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拉美左派的崛起,改变了左派执政国家与美国之前比较亲密的关系,双方的矛盾与分歧不断扩大,左派政府反美离美倾向日益明显。美国长期在拉美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忽视拉美的政策引起了拉美民众极大的不满,左派政府与美国在执政理念和信念上的差异以及近些年来欧盟、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家和地区在拉美影响力的不断增大,成为影响目前左派政府与美国之间关系的最重要原困。改善双方关系的主动权仍掌握在美国手里。  相似文献   

2.
能源合作既是中俄两国经贸合作与投资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充实与发展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领域。中俄能源领域的合作一直不太顺利,但2009年却有重大突破。能源合作出现曲折与重大进展,主要受俄罗斯能源政策的影响,即取决于俄能否在政治、经济与外交等方面实现利益最大化。从战略层面来看。今后中俄能源合作有良好前景,但在发展过程中仍会出现各种摩擦。  相似文献   

3.
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安全之所系,能源问题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从讨论俄罗斯与亚太地区能源合作的原因出发,分析俄罗斯与中国和亚太地区国家能源合作的战略,探讨制约俄罗斯拓展亚太能源市场的内部因素,预测俄罗斯与亚太地区的能源合作前景,进一步提出中国应对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从1998年查韦斯当选委内瑞拉总统以来,除古巴外,在拉美陆续有多位左派领导人赢得大选,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外政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拉美左派的范畴包括那些对内代表大多数拉美民众利益、要求对现有经济、政治制度进行变革的,尤其强调改变目前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强调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对外反对美国霸权主义,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主张拉美一体化的政党、团体、组织及个人。新自由主义改革的不成功、传统政党的衰落、资产阶级民主体制的恢复、美国因素及拉美对全球化的不适应等,是拉美左派崛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拉美石油能源博弈与我国拉美石油能源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区域性供需失衡、国际油价的大幅涨跌不定和拉美巨大的能源优势是拉美石油博弈加剧的主要动因。拉美石油能源博弈可概括为主要石油进口国间的相互博弈,以及主要石油进口国与拉美主要产油国间的博弈两部分。我国拉美石油能源战略实施应注重经济关系改善,巩固和扩大市场;淡化政治,突出合作的企业行为;采取多种战略组合开发模式,提高规避和抗击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俄罗斯的能源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积极开展与亚太地区国家的能源合作,开拓亚太能源战略空间。俄罗斯的亚太能源发展战略是利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资源潜力,优先发展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勘探开发,发展能源运输和配送基础设施,建立全方位辐射东北亚的石油、天然气、电力资源的区域能源配送系统,并加强了与亚太地区各国开发油气资源的合作。中俄能源合作已经全面展开,且在合作的层次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7.
近期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将改变俄罗斯传统的地缘经济格局,推动俄罗斯能源战略"东部方向"的加速发展,为中俄能源合作增添新的契机。2014年5月,中俄天然气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双方签署了为期30年的贸易协议。同潜在的商机相比,中俄能源合作空间巨大。俄罗斯东部能源的优越地理位置,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只有深入研究俄罗斯面向亚太的东部能源开发战略的演进及其政策措施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和创新中俄合作的模式与策略,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中俄能源合作的战略契合点。转变以我为用的理念、深化互利共赢格局、发挥比较优势,在中俄能源合作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的腾飞发展带来对石油长期、稳定供应的需求,俄罗斯作为能源大国,其多元化的石油输出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成了两国在石油工业领域的广泛合作。从SWOT视角对中俄石油合作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合作的优势、弱势及核心竞争力,从而将合作战略与中俄两国石油资源、国际环境等有机结合,帮助我们清晰地把握合作全局,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威胁,这对中俄两国石油领域合作的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以来,能源安全已上升为影响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因素之一。世界各国纷纷结合自身发展需求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寻求能源合作,以此保障能源安全,完善本国的能源战略。俄罗斯凭借其世界能源出口大国地位,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与其在地缘上接壤,又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进口国,两国的能源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能源外交背后都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和国家战略考量。了解俄罗斯的合作动机更有助于我国制定完善的能源合作机制,避免跨国油气勘发中存在着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从而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持续发展。([1])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油气工业重新崛起 ,新兴能源国家供应能力的增强 ,美国对伊拉克石油的战略控制 ,俄美对油气资源地区控制权的争夺与油气合作 ,世界油气消费大国油气进口多元化等使国际能源供求关系和结构出现新一轮战略性调整。供需竞争导致世界供需保障的不平衡 ,使中国能源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准确把握国际能源供求关系变化趋势及在此基础上制定完整而切实可行的国际能源合作战略和国家能源发展战略 ,成为解决我国面临的石油短缺问题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里海沿岸五国为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在里海的法律地位和水域划分、油气勘探开采权、油气输出管道走向等三个问题上展开激烈的斗争,各国间利益冲突难以平衡。围绕里海能源之争,美俄之间的斗争也将进一步加剧。里海油气问题日益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热点,中国与里海地区有关国家进行能源合作是互利、双赢之举。  相似文献   

12.
中俄能源合作中的问题及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因“安大线”方案搁浅中俄能源合作面临了严峻挑战,两国对地区能源合作的利益诉求是决定双方合作的动机和关键因素。但在中俄能源合作中,日本扮演了第三方竞争角色,中俄日能源三角关系中将呈现出不同的合作模式,但其经济依存关系将导致三方既合作又竞争。俄大打石油王牌旨在提升其国际地位与作用,其奉行的外交策略将会导致中日之间对俄罗斯能源的竞争趋势。中俄能源合作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对双方的合作前景将产生影响。西方大国势力对俄罗斯石油资源的觊觎和争夺将加剧中俄能源合作面临的挑战。为此,中方应该充分发挥两国关系中的合作优势潜力,采取有效措施,协调与俄罗斯的利益差异,理顺双方经贸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国与拉美关系迅速发展,双方在经贸往来互利共赢、能源合作优势互补等方面表现出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中拉贸易争端呈扩大化趋势,在双边关系中还存在台湾问题和美国因素的消极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提升中拉关系,应进一步增强官方和民间两个层面的了解和互信,坚持以经济外交促双边关系发展,并辩证地对待中美拉三边关系。这对于推动双方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稳定,对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俄两国在经贸合作领域有着其他国家所不可比拟的互补优势。大力发展中国对俄投资对促进中俄两国经贸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对俄投资面临的新的形势,进一步发展我国对俄投资的策略应当是:加大对俄直接投资力度;扶植民营企业作为对俄投资的主体;提供外汇支持政策;将俄罗斯远东地区作为对俄投资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5.
In the 2006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ACS), 6% of respondents with Latin American ancestry answered ‘no’ when asked whether they were Hispanic themselves. Conventional definitions of the Hispanic population exclude such respondents as ‘not Spanish/Hispanic/Latino’ even though they are self-identified Latin American descendants. Since their exclusion may bias our assessments of Hispanic social mobility, it is import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m. Non-Hispanic identification is most common among Latin American descendants who (1) list both Latin American and non-Latin American ancestries, (2) speak only English, and (3) identify as White, Black, or Asian when asked about their ‘race.’ Ancestry and racial identity are considerably more influential than respondents’ education, income, place of birth, or place of residence. These findings support both traditional straight-line assimilation and a more recent “racialized assimilation” theory in explaining discrepant responses to the ethnicity and ancestry questions among Latin American descendants.  相似文献   

16.
中俄经贸合作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长远来看,俄罗斯与中国及亚洲各国关系的发展进程最终取决于经贸关系的发展水平和由此产生的相互经济利益的依存度。根据近几年来出现的新情况与发展态势可以看到,中俄经贸合作将迎来一个重要的机遇期,这突出表现在有利于中俄经贸合作的因素不断增加: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俄两国政治关系取得了明显进展;在重大问题上相互协调与支持,两国存在长期的共同战略依托;两国关系更加务实,特别重视经贸合作的发展;两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经贸合作将产生积极影响;能源合作有新的进展;边境与地区间经贸合作尚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17.
"9 11"事件以来,俄美开始调整各自的能源战略,在能源领域展开合作,着力提升"能源伙伴关系"。然而,由于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使得俄美能源合作的前景并非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8.
李胜凯 《齐鲁学刊》2004,90(3):70-7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核时代来临的现实迫使美国政府关注原子能国际控制问题。杜鲁门总统最终采取的方案拒绝了以玻尔为代表的科学家和史汀生等政治家"分享原子秘密"的建议,加剧了苏联在原子能问题上对美国动机的怀疑,而巴鲁克计划对否决权的规定,有利于维护美国的核优势地位,更使美苏调和成为不可能。美国原子能政策的制订过程与美苏关系走向冷战是同步进行的,这项政策既是冷战的诱因,又是冷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海南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与行业需求存在着差距。这在对海南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为国际教育合作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充分利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借助俄罗斯所拥有的世界第一流的教育体系,加强中俄旅游管理人才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对中俄双方高等教育发展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汪宁 《社会科学》2012,(4):12-20
近十余年来,俄罗斯的强势复苏使欧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新的变化。在以斯拉夫文化为主体的中东欧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轮回",其特征是地缘政治和经济博弈重新开盘;重点从意识形态转换为能源经济和文化软实力;合作与斗争并行不悖,但合作成为主流。斯拉夫文化影响范围可以分成核心圈、中心圈和亚中心圈三个板块,由此对俄文化外交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实施手段进行分析,可以认为,俄罗斯从恢复俄语教育、举办俄罗斯文化年、力争世界宗教主导权和论坛外交四个方面着手,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