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满族盛京舞是河南鹿邑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舞蹈,它具有独特的地区文化传播符号,鹿邑人民集体的文化记忆,民族精神的积淀与延续等传播价值。为应对新媒体的冲击造成的传承困顿,满族盛京舞有以下三种传播策略:注重媒介议程设置功能,创新传播信息,连接校园,以便于扩大传承渠道。  相似文献   

2.
满族入主中原后,如何正确处理与北部蒙古族的关系,是清廷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清廷吸取总结了历代民族统治经验,进行了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先后制定了《盛京条例》、《蒙古律书》、《蒙古律例》、《理藩院则例》和《西宁青海番夷成例》等法律。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对满族夜婚习俗的表现陈伯霖《红楼梦》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之一。它通过对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一个满族贵族大家庭的描述,揭示了它必然衰败的历史趋势,给处于兴盛时期的满族同胞敲响了警钟。对书中的有些内容和文化现象,如果我们用传统的中原汉族文化去...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与满族生育习俗陈伯霖《红楼梦》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满族作家曹雪芹在描述满族贵族家庭生活时,对满族传统生育习俗多有反映。本文试图探讨满族生育习俗在《红楼梦》中的表现,以此从一个侧面论证《红楼梦》是满族文化乃至满汉文化融合的杰作。一...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与满族礼俗文化陈伯霖《红楼梦》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文学名著。它反映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一个满族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史,揭示了她由盛而衰的历史必然,表现了作者对一个民族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在揭示其兴衰过程中,曹雪芹把满族团有的礼仪作为创作素材和内容完整...  相似文献   

6.
清代布特哈打牲鄂温克人的八旗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建立八旗前的社会 自崇德年间,鄂温克各部落便以氏族为单位编成佐,任命了佐领“达如汉”管理鄂温克族,按时向盛京纳贡,统属于乌喇(吉林)章京,不设兵额。当时每个男丁要向满族统治者献一张貂皮为公差。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代表团演出的满族舞蹈《莽式空齐》和《伊姆钦玛克沁》,第一次把满族舞蹈搬上我国的文艺舞台。满族民间舞蹈,已从我国文艺园地上消失多年。为了恢复和搞好这个艺术品种,丹东、抚顺等地创作人员,跑了许多地方,查阅了大量史料,走访了不少的民间老艺人。《莽》和《伊》的舞蹈基本语汇是从《柳边纪略》、《宁古塔纪略》、《啸亭杂录》、清史稿等有关资料中整理出来的。音乐,运用了满族《八角鼓曲牌》的“弦腔”、“推船”、“娃娃腔”等曲调和满族祭祀音乐。《莽式空齐》也叫《喜起舞》。这种舞蹈多是在部落猎获集会、  相似文献   

8.
我是满族,我爱自己的民族。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老资格成员,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在远古时,由于它没有自己的文字,只在汉族的古籍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东方多君子之国,信哉,莫古于肃慎。”(《淮南子》)肃慎就是满族的先人。  相似文献   

9.
今日满族的哈拉(姓氏)、穆昆(家族)多源于女真社会,它既是血缘关系,又是地缘关系的区别和代号。满族“姓”是最早产生的血缘关系产物,而“氏”却属于“姓”内部的派生范畴,故沿有同姓异宗,或同宗异姓之说。 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皇朝通志·氏族略》等记载,满族总计有姓氏679个左右,其中有225个产生于今黑龙江地方,余下者则产生于辽宁、吉林两省境内。由此看来,黑龙江地方是产生满族姓氏的故乡之一。  相似文献   

10.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图录》的编撰出版,是对锦州市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阶段性的总结,是我市继《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医巫闾山卷》、《大山的神灵——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等书籍后,又一部系统地、专业化地介绍了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的重要书藉。书中收录了医巫闾山地区出生年代跨度100多年的110名剪纸作者的750余幅剪纸作品。在编撰《图录》过程中,通过对老、中、青三代剪纸作者作品的收录、整理及文化内涵的阐释和编撰,让人们清晰、客观地看到了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在传承过程中的流变和现状,本文是对《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图录》编撰工作的小结,并在尊重事实基础上,浅析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现状及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图录》的编撰出版,是对锦州市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阶段性的总结,是我市继《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医巫闾山卷》、《大山的神灵——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等书籍后,又一部系统地、专业化地介绍了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的重要书藉。书中收录了医巫闾山地区出生年代跨度100多年的110名剪纸作者的750余幅剪纸作品。在编撰《图录》过程中,通过对老、中、青三代剪纸作者作品的收录、整理及文化内涵的阐释和编撰,让人们清晰、客观地看到了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在传承过程中的流变和现状,本文是对《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图录》编撰工作的小结,并在尊重事实基础上,浅析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现状及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燕光、关捷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部满族史专著《满族通史》,日前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满族通史》系统阐述了满族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对满族新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八旗制度、满族与其他民族关系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本书从清史中分离出来,突出了满族本身的特点,"上三旗"与"下五旗"分列专题论述,为满族史研究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凡到过沈阳,游览过福陵、昭陵、盛京皇宫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辽宁真不愧是满族发祥地呵! 满族直接祖先是明代的女真人,繁衍、生息于白山(长白山)黑水(黑龙江)之间,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南迁,其建州部和部分海西部女真人定居今辽宁境内。公元1616年,强大起来的建州女真部的首领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诸部的基础上,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建后金国,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并创建八旗制度,把征服的女真人都纳入八旗组织之下。1626年,其子皇太极继位,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加速了女真社会的封建化进程。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在此前一年,宣布除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洲”,即今日所称之满族。 1644年以后,清朝虽然定鼎北京,并将大批满族人带入关内,但因辽沈乃其肇头之地,一直予以十分重视。就在入关的当年,即下令以沈阳为陪都,尊为天眷盛京,  相似文献   

14.
满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所建立的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中国近300年之久。满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民族文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了重要作用,影响曾波及世界。在国际上,对满族的研究也成为一门显学即满学,亦称满洲学,它是国际学界所称的“中国学”(也称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佳生先生主编的《中国满族通论》集中了辽宁省的十数位史学界和满学界专家,以充分、翔实的史料为基础,吸收了以往满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历时10余年,几易其稿,终成此书。全书92万字,共21章,并配有160余幅精美的图片资料,分别对政治、经济、军事、…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2010,(1):72-72
为纪念满族传统节日“颁金节”374周年,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满族联谊会主办、葵花药业集团承办的纪念满族“颁金节”暨《使命与责任》座谈会,于12月6日在哈尔滨市举行。  相似文献   

16.
邸永君 《民族研究》2002,(5):98-100
《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一书的作者刘小萌先生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从事清史、满族史研究有年 ,以学术视野开阔、治学严谨、造诣精深而为学界所称道。此书之初稿乃刘君之博士学位论文 ,于 1989年获得通过。此后数年间 ,作者对这一课题继续深入探讨 ,又在内容之充实与理论之分析诸方面用心颇力。 1995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定名为《满族的部落与国家》。该书问世后引起学界重视 ,有学者认为 :此书“不仅是满学研究的一项新的可喜成果 ,而且对早期满族史、清朝制度史及政治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①而作者仍…  相似文献   

17.
在红五月里,辽宁省歌舞团给首都各族人民送来了满族的第一出大型神话舞剧《珍珠湖》。她犹如剧中熠熠生辉的珍珠一般,给首都的舞台增添了新的光彩。在辽宁省民委副主任阿英嘎同志的热情关照下,第一次看《珍珠湖》的彩排时,我就被她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吸引住,好象久盼重逢的挚友,总想多看它几眼,于是接连看了三次。看一次有一次的收益。满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在其  相似文献   

18.
《清代满族家谱选辑》主要选编了保存于民间家族手中的清代满族家谱或民国时期续修的清代满族家谱,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家谱中详载的祭祀规则、碑文、诰命、敕书及家谱中的源流介绍等文献材料,是研究女真历史、满族形成问题、清代满汉关系及满族风俗变迁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9.
论满族民歌     
一探讨满族民歌之源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一方面现有民歌史料有限,另一方面年代久远,许多满族古歌已经失传.从现有的各类满族民歌来看,萨满教神歌是一种年代久远的满族民歌样式.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满族早期民歌的某些特征,是我们研究满族古歌,探求满族民歌之源的极好材料. 萨满教是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它的基本内容是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及巫术.满族及其先人对萨满教的信仰是由来以久的.从先秦到清代,他们虽然历世几  相似文献   

20.
作为满学研究的一部力作——何晓芳与阎丽杰等五位教授主编撰写的《满族民间说唱艺术研究》适时地开拓了一个新的满学研究的空间,它勾勒了满族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轮廓、总体趋向和演变规律,厘清满族各种民间说唱艺术之间纵横交错的、融合与分化并存的复杂关系。此著作学术视野开阔,结构严密而细腻,既有对满族民间说唱艺术整体性的观照与总结,又不乏对满族曾经辉煌一时的各种说唱艺术发展的源流、走向和个性风格等方面具体而入微的梳理和剖析。在全局性的统摄与驾驭、源与流关系的细节性追寻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诸位作者缜密细致的用心和扎实深厚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