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教育专著。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经验,反映了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 《学记》全文只有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但内容极为丰富。它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2.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体系完整的教育专著。本文就《学记》所阐发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循序渐进、相观而善和孔子教学思想的渊源关系作了论述。《学记》所阐发的教学原则,客观地反映了古今教学的普遍规律,已成为现代“教学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历代教育都曾产生过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儒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原则。即使在当代,其中一些方法和原则的阐述对于教师的教学仍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当吸收儒家教学思想中有关因材施教、启发教学、教学相长、言传身教等教学方法和原则,古为今用,继承发展,使儒家教育思想重放光彩。  相似文献   

4.
孟子与杨墨     
孟子的时代与孔子的时代不同,有各种各样的学派,而且由于这些学派的议论与儒家学说根本对立,所以孟子对此极力进行驳斥。这种倾向似乎在孟子以前,即子思时就已经有了。也就是说,从《中庸》的叙述来看,已经表现出子思刘儒家以外的学派有所议论的情形,在《中庸》首章论及性、道、教时说:“天命谓之性。”这是因为存在认为德是人为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正史中十三篇《刑法志》的研究,揭示出其中隐含的儒家价值情节,具体而言表现于四方面:一是十三篇《刑法志》中大量引用儒家经典和儒家学者的言论;二是儒家“德主刑辅”的德刑观贯穿于十三篇《刑法志》的始终;三是十三篇《刑法志》依循于儒家亲亲尊尊的伦理原则;四是十三篇《刑法志》均秉持儒家价值理想以批判现实和历史。  相似文献   

6.
以古典时期的犹太教育及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为切入点 ,以希伯来《圣经》、《塔木德》以及儒家经典《论语》、《孟子》、《荀子》为主要依据 ,对犹太教育与儒家教育进行对比研究 ,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对道德教育、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并重以及采用“学、思、行”相贯通的教学原则。但圣经时代的犹太文化是以神本主义为核心的 ,因而宗教神学教育始终是犹太教育的主体 ;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中 ,人本主义则是一以贯之的主线  相似文献   

7.
在《论语》里,颜回与子贡都接触到了“性与天道”的问题,但为学之方和人生境界不同,颜回“尊德性”而子贡“道问学”。《庄子》全书抑子贡而扬颜回,对“性与天道”进行了深度阐释。在穷达生死的问题上,庄子肯定了孔颜乐处,但引入气化论而远离了儒家正命论。在人性和历史问题上,庄子反思了人类的异化,他重建人性的理想与儒家相似,但其人性预设及反性复情、无为而治的政治观与儒家的扩充四端说及伦理教化观又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
对教学相长原则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教学相长,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互相激励、相辅相成,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一原则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提出来的。现在,我国教育界虽然从理论上对这一原则是肯定的,但在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强调不多。笔者认为,为了培养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在学校中、特别是在高等学校中,进一步强调教学相长原则是十分必要的。_明确提出教学相长原则的是中国儒家经典《礼记》中专门论述大学教育的文章《学记》,门D它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放…  相似文献   

9.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形成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至汉代《乐记》而集大成,并定型。儒家充分肯定音乐的社会功能,视音乐为道德教育的手段,主张礼、乐配合治人治国,提倡礼、乐和谐观,崇雅斥郑,反对变革。由此形成了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的审美原则和美善统一的音乐美学观,这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关于义务教育中的教学原则陈重穆在我国教育学的论著中一般教学原则为七条(见《教学论》刘克兰编著):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2)理论与实际结合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中学数学教材教法...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期是《国语》研究的萌芽期。《国语》受到了儒家和法家学者的重视。就儒家而言,从《尔雅》《礼记》《荀子》中均能看出《国语》的影响。就法家而言,韩非子和管子学派均从《国语》中吸纳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两汉时期儒家经学占据思想界主流,而在经学中对现实政治影响最大的是以《春秋公羊传》为文本、以董仲舒为代表人物的《春秋》公羊学,它以《春秋》记载的古代政治事实为材料,以汉代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为指导,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通过宇宙秩序、天人之际、古今沿革、中外关系、统治方式等问题的论述,为现实政治提供了基本的政治哲学原则  相似文献   

13.
《学记》所表现的中国古代教学论水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记》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古代的教学经验,主要反映了儒家思孟学派的观点,同时又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继承和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学记》系统地阐述了古代教学的思想、制度和原则,可以说是古代世界最早、体系最严整的教学论著作,曾对周边国家的文化教育起过重要影响,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4.
三《训》人性观在继承儒家性自"命"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人性为"丑",主张性有"好恶",其人性观属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性恶论。三《训》还认为通过"因"性施教、"因"性分次等方法,可以解决性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礼仪制度以物质为基础,儒家三《礼》中的丧礼部分记述了我国古代植物原材料大量应用于丧服服饰和丧礼用具。通过记载丧礼仪轨的《仪礼》《礼记》等篇章,可以看到古代的礼器制作会因地制宜地选取生产生活中的常见草木,通过“制物之性”与“托物言志”两种原则,使植物的自然与人文属性得以发扬,满足伦理生活的需要。其中,“制物之性”直接运用草木的物性,体现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追求;“托物言志”则将植物的自然属性引入到人文世界中,通过草木的文化意涵抒情表志、送别亲人,这是中国传统哲学“推类”思维方式在礼制中具体而微的呈现。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诗经》在使用时已有实用主义的倾向,在朝聘会盟等场合中赋诗言志成为一项约定俗成的制度化的礼仪活动,引诗赋诗成为当时各国文化交往争外交活动的基本方式。儒家的起源与政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与此相应,儒家诗论从开端也就明显地偏重于政教。从“诗言志”的角度对《诗经》在先泰儒家学派传授解释中的发展和演变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儒家诗论从春秋到战国,对政教的强调呈现出逐渐加强的趋势,深刻影响了中国后来的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乐记》中的心理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教育家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常常以“弦歌之音不绝”来形容教育的昌盛.《六经》是先秦儒家看作必读的统一教材,其中有《乐经》,后来遭秦火失传了。《礼记》中有《乐记》,根据《史记正义》的记载和郭沫若的考证,《乐记》中一部分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的作品;一部分是汉儒纂辑的,已发展了公孙尼子的思想,总结了战国以后包括荀况在内的儒家关于乐教的理论。先秦也有反对音乐的,如墨子就著有《非乐》篇;“但墨子主张非乐,并不是为乐(yué)不乐(lé),是因费财力、人力、物力,老百姓既  相似文献   

18.
儒家以个人道德修养或国家仁政原则、礼义原则解释、运用《诗》;墨家从治国理念来释《诗》,把所引之《诗》说成是圣王之言;道家从自然主义立场出发,否定了《诗》的文化价值;法家从功利主义立场出发,否定了《诗》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法学界对于我国《合同法》第 4条确立的“合同自愿”原则 ,一直有较多的争论。本文就《合同法》中“合同自愿”原则与“合同自由”原则争论的缘起及“合同自愿”原则的过渡性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 ,未来中国的《合同法》(或《民法典》)中确立“合同自由”原则是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儒家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审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音乐观和儒家集大成之作《乐 记》,并由此顺流而下,全面观览,去伪存真,我们就可以正确地把握儒家音乐思想对后世音乐文化的影响和正确地继 承传统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