范围于"忠恕"的德目。二、"人""己"、"己""人"在以"己"为重的前提下在"忠恕"这里被处处联为一体,如此对孔子之学乃"求诸己"之学、孔子之教乃"近取譬"之教的认可可谓无以复加。只是在这一前提下,以共通的"恻隐之心"为端倪的"忠恕"才从一般的德目提升出来,成为最佳的入德之方、趋"仁"之途。  相似文献   

17.
萧贯生卒年,《宋史》卷四四二本传失载。《全宋诗》小传定其卒在景祐四年(1037),所据乃孔武仲《萧贯之挂冠亭记》(《清江三孔集》卷一四)。《挂冠亭记》云:"贯之之没,今五十年。天下之人皆知其可用之材,而未必知其高尚之志,非有子,其能追迹而显扬之欤?于是又知潜夫之贤也已。元祐元年七月二十七日,鲁国孔武仲记。"《挂  相似文献   

18.
第一篇太和篇原注此篇首明道之所自出物之所自生性之所自受而作圣之功下学之事必达於此而后不为异端所惑盖即太极图说之旨而发其所函之蕴也广权按横渠之学本於中庸极於周易又旁通乎释老诸书而祛其蔽故船山  相似文献   

19.
昔孔子称殷有三仁。一去一奴一死。异哉仁之无定也。圣人之称仁。无端倪无方物也。子曰智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信斯言也。比干之谏而死也。是杀身以成仁也。比干仁而奴者非仁矣。去者更非仁矣。何也箕子之徉狂畏其死也。微子之去之避其死也。夫畏其死避其死岂非求生以害仁乎而圣人如此。皆谓之仁者。论其心事之仁与不仁。而不于去与奴与死言仁也。何也当日鼎革之交其亿万人蹈死者。无一人可称其仁也。如费仲蜚廉恶来之辈。且谓之不仁也。是知不仁之人不择地而蹈死不死非仁。死亦非仁也。比干之以谏而死也。非欲以死殉也。其谏也冀其君之一悟也。君一悟而社稷可以存矣。如之何不谏也君不悟而致之于死。  相似文献   

20.
精选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句解八卷宋本每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观其标题板式。盖闽中麻沙坊所刊也。此书通考作二十卷。而四库著录者为二十五卷。提要称杨士奇谓别有一本十五卷。题目精选。黄虞稷称明正德中有二十卷刊本。坊间鬻本又仅十二卷。非惟篇目不完。并字句亦多妄削云云。此本仅八卷。又出诸本之外。盖宋自熙宁后改用策论取士。此书实为揣摩应试之资。而坊贾亦视为射利取赢之计。故刻本纷如乱麻。不可究诘。而吕氏原书世久不见全本。近人胡月樵刻入金华丛书者乃足本也。此本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