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传文学的生存在当下中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如何保护口传文学的活态传承成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学界面临的棘手问题。处于同一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吴语山歌与赞神歌,呈现出不同的命运,表明信仰是支撑口传文学传承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在保护口传文学传承的过程中,若能将其"引入"民俗、信仰的场域,无疑是口传文学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6,(3)
口头诗学理论是西方口传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本文旨在考察当以印欧史诗传统为基础而抽象出的口头诗学理论旅行到东方中国时,将会给中国文学研究带来怎样的影响,同时中国文学又将如何修正和丰富这种理论。除此之外,本文也探讨了口头诗学的中国旅行给中国文学研究带来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西部作家集约式地进行生态小说的创作,形成了新世纪文学地理中的西部高地现象.西部小说这股"绿色"风潮的背后沉潜着支配性问题结构.多年来,以乡土为审美标高的西部小说,在新的文学场域中陷入了无人喝彩的境地,作家出于自我认同的身分焦虑而向生态主题转场.对时代主题话语表达诉求的西部文学传统以及西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宗教文化底色,也是引导西部作家进行生态小说创作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4.
将比较文学研究放之于传播这一链条之中,会出现新的研究视角。人类历史主要出现了三种传播方式:口传方式、文字与印刷文化方式和电子文化方式。尽管近年来,电子媒介的演化严重冲击了传统的文学阅读、创作与研究,给比较文学研究和文学本身都带来了危机,但同时也为重新审视这一学科带来了新的可能和活力。  相似文献   

5.
口传文学与信仰文化有时表现出一种紧密相连的关系,口传文学动辄以信仰文化为叙事、歌吟的素材,信仰文化往往以口传文学为载体来加以传播、扩布。二者之间也不只是限定在这种相互依托、互为凭借的关系上,有时还存在一种相互孕育、互为生成的关系。就河湟地区而言,当地不少口传文学造就了新的信仰,亦有大量的信仰文化催生了许多口传文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电影"从产生到发展的2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绝大部分的西部电影创作与同时期的文学创作形成了相互应和之势.由其改编而来的电影承载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冲撞,并在具体的改编中呈献出阶段性变化:对民族特色和西部原始风土人情的展示;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和社会问题的双重揭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省;以及超出文学改编的"新"西部电影的产业化阶段.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板块上,西部文学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变化,西部文学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自1990年代末以来,西部文学前进的脚步却有所放慢.除了个别早已成名的作家还能阶段性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外,年轻作家们尽管也十分努力,但少有成熟老练的大部头作品问世.面对西部大开发引发的巨大社会变迁这一时代背景,西部作家需要解决好如何利用自身丰富的创作资源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以图西部文学的持续发展和不断繁荣.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文化与中国西部文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经建 《人文杂志》2003,(2):95-102
中国西部文化存在着多维性特征 ,而伊斯兰文化在其间占有重要位置。同样 ,中国西部文学也是在伊斯兰文化的历史氛围和精神资源中成型并得以发展。本文将从伊斯兰文化的动态生存意识与西部文学的母题话语、题材形态的构成 ,伊斯兰文化的“现实主义”特色与西部文学的诗性现实主义基质 ,伊斯兰文化的坚忍敬畏、扬励刚强、崇武好胜的精神品格与西部文学中的“硬汉子”形象以及悲剧性美学风格 ,伊期兰文化的神秘主义思想与西部文学的神秘主义创作风采等四个方面 ,阐析伊斯兰文化与中国西部文学之间互动性的、对话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澳门文学的四种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文学在发展历程中有四种文学传统:中国古、近代文学传统,中国新文学(现代文学)传统,中国当代文学传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传统.本文结合澳门文学发展状况和澳门作家创作倾向,探讨上述四种文学传统对澳门文学发展的浸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常江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8(4):35-39
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学历数千年发展,成就斐然.中国古代旅游文学在创作中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一些相对稳定并不断延续的特征.这些特征又形成为古代旅游文学创作的诸多传统,即重游传统,重人传统,政治传统和与民同乐传统.  相似文献   

11.
张勇 《云梦学刊》2014,(1):104-108
冯骥才的小说创作包含了独特的中国文学现代性意义,是新时期文学回归和复兴“五四”文学精神的表征,也是冯骥才文化精英意识的体现。但冯骥才小说的民间文化定位表明了他对中国文学更深远的文化传统的回归,冯骥才的这种小说创作道路极具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50-70年代及改革开放时期,随着翻译、出版政策的变化,作家的个人阅读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这两次调整不仅对创作起到了引导和规范作用,而且为作家的阅读经验和文学记忆的形成划定了范围、指示了方向,从而对新中国文学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阅读是思想和艺术的汇集,新中国文学正是传统文学、外来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经由不同时代作家的"阅读—创作"不断汇集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新中国文学形成了自身的传统,作家也赢得了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自信。  相似文献   

13.
非理性是神秘主义的本质特征 ,而神秘主义的高级阶段和成熟形态是宗教神秘主义。在世界三大宗教中 ,神秘主义思想在伊斯兰教中比在基督教和佛教中更具有主流色彩和世俗意义。由于历史的、文化的原因 ,伊斯兰文化的神秘主义精神与中国当代西部文学有着互动性的、对话式的关系。本文拟从中国西部的自然人文景观给文学提供的创作生成资源和环境、大而化之的整体式把握的创作致思方式、注重“静”和“空”的艺术表现效能以及由此生发的“孤独”的审美境界这三个层面 ,解析中国当代西部文学与伊斯兰文化的神秘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肖佩华 《江淮论坛》2005,(6):125-128
传奇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现代中国市民小说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优秀的文学传统,从张恨水、老舍、张爱玲到冯骥才、林希等作家创作了新时代的市民传奇,充分说明了民族传统文学醇厚久远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15.
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观念都表现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痕迹。在文学创作中,他强调了文学的道德因素和社会功用,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艺思想观念;在实际创作中,他提出的一些创作手法也与中国古代文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民族志诗学”对口传文学的再发掘 ,探讨当代人类学对文化表现问题的新认识 ,分析口传文化与书写文化研究之间 ,文学与人类学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文明自身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姚文放 《河北学刊》2007,27(5):104-107
陈伯海认为,中国文学传统形成于一次次转型之中,转型并不脱离传统的建构,而是传统演进的重要表现。朱德发认为,在中国文学向现代的转型中,更应当关注文学内容的转型,同时明确文学转型是一个过程,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学样式都发生了转型。姚文放探讨了文学传统转型的内在机制,认为文学传统常常在不同时代的接受、阐释和再创造中发生偏离和变异,文学的发展就是在传统的转型中完成的。方忠认为,中国散文到五四时期发生了重大艺术转型,这一转型主要体现在创作的主体意识、本体意识、流派风格、语言符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朱德发 《河北学刊》2007,27(5):102-104
陈伯海认为,中国文学传统形成于一次次转型之中,转型并不脱离传统的建构,而是传统演进的重要表现。朱德发认为,在中国文学向现代的转型中,更应当关注文学内容的转型,同时明确文学转型是一个过程,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学样式都发生了转型。姚文放探讨了文学传统转型的内在机制,认为文学传统常常在不同时代的接受、阐释和再创造中发生偏离和变异,文学的发展就是在传统的转型中完成的。方忠认为,中国散文到五四时期发生了重大艺术转型,这一转型主要体现在创作的主体意识、本体意识、流派风格、语言符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7,(6):115-121
目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普遍存在传统文论"失语"问题。我们多关注西方文学、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而极少关注中国文化、文学传统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造成中国文学批评实践层面的"失语"。在文学功用、文学发生、文学接受等方面,传统文论均可对当代文学进行批评研究,中国文论不应只停留在通往建构的路上,而应在批评实践中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文学是当代中国西部地方文化的审美表征集合体。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文学虽然有可能向着区域性文学现象发展,但西部文学具有决定意义的文化资源依然是地方文化。这就需要从区域文化的角度来进行相关的理论思考,通过对西部文学的地方文化资源的初步探讨,以期能达成有关西部文学发展的中国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