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8 毫秒
1.
综合类学术期刊的生存空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学术期刊与学术发展”,是我刊的常设栏目。2004年,该栏目刊登的一系列文章,对于新世纪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面对的新问题进行广泛探讨,引起学术界、期刊界的关注和强烈反响,促进了学术期刊与学术发展的良性互动。2005年,本栏目确定为“总编论坛”,邀请全国学术期刊的社长、总编辑对于学术期刊与学术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特邀《中国社会科学》总编辑秦毅研究员敲响这一论坛的“开张锣鼓”。本文认为:综合类学术期刊在我国的学术期刊中占有很大比例,已经成为我国学术期刊的主要形式。从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定位(学科定位、读者定位、市场定位)来说,这类期刊有一定的需求,但无论从科学研究的规律而言,还是就期刊市场的发展来说,综合类学术期刊的需求并不大,且其客观上应该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有限的生存空间中,综合类学术期刊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以专业化为主要方向,尽量突出优势学科,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积累,办出优势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2.
学术策划不同于商业策划,其核心内容是学术发展。学术期刊的学术策划主要包括学术价值定位策划、学术产品展示方式策划、学术市场策划等几个方面。学术策划的实现需要编辑担负起策划的主体,发挥编委的作用,建立优势栏目,扩展学术市场。  相似文献   

3.
余晶 《云梦学刊》2008,29(3):F0002-F0002
《云梦学刊》是湖南理工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以时代性、学术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在当今学术刊物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云梦学刊》另辟蹊径,开办特色栏目,努力将特色栏目办成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大影响的品牌栏目,从而使特色栏目成为刊物的特色和个性,并进而带动整个刊物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声誉的扩大。“当代学术史研究”就是《云梦学刊》最重要的特色栏目。  相似文献   

4.
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百家讲坛》,以其深入浅出、浅显生动的独特风格,深受大家欢迎。因此,如何看待学术的大众化现象、如何搭建学术的传播平台,也成为学术界、传媒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有人说,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是进步了,比较富裕了,但是心灵上的苦恼不但没有减  相似文献   

5.
在庆贺《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之际,以认真反思和全面总结刊物在过去30年里已取得的成绩、所形成的经验和应该汲取的教训,并进一步提升地域性学术刊物的知识贡献能力为出发点,本文以《甘肃社会科学》法学栏目过去30年间所刊发的法学专业学术论文为分析样本,通过选取学术、刊物、地域性、知识贡献四个关键词,从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入手,探讨了《甘肃社会科学》法学栏目30年生命历程所蕴含的学术发展轨迹与展现出的学术特征,特别是学术的地域性发展与地域性学术刊物培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甘肃社会科学》法学栏目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宋悦 《云梦学刊》2012,33(4):37-38
因为我是办学报的,就谈一点对《云梦学刊》及其特色栏目的认识. 一、关于《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的评价 大家都可以看出,虽然是一个地方高校主办的学术刊物,《云梦学刊》的目标却是希望打造一个全国性的、同时又有自身特色的高端学术平台.其中"当代学术史研究"无疑是期刊界的一个精品栏目,一个学术品牌.能够做到这个层次,其实是我们很多主编、编辑所追求向往的.  相似文献   

7.
《东方时空》在编排技巧上主要运用了板块型结构设计 ,使各栏目形成一个整体。在栏目改进方面 ,应将栏目定位为新闻杂志 ,主持人应从串连的角色向新闻评论员过渡  相似文献   

8.
学者与电视同行,是一种魅力,更是一种挑战。要想用电视屏幕展现新鲜、活跃、先锋的学术研究成果,我们必须首先打造一种全新的电视形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学术电视"。--王纪言2005年,电视学术勃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一档学术味和文化味很浓的电视‘讲坛’节目突然之间因为几个有争议的话题而火爆起来”①。在刘心武通过《百家讲坛》对《红楼梦》进行“刘式”风格的独特解读时②,当我们睁大眼睛、充满惊奇地欣赏“红楼”的另番况景时,一种新的媒介现象——“电视学术”则悄无声息地逼入我们的视野。面对这一学术与媒介的联姻格局,将2005…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我国古代圣哲孔子思想智慧的结晶。本文是作者观看了央视《百家讲坛》播出的《于丹〈论语〉心得》后,对《论语》现实意义的一些感悟。  相似文献   

10.
鲁涛 《云梦学刊》2011,32(5):F0002-F0002
2011年8月11日,“学术报刊特色栏目研讨会”在湖南岳阳市南湖藏书楼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学术界》、《中国社会科学报》广东记者站和《云梦学刊》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11.
“百家讲坛”与史学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娱乐类、新闻类节目主宰荧屏的今天,“百家讲坛”作为一个学术普及栏目能取得这样的收视效果和社会反响是个发人深省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不仅是传播学现象,更重要、更本质的是历史学现象。通过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是当代史学的服务对象、表达方式、解喻方式的某些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当代史学变革的必然逻辑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主编寄语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社会科学论坛》(A版)第一期与广大的读者、作者见面了。改版后的《社会科学论坛》将以打造中国学术思想评论的第一品牌为奋斗目标。为此,我们聘请了海内外学术界、教育界、出版界有崇高学术地位和广泛社会影响的老中青专家学者,组成了有代表性、权威性的本刊学术编辑委员会。在继承已有传统和风格的基础上,增设、调整了部分栏目,并特邀知名学者主持相关栏目。学术论衡(由哈佛大学冯胜利教授主持):追踪学术前沿,刊登具有原创性、前沿性的专题学术论文。本栏目实行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学术评论(由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  相似文献   

13.
贾晋 《重庆社会科学》2010,(10):124-125
盛世其繁,尤在学界;学术其灼,必以百家。《重庆社会科学》推出的《寻踪》栏目,切中当代中国发展的主脉搏,博采众家长,纵论天下事。该栏目既有详尽的背景介绍,又有深刎的内容剖析,更有发人深省的学者点评,从而将学术理论探讨与引领社会思潮很好地融合起来,极具思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论坛》2005,(8):F0003-F0003
全新改版的《社会科学论坛》为半月刊,每月分上半月(A版)和下半月(B版)两期。A版侧重于刊登学术思想评论之文章,主要栏目为:学术论衡、学术评论、学术对话、学术随笔和学术资讯;B版侧重于发表学术性、专业性和应用性研究之论文,主要栏目有:学术论衡、公共空间、教育研究、经济观察等。  相似文献   

15.
电大《VB程序设计》是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操作性的理工类计算机课程,多年来教学效果一直不甚理想。《百家讲坛》是央视一档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讲座式节目。本人首先以"百家讲坛"的形式进行《VB程序设计》教学视频的录制;然后制作插入图片、PPT演示文稿、VB内容讲解视频、VB软件操作视频;最后利用软件进行后期编辑,生成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视频,供电大学生远程学习。  相似文献   

16.
吕麦 《快乐青春》2010,(6):10-12
他从一个“既无家传,又无师从”的草根青年,成为了收藏界名人;他靠“捡漏淘宝”,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他成为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推出的第一位收藏专家,像易中天、于丹一样成为了明星人物,广受关注,至今热度不减。他就是北京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知名文物鉴定家——马未都先生。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社会科学论坛》在学术评论、学术创新方面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包括对社会焦点问题深层次思考的文章,引起了全国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我们讨论《论坛》的提升和扩大影响,首先要根据我国的“刊情”和《论坛》的实情对于刊物的定位进行利弊权衡。目前《论坛》学术·思想·文化三块是保持不变还是向学术性方向靠拢或者兼及学术与普及,这是需要审慎考虑的问题,对此我没有调查,只是希望解决好再定位问题,这样就可能扩大《论坛》的生存空间、稳定和扩大读者群与作者群,我倾向于无论怎样的定位都需要在提高学术品位上多下功夫。我国社会科…  相似文献   

18.
《百家讲坛》的热播,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在学术与大众间架起一座桥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学术研究虽然有其独立性,但时代的需要、社会的发展,都要求学术走出“象牙塔”、走向大众,这是学术本质上实践性的复归,也是社会科学的本质要求。当然,学术走向大众,不可能也没必要将一切学术大众化。由于自身的特点和传播方式的局限,学术与社会大众有一定的距离,而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为学术走向大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土壤。那种认为学术走向大众就是学术的“庸俗化、简单化”的观点,实质是“精英文化”居高临下的自我陶醉和自我封闭。  相似文献   

19.
《文史哲》2003,(3)
为了突出学术性、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 ,《文史哲》最近对编辑方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进一步明确了以学术创新为其择稿的首要准则 ,注重刊发采纳新材料、提出新观点、运用新方法、开拓新领域的学术文章 ;主动发现确有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热点问题 ,积极开展能够促进学术进步的理论争鸣。自本年度第 3期开始 ,《文史哲》将陆续推出“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宪政国家与公民社会”、“与名家对话”等新栏目 ,欢迎作者的参与和读者的关注。《文史哲》创办新栏目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新青年》研究的一个显性倾向,是进行以"通信""女子问题""随感录""国内(外)大事记""革命日志""读者论坛""诗"等栏目为依托的研究.对这些《新青年》栏目研究成果进行学术回顾,可为今后研究提供持续深入探讨观照视野,亦为《新青年》诞辰百年后进行更为客观全面研究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