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佘丹清 《江汉论坛》2006,(4):125-128
残雪的短篇小说奠定了她在先锋小说,以及后来文坛上的地位。她的作品因其对感觉的过分张扬,情节的碎片化,失却了大众可读性与流行性。然而,她的创作是目前文坛绝无仅有的,找不到任何相类的同行。同时,解读她的作品也是十分困难的,她几乎把读者都拒之门外,往往让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严重受阻。她的短篇小说,很多研究者称之为迷宫,但笔者以为并非如此。本文重点探讨了解读她的短篇小说的基本问题,并指出她的小说的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2.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著名的英国作家,她的短篇小说创作极其鲜明地体现了现代主义特色,如意识流、象征主义的运用等。在此通过对《已故上校的女儿》的分析,着重从创作主题、谋篇布局、语言特色三个方面展现其短篇小说中的现代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3.
徐坤的小说创作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她在小说创作上呈现出多向度的探索姿态,她的小说所呈现的男性视角、女性话语权、女性情感宣泄、民间视角及语言角度等创作向度代表了徐坤小说创作的多向度探索。  相似文献   

4.
萧红抗日文学作品与主流文学风格的疏离使她成为一位争议颇多的作家。她的短篇小说《孩子的讲演》可以看作是她对创作时的时代环境和自身心境的展现,以及对创作抗战文学的独特思考。在公式化、概念化的抗战文学主流中,坚持适合自身特点的创作方式的主要原因在于作家所受到的文学影响和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5.
林斤澜的短篇小说艺术谈是留给文坛重要的文化遗产。他认为小说作家必须细致地观察生活,敏锐地捕捉生活,深刻地感受生活。他强调截取断面的方式,强调对于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升华,指出小说必须寻找好的角度,描写作家自身最感动的人与事。他从虚与实、空白与落实、单纯与丰富、想象与虚构等方面,细致深入地探究了短篇小说创作的技巧问题。他强调创作灵感中对于灵魂的捕捉,注重短篇小说中画龙点睛之笔,强调经过作家感悟和提炼的焦点。他在短篇小说理论中赞赏探索精神,提出了诸多有关艺术探索的思路和想法。  相似文献   

6.
一丁玲走上中国文坛,是以她具有独创性的短篇小说打动读者的;丁玲获得世界声誉,是以她的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赢得更广泛的国内外读者的。由于她在小说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使得国内外的丁玲研究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她的小说的研究上,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切不可忘记,丁玲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她写的许多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散文,以其真挚的深情、浓郁的诗意深深地感动着读者。她的散文,不但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应有足够的评价;就是对当前的散文创作,也有着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群中的李辉英,到香港后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本文试从近年结集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名流》及其在香港一些报刊上发表的部分短篇小说,探索一下李辉英在香港近期作品的创作特色。面对现实的老作家几年前,李辉英对一位访问他的记者谈到小说的社会作用时说:  相似文献   

8.
范小青是近年来创作风头正劲的江苏女作家,颇受好评。她的短篇小说《不记得你是谁》写了一个怪诞的人生故事。  相似文献   

9.
萧红的小说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她不仅师承了鲁迅等前辈作家自五四以来改造国民灵魂、重铸国民性格的探索,在她后期的创作中又把这种自觉的批判和深沉的民族忧痛寓于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抒情之中。  相似文献   

10.
范小青是近年来创作风头正劲的江苏女作家,颇受好评.她的短篇小说<不记得你是谁>[1]写了一个怪诞的人生故事.  相似文献   

11.
郑绩 《浙江社会科学》2012,(7):126-132,138,159
苏青的写作,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气息,且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职员阶层所特有的。完全从女性主义理论出发来诠释苏青作品,会遇到多重迷雾。苏青的女性主义与市民文化形成同构关系,女性视角的市民职员写作,则基本可以概括苏青的气质,并较全面合理地理解其作品。苏青基于市民职员视角的创作在40年代的中国文坛,既有新文学上的进步意义,又天然具有强烈的保守倾向。苏青其人其作,命运之多舛,盖由于此也。  相似文献   

12.
梁惠娟 《河北学刊》2007,27(3):149-152
一个文学家囿于古典艺术的美学规范,只描绘美,不表现丑,就会使文艺创作失去回应现实、批判现实的力量,不免让人觉得太做作、太虚假,因为它掩盖了部分社会现实,无视个体心灵的真实。因此,把表现和展示人性丑引入文艺创作范围,才能契合人真实的生命体验。铁凝以作家的良知和责任,直面死亡与暴力、人格的扭曲与异化等生活中的“丑”,并以犀利的笔锋将其转化为艺术的美。  相似文献   

13.
张建伟 《齐鲁学刊》2012,(3):152-155
《无字》饱含了张洁的生命和感情,是其思想与艺术积累的一次总爆发。《无字》对于张洁创作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为对其创作中的男神镜像的建构和解构。张洁创作中的男主人公由"男神"到魔鬼的蜕变是她内在矛盾冲突的多向呈现,这多向呈现可作为研究张洁思想性格变化的依据,她的思想性格的矛盾冲突又形成她文学创作的种种新面貌。  相似文献   

14.
邱培成  魏捷 《北方论丛》2003,2(5):102-105
萧红从20岁时开始了流浪飘泊的生涯,在饥饿、寒冷和病痛的折磨中,在个人感情生活的屡屡伤痛中,在战火和敌机的追逐下,她颠沛流离于哈尔滨、青岛、上海、日本、北京、西安、武汉、重庆、香港等地方,萧红的学生涯始于这飘泊也终于这飘泊。在流浪飘泊的生活中,萧红没有什么可以永久的依靠。在现实生活中,萧红常陷于困境,生活的,情感的,萧红常常是用舍弃自己的方式来面对或妥协,或说,萧红总是难以把握她自己的现实处境,她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暂时的“稳定”,而最终又都走向了自己难以预感、难以忍受的一个个深渊。这是萧红生活的悲剧。面对如此苦痛的生活,萧红如何在她自己的困境中顽强地生存下去。是写作。正是因为写作,萧红才得到了一种力量,得到欢快、欣慰和可靠的支撑。对萧红写作意义的观照,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萧红,理解一位作家的由来。  相似文献   

15.
小品文的审美价值及其在晚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筠筠 《文史哲》2003,3(2):134-139
晚明学者借用佛教中“小品”一词命名篇幅短小的艺术性散文 ,他们不仅在小品文的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将其发展为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的明代文学成就的标志 ,且总结出小品文与正统文学在写作动机上的“一饷之欢”与“千秋之志”的区别 ,在创作目的上“自娱娱人”与“明教载道”的不同 ,并指出其小中见大、寸瑜胜尺瑕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6.
张鹏振 《齐鲁学刊》2006,(5):106-108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体现了极为可贵的自由精神和创造品格。她真正做到了自由抒写,运笔繁简随意,雅俗兼容,庄谐并存;她的语言富于创造性,在继承旧语言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少新的散文语汇。张爱玲这种自由抒写的态度和积极创造的精神对后世散文创作无疑会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对于生命和时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理念,在具有失落者心态的出名情结的驱动下,她回避了“五四”的“宏大叙事”,有意识地迎合现代文学生产以及文学阅读的市场化要求,选择“传奇”作为自己小说叙事的基本模式,为现代都市文本写作确立了一个成功的范式。  相似文献   

18.
探寻"人类情感"的心灵艺术--铁凝小说创作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志远 《河北学刊》2001,21(4):33-39
铁凝的流浪意识形成其独特的创作追求表现"人类共同情感".她的创作分早期、单纯澄明期、迷离混茫期和单纯混茫期.在创作中日益表现出的鲜明特色是人类情感的个性化表现,思想表情的力度和丰富性,叙事情境的"内聚焦"展示".  相似文献   

19.
丁玲的戏剧创作虽然缘自于切迫的政治宣传的需要,但由于其"个性思想"这一思想基因的潜在作用,她在创作中仍然表现出了"人性关怀"的非功利诉求。她通过对"爱情"视域的设置、对世俗人伦的关注和对倔强个性的描写,表现出了对"人"的权利的维护、对人伦温情的流连和对反专制斗争精神的赞美。"政治宣传"与"人性关怀"的并置,使丁玲的戏剧创作在意识倾向和主题蕴涵上形成了巨大张力。这不但呈示了丁玲主体意识的矛盾性,而且集中凸现了其1931年转型后的整个创作在意义形态上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美国文学巨匠威廉.福克纳笔下经典短篇小说之一。奇特的构思和含混的主题使其成为美国文学史上难得的佳作。文章主要从现实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三个不同视角对这篇小说进行深层解读,旨在探讨造成作品中女主角艾米丽的扭曲性格及悲剧人生的根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