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予在《论语》中提出了“兴予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在孔予看来,乐是塑造一个完人的关键环节。艺术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促进校园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近年来,福州市鼓楼笫二中心小学艺术教育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
音乐和舞蹈是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源远流长,独具风采。《荀子·乐论》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舞缘情而生,长于表现情感,既能使郁于胸臆的情感得到宣泄,又能使感情的渴求得到补偿,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孔子认为乐舞是“君子”修身养性的必修课。《论语·泰伯》说,君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古人常以琴棋书画来衡量一个人的艺术素养。总之,乐舞与古人的生活有着相当密切而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德育化、人格建设的美育品格 ,体现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一经典性的表述中。其实质在内容上是以仁为最终依据的实用理性主义 ,在思想方法上则体现出“子绝四”的当下生成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论《诗》与礼的关系王洲明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乐,成于礼.”(《论语·泰伯》)把《诗》与礼、乐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看出了三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内部联系。礼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狭义的礼指礼仪而言;春秋后期以后,礼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展,成了周代一切典章制度的...  相似文献   

5.
一、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潘立勇 ,在《浙江大学学报》2 0 0 1年第 3期上发表了《朱熹、人格美育的化育精神》一文 ,该文论述了朱子理学美学人格美育在承继儒家仁学化育思想的基础上有独特的发展 ,其人格美育的化育之道主要是承继儒家的命题 ,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游于艺” ;其化育之方则表现为“学”、“践”、“养”、“化”等基本范畴。二、南京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孙宁华和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洪银兴 ,在《南京大学学报》2 0 0 1年第 3期上发表了《新时期的两岸经贸关系互补性、障碍和机遇》一文 ,…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三方面的问题(一)孔子诗教艺术观不成立,乐教观才真正构成其艺术观。1.孔子对《诗经》具体诗句采取断章取义式阐释策略,是把《诗经》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符号来看待,“兴观群怨”说是对以《诗经》为媒介符号的组织传播功能的表述。2.诗乐不分,孔子对《诗经》“思无邪”的总体评价和对具体篇章《关雎》的评论,是在音乐意义上进行的。3.《论语》中记载有大量的孔子音乐实践活动和音乐鉴赏活动。(二)孔子乐教观的审美指向是人生之境,即对个体生命人格的形成与超越作用,这得益于他对中国古代乐教的继承和对乐的精神的新发现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乐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是审美人格完成的圆融境界;2.“五十知天命”把“知”作为实现审美超越的关键,“知”中蕴涵对人生终极意义和现实生命意义的认知。(三)孔子美学思想两层面1.命成思想及其人生实践构成孔子的审美超越理论;2.尽善尽美表达的是孔子有意味的形式的美学思想和对艺术境界的某种规定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是以“和为贵”作为价值目标的。在《尚书》中提出要“协和万邦”,把“和”作为“天的意志”,即最高的原则。从《诗经》之中也可以看出“合奏、和乐”的思想。儒家尊者孔子,也以自己的博学,拓展了“以和为美”的理论。孔子谈美,论诗,品音乐,其侧重点均不在艺术本身,而是在于艺术的社会价值。孔予非常重视音乐与诗歌对人的道德、情操、人格修养的社会作用。孔子认为,音乐与诗歌才是最美的,才最适合于礼教与乐教..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有一个重要的命题,那就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因为孔子的教育是“立人”的教育而不是纯粹的知识与技术的传授,所以他把育人的中心放在了人的心灵和生存方式上.  相似文献   

8.
朱子理学美学人格美育在继承儒家仁学化育思想的基础上有独特的发展,其人格美育的化育之道主要是承继儒家的命题,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游于艺”;其化育之方则表现为“学”、“践”、“养”、“化”等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9.
这里讨论的,并不是关于诗的批评,而是以诗的艺术形式出现的批评。由此进行的探讨,也并非这种批评在思想内容上的估价,而在于它们理论形态上的贡献和特点,以资对古代文学批评形态的进一步研究和认识。 大概再没有比古代中国更看重诗了。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论语·李氏》)“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在周秦时代,诗就贯穿在古人的哲学观念里,渗透在先民的行为方式中。既有献诗陈志的,又有赋诗言志的;既有教诗明志的,也有作诗言志的。诗,构通着上与下的信息,调解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一方面可以抒发自己的意志、情感,一方面又可以采来观照民风,引来酬酢社交,“是故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礼记·仲尼燕居》)以诗乐歌相语,大概是最为文质彬彬的社交方式。看来,汉民族对诗早就有着极其透彻、机智的灵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周礼的重要传承者。面对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以“礼”救世,希望能建立一个理想的礼制社会,“礼”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反映孔子哲学的著作,对研究孔子礼学思想有重要价值。文章从《论语》中“礼”的内涵着手,探讨“礼”在《论语》中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教育和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引起了许多启蒙学者的关注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礼乐治国” ,将艺术教育作为实现理想社会的重要手段。孔子曰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诗和乐就是艺术 ,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质要从文学艺术开始 ,以礼为准绳 ,最后体现音乐修养。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具的和谐统一 ,主张并在前苏联广泛实践了由课堂艺术教育、创造审美环境、加强审美实践三项活动的美育教育”。美国教育家哈·曼说 :“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死板平述的教育 ,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一部统领中国思想界几千年的著作 ,其中关于君子的论述一直是中国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但语言发展到今天 ,“君子”这一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从《论语》有关君子的论述入手 ,力求探究君子的本来“面目”。文章认为 ,《论语》对君子这一角色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即必须做到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德才兼备”。  相似文献   

13.
对于《论语·先进》篇“季路问事鬼神”章,历来人们一般从生死观的角度去诠解,此章其实还可从孝的角度加以阐释。孝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孝在当时有三层含义:一是侍奉活人,二是埋葬死者,三是祭祀鬼神;也即《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章孔子所说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路问事鬼神,问的是如何“祭之以礼”;“敢问死”,问的是如何“葬之以礼”。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未知生,焉知死”的回答,强调的都是要“生,事之以礼”,即把行孝的重心放在侍奉活人即在世的父母身上。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情感德育理论认为,德性的养成,是一个以自然情感为基础,通过对自然情感的感发,再以"礼"对其进行适当的规约与引导,最终达到受教育者在情感上完全认同道德规范,道德规范完全内在为人的内在德性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三个阶段,用孔子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德育理论的这一特点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音乐和舞蹈是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源远流长,独具风采.《荀子·乐论》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舞缘情而生.长于表现情感.既能使郁于胸臆的情感得到宣泄,又能使感情的渴求得到补偿,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孔子认为乐舞是"君子"修身养性的必修课.《论语·泰伯》说,君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古人常以琴棋书画来衡量一个人的艺术素养.总之,乐舞与古人的生活有着相当密切而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自西周礼乐之治开始,即出现了旨在培养个体德性(政治德行)的乐教。“乐”与“礼”之规范性相辅相成,具有使不同身份的个体行为符合规范的教化功能,谓“礼、乐,德之则也”。随着诸子学说在春秋末年的兴起,德性的内涵从政治德行范畴深化为内在的道德品格,但乐教形式的自觉性价值亟待建构。孔子于礼乐制度规范失效的情况下挖掘了“乐”的自觉性价值:将由“乐”引起的情感视为个体作出道德行为的主要动力,以西周传统乐教的形式内容作为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对象,并设置了理想人格作为德性实现的现实形态,建立了一条凸显个体内心自觉的德性修养路径,谓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是这一德性修养路径的方法论提纲。孔子“乐”论被孔门后学与荀子所继承,德性修养变为以人性、人情为基础的讨论。而荀子在性恶论基础上强调“乐”的规范性价值,与孔子强调“乐”的自觉性价值互为补充,使“乐”的德性精神留存于儒家教化思想中,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之一。  相似文献   

17.
《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于“执礼”一词,历代学者大都沿袭郑玄“礼不诵,故言执”的旧训。其实这是很值得商榷的。一来遍检诸先秦典籍,“执礼”之文无再见;二来揆之《论语》中与此相同类型的句子,如“子不语:怪、力、乱、神”、“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等,我们就不难看出这种让并列结构的两个单音节词和一个述宾结构的双音节词共同做“雅言”宾语的作法是讲不通的,更不符合《论语》一书的行文习惯。 窃以为此处之“执礼”当依方以智说释为“藝、礼”。此之雅言,或是诗、书、礼、乐耳。(方  相似文献   

18.
“和”作为传统思想的主要观念之一,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文章以《论语》文本为基础,分析了“和”这一观念诞生的文化渊源及具体文化情境,通过分析《论语》中“和”的内涵,进而厘清“和”与“礼”“仁”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揭示孔子思想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重视人生哲学,这是大家早己做出的结论,但它的人生哲学的模式特征是什么,学人们的见解却不尽一致。有人认为是“进取型”的,并且具有久远的历史价,值。这是笔者所不敢苟同的。一“礼”与“仁”之辨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有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礼”。首先我们分析孔子对“礼”这一核心思想的规定及赋予它的独特功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注:以下只引篇名)这里谈的虽是何以为“仁”的问题,但实质上却道出了“礼”在儒家人生哲学体系中的规范性的方向意义。“复礼”为第一要义,是首当其冲的。“礼”是什么呢?“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吾从周”之后应有逻辑上的所指,而这未说出的东西就  相似文献   

20.
《论语·述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自来说此“束修”有二义:一以为束身修行,一以为修脯之贽。大抵汉人主于束身修行一义,六朝以后才有修脯之说。何氏《集解》引孔安国注:“言人能奉礼自行束修以上则皆教诲之。”这句话很含混。《书·秦誓》“若有一介臣”伪孔传:“如有束修一介臣”,孔颖达疏:“孔注《论语》,以束修为束带修饰,此亦当然。”作伪传者本于《论语》孔注,跟孔颖达对《论语》注的理解一样,都主于持礼自修。这是最早的汉人义。《盐铁论·贫富》:“余结发束修,年十三,幸得宿卫。”决不能解作艇脯;《后汉书》中和帝纪、邓后纪、伏湛、冯衍、胡广、郑均、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