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沈从文的小说中对现代小说的各种基本叙事角度都有所运用,即使是同一种叙事角度,其格局和写法也有所不同。沈从文小说在叙事角度上的广泛探索和卓越成就,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3.
20世纪中国古代章回小说文体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世纪是中国古代章回小说文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的时期。尤其是 80年代以来 ,随着西方叙事学、文体学等理论的引进 ,章回小说文体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2 0世纪中国古代章回小说文体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就与创获 :一、关于中国古代章回小说体制特征的论述基本上符合章回小说的具体情况。二、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叙事学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三、中国古代章回小说语言学研究开始起步。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文体研究正逐步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明清章回小说在民间的影响--以谚语和歇后语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谚语和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其形成与流传总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在众多谚语和歇后语中,涉及明清章回小说的自成系列,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反映了章回小说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响.本文探讨了有关章回小说的谚语和歇后语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它们在小说名著中的分布情况,进而论述了它们对小说情节与人物内涵的体认,并说明了章回小说与谚语和歇后语艺术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生态意识在新世纪乡村叙事中的彰显拓展了乡村叙事的书写空间、丰富了乡村叙事的主题内蕴,提升了乡村叙事的艺术魅力.然而,这一创作主题的兴起,在更深的意义上表达了新世纪乡村叙事写作者对乡村人文生态、乡村人的精神生态困境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丁德昌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6):37-40
农民主体意识是农民作为社会和历史主体所具有的对自身地位、价值和能力的自我认识。主体意识是农民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以及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性因素。实践中,农民主体意识存在人格意识薄弱、民主法治意识欠缺、公共和发展意识缺失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城乡对立的二元社会体制、传统专制主义的深刻影响,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的相对低下。培育农民主体意识促进农民发展,主要应从完善平等立法、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村民自治以及塑造农村公民文化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8.
9.
国家意识作为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性爱叙事,其中所体现的国家意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性爱叙事表现国家意识的功能方面有一个从写实到象征意味逐步加重的过程;在具体的国家意识表现中,存在一个从强调国家神圣到消解国家神话的过程;而对国家概念的理解也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新历史小说与以往历史小说的比较,在对大量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个人化、普通化的叙事角度是新历史小说诸种“特征”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认为新历史小说接近历史的方式,更切近文学本体的内在意味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疫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历史上 ,东南地区是疫病的多发区。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疫情十分严重 ,这在《明史》、《清史稿》中都有记载 ,但《明史》、《清史稿》对此记载不详 ,颇多疏漏。为了弄清这个问题 ,作者查阅了东南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一市的方志 ,就东南地区的疫情、疫病的种类、疫病爆发的相关因素及疫病的社会影响等问题作了初步考察、分析和探讨 ,从而弥补了正史对这方面记载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13.
14.
明代 ,中国民间色彩民俗的显著特点是 :虽然统治者曾严格规定老百姓使用色彩的等级制 ,但至其统治的后期 ,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多种原因 ,这种制度都被无情地打破了。民俗文化现象发展的历史规律是不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15.
胡欣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8-21
明清时期,河南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并且地处中原,人口密集,是个巨大的商品市场。开封更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着各地商人来此经商,其中不乏徽商。他们在经营方式上有坐贾也有行商,主要经营盐业、棉布和典当业。微商对促进开封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明清之际耶稣会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就人性论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对话,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看待人性与兽性的区别以及灵与肉的关系?如何看待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作为善恶之原的自由意志?道德之善是率性还是克性、是复其初还是在实践中生成?对话既使西方学者加深了对中国哲学人性论的理解,也从多方面启迪了中国哲人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李贽、徐光启、杨廷筠、王夫之、黄宗羲、戴震、焦循、赵翼等人的理论创造.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哲人既吸取了西方哲学的精华,又在会通中西的基础上加以淋漓酣畅的创新,从而把中国哲学的人性论提高到了一个比基督教哲学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19.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创作总体上呈现了一种由改编逐渐走向独创的历程.这一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世代累作与文人集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由此产生,并开启了历史演义、神魔小说等创作流派:2.书坊主效颦复制,导致了通俗小说创作的繁荣和流派的形成,并为后来通俗小说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做了一定的铺垫:3.文人改写拟作,反映了小说创作主体性、写实精神与独创能力的日益增强,标志了通俗小说由改编向独创的过渡;4.文人独立创作,其主体意识和自我表现色彩浓厚,小说创作思维、创作意图、创作方法等均有很大转变,从而强有力地推进了通俗小说创作艺术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20.
李树民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4):51-53
“形而下”追求的时代精神、与权力话语密切相关的诗文理论的侵蚀、小说形态学母体及作家创作经验的烙印等因素,促成了明清长篇小说“征事纪实”的“尚实”风格。它对经典之作及其附翼之作的影响不同,在创作中,不同的作家贯彻的程度不同,同时,与之共存的相反的思想也一定程度地抵消了它的消极作用。应全面、客观地面对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