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力”是保留于汉语方言中的古词,本意为“出劳力”.“给力”如今有了动词和形容词的双重词性.作为动词,有“给予帮助”、“使……精彩”等语义;作为形容词,有“牛的”、“棒的”、“好的”、“酷的”、“精彩的”等语义,这说明“给力”语义有了新发展.如今所使用的大多是它的形容词含义,反映了人们利用“给力”这个词宣泄情感的需要.从修辞分类上可以把它视作是兼有中性词色彩的标准的谈话体词汇,是方言词的升格.“给力”在一些权威正式报刊中的出现,标志着“给力”作为古词的复苏.“给力”的双重词性加上使用者的主观性,使之内涵具有丰富性和模糊性,有着独特的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2.
陕北方言“圪蚤”、“圪搅”、“圪弯”中的“圪”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词缀,或者是表音字,其实,陕北方言中的“圪”原本不是用来构词的,它只是晋语准黏着成分“圪”字发展演变的一个历史层面,它的本真形态是准黏着成分,来自阿尔泰语,非汉语固有的构词成分.陕北方言“锄达给下”、“扫达给下”、“吃达点儿”中的“达”,与晋语准黏着成分“圪”有着相同的特点,相同的发展演变规律,二者相互印证,表明“圪”或“达”并非孤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共时平面的角度,立足于现代汉语普通话,观察分析普通话“给”字用法、“给”字句在闽东古田话中的复杂的对应表现。  相似文献   

4.
安徽庐江方言中用“把”字句和“给”字句来表示处置和被动,但除了表示处置和被动以外,庐江方言中的“把”字和“给”字还具有普通话中“把”字和“给”字不具备的涵义。通过对庐江方言中“把”字句和“给”字句的总结和分析,有助于对庐江方言的研究,甚至是江淮官话以及现代汉语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给-VP”作为一个独立的汉语特殊句式来进行分析。从事件语义学的角度看,“NPVP”结构,“NP给VP”结构,“把NP给VP”结构三者构成了一个语义连续统。“NPVP”结构没有语义和句法上的致事,只有受事和完成动词结构。“NP给VP”结构由“给”引出语义上致事(invisibleforce),把“NP给VP”则是由“把”引出句法上的致事(visibleforce)。三个汉语特殊句式都统一于一个相同的语义链,即致事引起受事发生完成动词事件,其中,“给-VP”中的VP具有“V活动-V结果”形式特点,NP是V活动的内论元而非外论元。  相似文献   

6.
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儒家管理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管理、团队精神、勤勉忠信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是“和与争”、“群与分”、“义与利”的中国辩证思维在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对日本企业文化中的着力点、思维方式的分析,给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以启示。。  相似文献   

7.
“给”字和它的宾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本文要讨论的是下列句式中的“给”字和它的宾语。 (1) 我给他一本书。 (2) 我给他写一封信。 (3) 大夫给病人打针。 (4) 我给她喝一盅酒。汉语语法界里一向都认为(1)例的“给”字是动词,因为“一本书”是体词性结构,并由它充当直接宾语,而(2)(3)(4)例的“给”字是介词,理由是“给”字的后面有“写一封信”“打针”“喝一盅酒”等谓词性结构,从而通常认为它们不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作者在讲授《安全生产管理》培训课程中的体会,从“给系统、给思想、给知识、给体验”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上好该课程。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心理世界中的“恐惧”情结是连接其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重要桥梁 ,也是人们进入神秘的张爱玲世界的一把钥匙。张爱玲“恐惧”情结的艺术表现是多方面的 ,这种“恐惧”情结使得其艺术世界中充满了孤独、焦虑、残缺和破碎 ,也给其现实人生涂上了一层苍凉的底色 ;它既造就了张爱玲独特的艺术世界 ,又给现实世界中的张爱玲造成了心理障碍和精神痛苦  相似文献   

10.
热门词“给力”的构词要素“给”、“力”是汉语的基本词汇.“给”和“力”组合成词后,“给力”的语义引申和功能兼容是其得以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给力”经历了“动词一形容词一感叹词一话语标记”这一发展过程,“给力”的语义链表明:“给力”的语义发展既是一个语法化过程,也是一个主观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课改的“大剧”至如今,已由悄悄开幕到掌声擂鼓声“砰啪”作响。潜心回思,最佳感悟莫过于课改之效应感想——“0”距离、“0”负担、“0”损失。它的开场,给大多学生带来惊喜的同时,也给长久以来在班里只作为“候补小菜”的部分“旁听”学生一个翻身做主、大展身手的新机会,纵使此滚滚热浪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完美的画卷,每一个40分钟教师都有“人在画中游”的温馨、甜蜜之感。  相似文献   

12.
兰州方言给予句中的“给”——兼谈句子给予义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零兰州方言里的给予句式只有一种,即:N_1+给+N_2+V+给+N_3。如“我给他送给一本书”。这种句式中至少得有两个“给”字出现,有时还可以三个“给”字同时出现:“我给_1 他给_2 给_3 一本书”。我们把这三个“给”字依次记作“给_1”“给_2”“给_3”。普通话里的给予句式可分为下列四种: S_1 N_1+V+给+N_2+N_3 (我送给他一本书) S_2 N_1+V+N_3+给+N_2 (我送一本书给他) S_3 N_1+给+N_2+V+N_3 (我给他写一封信) S_4 N_1+V+N_2+N_3 (我送他一本书,我给他一本书) 以上四种句式都只出现一个“给”字,或者不出现。为了便于和普通话比较,我们先假定普通话里也有给_1 给_2 给_3:给_1出现在S_3里,给_2出现在S_4里,给_3出现在S_1和S_2里。显然,这三个“给”一般是出现在不同句式中的,往往不同时出现在一种句式中。  相似文献   

13.
古代教化思想与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化是德治的一个必然且重要的方法。中国古代教化思想中的“德教为先”、“富之教之”、“以教为本”的理论,以及多样化的教化形式,至今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历史中的精华毕竟是我们的财富,在新形势下赋予时代的内涵,使之成为当今德治内容的一个来源。  相似文献   

14.
从“给”字句的习得看母语习得与语法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给”的语法化过程是:动词“给”一介词“给”一助词“给”。儿童“给”字句的习得顺序为:动词“给”字句〉介词“给”字句〉助词“给”字句。儿童习得“给”的过程与“给”语法化的过程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胡文彬 《南都学坛》2003,23(6):40-41
李纨青春寡居,性格中的贞静“守中”,使她离群课子,给人一种“竟如槁木死灰一般”的印象。这只是她表面的性情,实际上李纨性格中的另一面是慧心纨质,犹如雪里红梅。人们忽略了她的正直、公道,富有同情心,热心于“团体活动”,乃至她的诗才与眼光。“淡极始知花更艳”,正是李纨的人生写照。  相似文献   

16.
1993年,华山管理局决定给华山的主要景点立碑介绍。碑文草就后,约我们前去华山下与碑文作者们一起讨论定稿。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通常写作“千尺tong”、“百尺峡”、“(木臬)(木臬)椽”中的“tong”、“峡”、“(木臬)”三字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克拉中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给语言教学带来一派生机,也引起不少争论。区分“习得”与“学得”,并研究它们的特征和作用是有意义的。“习得”与“学得”的关系是自然语境与教学语境、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外因与内因、归纳与演绎之间的辩证关系。学习二语,需要“习得”与“学得”的二元视角并将两者相互整合,以求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仁”是儒家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哲学意义.郭店楚简的公布,给“仁”字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也提出了新问题.十余年来,不断有学者对郭店楚简中的“仁”字进行文字学和文化学层面的探讨.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对“仁”字的字形释读与字数统计;(2)阐释“仁”字古文的构形及其思想文化内涵;(3)探讨“仁”字古文与从人从二的“仁”之间的形义渊源演变关系.郭店楚简中的“仁”字研究,给学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也促使学界重新认识和评价早期儒家和仁学.  相似文献   

19.
从《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看"给"对"与"的取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里出现的 2 0 95例“给”字句 ,和可与“给”字互换的 5 6 8例“与”字句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论述了“给”对“与”的取代原因。认为“与”在动词介词中表现疲弱 ,而“给”的表现则很强劲 ;“与”在弱化了的动词中表现亦不如“给”。这使得“与”在各方面都丧失了与“给”的竞争力 ,最终被“给”取代。  相似文献   

20.
浅谈“点”“画”“表”在教学中的运用刘全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点”、“画”、“表”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感知,激发学生的情趣,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本文以《百草园》一文为例,浅谈“点”、“画”、“表”的运用,请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