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六祖坛经>(以下简称<坛经>)作为中国第一部佛教徒自造的佛经,对后世影响之大,已超越了禅宗的范围,超越了佛教的范围.而且.它在语言方面也与它以前的经文不同.它不仅充满了中国式的机智与幽默,又具有浓厚的哲学韵味和文学韵味,特别是在人物对话的描写方面,犹见功夫,实在值得一谈再谈.  相似文献   

2.
柳倩月 《船山学刊》2012,(4):153-158
运用口头诗学的相关理论,将《坛经》置于悠久深广的口头传统中,对敦煌本《坛经》重“言说”甚于“文字”的倾向及“言下大悟”的禅宗顿教心法进行分析,揭示了《坛经》作为语录体禅籍的口传特点。并通过比较《坛经》敦煌本与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的主要差异,以说明《坛经》的演变是由集体共同完成的,明确了《坛经》作为口传法宝的基本性质。关于口头传统影响于《坛经》的研究,在经典研究方面具有突出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坛经》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坛经》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自性自度的解脱观,无 念为宗的思维观。并从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与中国文化艺术的相互关 系,对现代社会和人生的现实意义等方面,论述了《坛经》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当我们质疑敦煌本之外的《坛经》各本时,需要考虑《坛经》的结集和流传问题。至少从六祖活动的地域和《坛经》的传承宗旨两个方面,敦煌本都存在漏洞和缺陷。考虑到《坛经》记录的方式,敦煌本的原本或古本《坛经》是存在的,这也可以得到唐代碑传及唐代禅宗史书的证明。另外,惠昕序、郎简序以及南宋朱翌的《南华五十咏》都提供了古本《坛经》存在的佐证。禅门语录所见《坛经》异文,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证据证明惠昕本等后出版本增补部分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便走上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道路。禅宗正是这一融合的结晶。《坛经》是禅宗的宗经宝典,是印度佛经以外唯一能够称作经的佛教典籍,在中国佛教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坛经》的即心即佛、顿悟见性以及自性自度理论,阐述了禅宗教派的佛性论,并指出了成就这一佛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陈卫星 《江淮论坛》2009,(1):155-157,179
《坛经》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经典,不仅全面反映了六祖惠能的禅宗思想,而且比较真实地记录了惠能人佛门、得真传,以及广弘佛法的经过。然《坛经》“五祖自送能于九江驿”的记载,颇多疑义,多以为作伪而成。但是从九江和的黄梅历史沿革来看,唐代的所谓“九江驿”可能并不在江南而在江北,即今天湖北的黄梅县境内;《坛经》演变史上最早的古本之一《曹溪大师别传》的相关记载,亦可证实这一点。以“五祖自送能于九江驿”的记载来证明《坛经》及相关史料的真伪,不足为据。  相似文献   

7.
孟隋 《船山学刊》2013,(2):123-128
佛学的中国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2世纪传入到禅宗成熟,用了五六百年时间,对佛学的理解方法从一开始的"格义"朝着以心性释佛的方向发展。《坛经》中内含着难以调和的理论矛盾,这见证了佛学中国化留下的痕迹。佛学与中国儒道传统本来就具有相互汇通的理论基础,《坛经》理论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完美地证明了这点。  相似文献   

8.
简德彬 《船山学刊》2000,(4):101-107
甲、问题缘起大约成书于中唐的《坛经》敦煌本,是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坛经》的最古本。见载于敦煌本《坛经》的慧能心偈有两首。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其二:“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自《坛经》第二古本北宋惠昕本开始,敦煌本《坛经》所载慧能心偈两首即被合并成一首,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这样,慧能南禅心偈在数量上便有了三首,在形式上便有了两种情形,即:敦煌本“两偈并存”和惠昕本“两偈合一”。与神秀北禅心偈一首相比…  相似文献   

9.
朱学东 《云梦学刊》2003,24(1):80-83
集录禅宗顿教创始者六祖慧能言行的《坛经》的禅学理论蕴涵了丰富的诗学思想,对中国古代诗学理论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创立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土后,在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中国佛教有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入世化、人生化成为其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这在禅宗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典型。禅宗的根本经典《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既继承了佛陀创教的本怀,又结合中国传统固有的思想文化,在满足中土社会大众需要的过程中,发扬光大了入世救度众生的大乘佛教精神,其所提倡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特殊体现。《坛经》的心性本体论同时也是人性论,其透过心性论所表达的对无相、无念、无住的人的清净本性亦即人生实践主体的肯定,为人生展现了全新的生命意义。《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奠基了中国禅宗人间佛教的基本特色,也为近现代以来的人间佛教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坛经》是我国佛教思想史上第一部由中国僧人惠能撰述的佛教典籍。惠能在《坛经》中将传统佛教的真如佛变为心性佛,将传统佛教的佛度师度变为注重自性自度,将传统佛教强调修禅静坐变为注重道由心悟,将传统佛教强调经教变为注重不立文字,将传统佛教强调出世间求解脱变为注重世间求解脱等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和雕塑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基础 ,通过般若的“空”观、“中道”观以及“无差别”观等几个方面 ,对禅宗的要典《坛经》进行剖析 ,说明最具中国化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虽然与印度佛教有着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但也有结合中土儒道两家思想对佛教的革新化改造  相似文献   

13.
自由是中西思想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坛经》认为,人的本心、本性原本自由,因为他秉承了自由的佛心、佛性。但在现实世界中,人的本心、本性却容易遭到污染和遮蔽,从而产生了不自由,所以我们要重获自由就需要通过否定去除遮蔽,让本心、本性显现,即得自由。对《坛经》而言,这种自由是一种敞开的自由、现实的自由、全面的自由,它让人成为了人,让物成为了物,也让禅宗从宗教走向审美。所以,禅宗所揭示的是自由的本性。  相似文献   

14.
"神韵说"之系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韵说,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著名的理论命题,就其精神内核而言,大致可以包括诸如韵味、趣味、兴趣、神韵之类的概念(当然,仔细分辨,各概念内涵仍有差异).这是一个曾经令理论家们相当困惑的问题.许多人试图从理论上对它进行阐释,然而结局每每不尽人意.鲁枢元同志曾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概括出"神韵说"的三个特性:1、它是一种形质之外而又超越形质的东西;2、它是一种语言之外而又超越语言的东西;3、它是一种具有双重意义的无限("有"与"无"的无限),它的存在方式与观照主体密切相关.(参见鲁枢元《"神韵说"与"文学格式塔"》,《文学评论》1987年第三期.)应该说,鲁枢元对"神韵说"的概括是比较准确的,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诸如"超然象外,得其环中"、"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古人论述之精要.  相似文献   

15.
释南禅三偈     
甲、问题缘起 胡适曾经以历史学家的冷静眼光判定:慧能自呈心偈与神秀斗法,并非真实的历史事实,而是慧能弟子精心编造的传奇故事。这对我们浪漫的好奇心,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挫伤。大失所望之后我们开始理智地考虑:慧能故事的编造者既在编造慧能,更在编造他们自己;黄梅东山比试心偈的虚假故事背后,隐含的是慧能岭南弟子与神秀京城高足生死较量的历史真实;神秀所作心偈与其说是神秀北禅的思想,勿宁说是慧能南禅“所了解的”神秀北禅的思想;慧能所作心偈与其说是慧能的思想,勿宁说是慧能弟子“所了解的”慧能的思想,与其说是慧能一个人的思想,勿宁说是慧能整个南禅的思想,是慧能整个南禅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思想。明见于此,在本文,“慧能心偈”与“南禅心偈”,大体上是作为同一概念使用的。 大约成书于中唐的《坛经》敦煌本,是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坛经》的最古本。见载于敦煌本《坛经》的慧能心偈有两首。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其二:“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自《坛经》第二古本北宋惠昕本开始,敦煌本《坛经》所载慧能心偈两首即被合并成一首,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这样,慧  相似文献   

16.
《六祖坛经》中的无念为宗、定慧不二、明心见性的禅宗思想展示了六祖惠能净心、开慧、顿悟的禅学修证观。它与现代和谐社会理论中人自我心灵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观点会通。如果在宣传和谐社会价值观的过程中,能切入六祖惠能思想,对于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净化社会环境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苏童在2002年推出号称“第一部反映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世纪末中国城市生活写真”的《蛇为什么会飞》,该小说与苏童以往的历史小说有何异同,它的价值又在哪里,本文从苏童的历史意识,角色重心置换,以及其超越当下的努力三个方面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坛经》中净土思想主要来源于韶州韦刺史与六祖慧能的一段对话,其主旨可概括为自性清净心和无相、无分别行。自性清净心思想根源于《楞伽经》和《大乘起信论》,无相、无分别行则根源自《金刚经》和《维摩诘所说经》。基于二者之上的唯心净土与传统弥陀等净土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又是相互圆融的。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时期十年中,文学成就以小说最引人注目。这方面作品不仅数量庞大,其思想和艺术质量也以富于当代意识而超越于往昔。历史小说是小说创作的重要分支。在长篇小说领域里,它的成就更被公认为超越“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任何时期。十年间先后发表和出版的历史长篇新著几近百部。从肖军的《吴越春秋评话》、杨书案的《秦娥忆》、刘亚洲的《秦时月》,到任光椿的《辛亥风云录》、黄继树等的《第一个总统》,这时期历史长篇几乎为人们提供了从春秋战国直到辛亥革命的我国各个世代色彩斑斓的生动历史画卷。 理论与实践历来互相促进。一定的小说理论的影响下就会出现相应的小说创作。而创作实践由于它的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它必然比理论丰富并超越理论,提供新的理论观念。新时期十年来历史小说观念的嬗变,也正是经历了  相似文献   

20.
文厚泓 《船山学刊》2012,(3):103-106
人生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以"现实性社会人生哲学"为主旨的先秦诸子哲学的突破,《庄子》内篇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独特的"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它以超时空的道为自我的本体;以个体自我为哲学的主体对象;为个体自我提出了超越式的人生价值取向———通于大道而外天下、逍遥无己。它为中国现当代哲学提供了新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