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如何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目前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进一步提供学理支撑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语言表达的通俗化、群众化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宣传形式的多样化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归宿。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与时代、与人民群众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灵魂,统摄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是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结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使之更好地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才能更好让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才能更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困境。因此着眼于当代中国现实情况,本文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作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从客体角度审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群众。从主体角度审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人民群众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实践和群众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既坚持真理原则又坚持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5.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就相关问题作出理论阐述和回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需要。西方社会思潮、部分党员干部行为失范、低效宣传工作影响,制约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极力关注并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实现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宣传普及,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论争的历史,其实就是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大众化的实践历程。回顾建党以来历次理论论争的历史。并总结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对于大力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丁翎  房广顺 《理论界》2012,(6):11-12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的政治任务要充分认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首先,高等学校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积极推进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基础,广大劳动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赖以推动的阶级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意识形态和民众的社会心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进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洪轩 《理论界》2008,(11):21-22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共十七大基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战略决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决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伟大工程。要把这一工作作为系统工程全面推进,努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创新和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10.
正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命运。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巩固、人民群众政治信仰不断坚定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政治任务,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时代课题。自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任务以来,学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课题给予了极大关注,取得了较为丰硕成果。其中,山东省重大理论与实  相似文献   

11.
王红梅 《学术探索》2012,(12):10-13
艾思奇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他一生奋战在理论战线上,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和方法对艾思奇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贡献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当前我们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运用中的重大课题。艾思奇是这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之一。围绕"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主题,紧扣我们党理论创新发展的主线,在云南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会举办的首次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对艾思奇的思想理论、学术成果、历史贡献,以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方面的当代启示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研究会的成立和相关学术研讨活动的持续开展,将有助于推动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3.
网络化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技术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社会生态环境。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历史语境,全面审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化境遇,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着三大基本问题:主流网站宣传引领力有待提升,特色理论网络化宣传品牌明显偏少;理论宣传的覆盖范围较低,还存在着诸多盲点和“空白地带”; 网络理论宣传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理论宣传的网络资源共享程度较低,创新明显不足。从增强理论大众化的吸引力、提升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力、强化理论大众化的辐射力、奠定理论大众化的支撑力等方面构建适应网络技术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和实现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和胡汉民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均已具备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但二者在研究角度、阶级立场、宣传方法上都存在着重大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不同的态度:胡汉民只是在单纯学理的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则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阔道路。这种差异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化什么”、“谁来化”、“如何化”的问题上做出明确的回答。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才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5.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着重从受众的角度对传播效果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受众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心理和社会需要以期获得满足的选择性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按照"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要求,努力增进传受双方的互动与交流,及时回应群众的利益关切,大力优化传播结构。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解读时代特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不能仅仅止于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优越性;而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结合时代特征,探讨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各种对话"困境";并在批判、继承与建设中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具体对话平台。通过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国内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团体等进行科学对话,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并维护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当前,勃然兴起的大众文化,正深刻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生态和社会环境。由资本的逻辑推动的大众文化在中国消费主义至上的演化倾向,必然要与大力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生冲突。大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交融共生是必然的现实选择。借鉴大众文化的崛起模式,系统协调、优势互补是实现大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良性互构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臾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实践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前提和基础。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在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中、在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正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其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深刻理解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视野来看,大数据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其引发了人们认识方式的变革,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大数据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方面的紧密契合,决定它必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充分运用大数据正确认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通过不断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数据环境,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