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日本中国友好协会(日中友好协会).1950年10月成立.以促进日本与中国的友好为宗旨.出版《日中友好新闻》(周刊)、《中国研究》(月刊).会长:重泽俊郎(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理事长:和田一夫.全国48个都道府县有联合会,492个地区支部,会员30,000名.2.日本中国友好协会(正统)全国本部.1950年10月1日成立,以加强日中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好为宗旨,开展对中国的研究和介绍,促进两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体育、学术、技术交流和人员往  相似文献   

2.
由日本大修馆组织撰写的《日中文化交流史丛书》全十卷本,经日中两国学者反复论证、探讨,已经组织就绪。该丛书将由日中双方学者驱使最新资料,共同执笔。在论及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的同时,详述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促进意义。读者对象为学界、日中关系部门、知识界及一般读者。该丛书由石田一良、周一良先生任  相似文献   

3.
“东亚中的日本史”是日本六兴出版社特邀中国学者执笔撰写的13卷日本史丛书的总称。正在日本以日文陆续问世的这套丛书,以其不同于日本人探讨问题的方式和立场,在日本学界及舆论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我认为,这套丛书比较全面地向日本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78年以来中国的日本史研究水平,这是中国史学研究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本文仅就其中第8卷——马家骏、汤重南合著的《日中近代化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正>一、为什么日本人对中国的印象相对负面以了解日中两国人民对于对方国家拥有怎样的印象为调查目的,日中两国每年都会举行舆论调查。近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变化很明显:对日本拥有好印象的中国人占比持续走高,而对日本拥有不好印象的中国人占比在急剧下降。至于日本方面,则没有太多的变化,还是有很大占比的日本人对中国没有好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日本人对中国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马兴国拜会村上立躬理事长辽大日本研究所所长、辽宁省留日同学会会长马兴国教授于1月9日,前往日中友好会馆,拜会村上立躬理事长和三由干雄事务局长。主人热情地介绍了日中友好会馆所开展的友好活动和新成立的日中历史研究中心的宗旨及研究计划;客人介绍了辽大日本研...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王晓平所谓日中比较文学,是指日本学者以日本文学为出发点、以日中两国文学为对象的比较文学研究。这自然属于日本学术的范畴。它与中国学者以中国文学为出发点的相同对象的中日比较文学相比,由于立场、出发点、视角、方法的差...  相似文献   

7.
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梅原猛博士及该中心教官、日中文学比较研究专家中西进教授、管理部长秦明夫先生于1988年5月8日至10日来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访问,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梅原猛所长在研究所的欢迎大会上发表即席演讲,介绍了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成立的宗旨、活动内容及将来的规划,强调了开展国际间日本文化研  相似文献   

8.
儒学在未来世界文化中的位置[日本]沟口雄三(一)对于中国,20世纪是一个变化巨大的世纪。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1911年的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日中战争、国共内战、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及即将来临的1997年的香港回...  相似文献   

9.
对日本来说,中国是难能可贵的文化大恩之国。日本若不珍惜这份因缘,就会偏离正途。日中建立在两国人民互相理解基础上的牢固的友好关系,有利于亚洲的稳定乃至世界和平。周恩来、邓颖超、苏步青等诸位先生待人情真意挚,通过和他们的深交,能够感到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蕴含着一种深邃的精神。"和"的思想智慧是一种内在规律性的力量,能使多元文化在相遇时不但不发生对立,反而能启发互相的创造力。"和"的思想与生命尊严的价值观,也贯穿于自古学习中国文化的日本。在日中和平友好的事业上,青年们要传承历史并使之发展。日中要世代友好,日日培育新的友好之树,以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日本和中国的合作为基础,为地球的利益、为人类的利益携起手来共同行动。  相似文献   

10.
日中民间经济交流与东亚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中民间经济交流不仅仅是在过去,即使是在今后仍然需要加强。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浪潮中,日中民间经济交流和合作的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应将视野从日中扩大到东亚整个地区去考察。尤其是在中国经济繁荣和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和日本都应重新审视世贸组织协定以及经济合作协定对今后经济贸易的影响,并考虑出对策。而为此,“官”和“民”都应该发挥其各自的作用和职能。  相似文献   

11.
一、战前的中国研究——以支那学为中心日中两国交往源远流长,文化联系密切。人们常用“同文同种”、“一衣带水”形容两国关系的特殊亲密性。但近代日中关系史却不象言辞那样美妙,基本上是日本侵略与中国抵抗的历史。早在甲午战争爆发的二十多年前缔结《日清修好条规》时,明治新政府对中国的野心就已经显露出来了。在这一背景下,战前的“日本中国研究”也得到特殊发展。近代以前,江户幕府采取锁国政策,  相似文献   

12.
<正>一、当前国际环境与日美中的处境在过去三年,日中关系一直处于持续改善的过程中。2018年李克强总理访日时,我也受邀参加了日方的接待活动,活动的气氛非常热烈。与外界认为日中总是在相互竞争不同,实际上,日中两国有着几千年的交往历史,其中真正竞争和对抗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最近日本的平成时代结束了,刚退位的明仁天皇曾于1992年访问中国。同时,日本通过政府开发援助,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此我深感骄傲。过去几十年,中国取得了巨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日本民族是世界上个性最强的民族之一。他们自古除了同中国和朝鲜,后来又同荷兰有着较为密切的来往之外,同世界的各国基本上处于隔绝的状态。他们很早又在自己的国土上建立以天皇为绝对权威的比较统一的国家,从未有过象中国春秋战国那种诸俟割据、霸主称雄的政治上过分动荡的局面。他们的国土四面环海,风景秀丽,一年四季富于变化。因此,他们培育了自己的独特个性,并且在文化和文学方面也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14.
《日本学刊》2021,(1):51-52
正日本和中国的企业创新模式和产业创新体系都有很强的互补性,日中两国存在巨大的创新合作空间,同时也面临诸多课题,需要认真思考。具体来看,首先是企业的创新模式,日中之间的对比很明显。日本的企业擅长连续性创新,而中国企业的强项是颠覆式创新。日本企业针对对生产率和产品的性能或者精度等起关键作用的长周期技术,比如半导体材料、  相似文献   

15.
翻开战后中日关系史,人们不难发现,从1949──1972年中日复交,其间经历了23年的悠悠岁月,而从1972年7月7日田中角荣内阁成立到9月29日中日发表联合声明,仅84天。这不能不说田中内阁在中日复交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战后日本历届政府由于采取追随美国、敌视中国、支持台湾的外交政策,致使中日间迟迟不能复交。田中内阁之所以改变了历届自民党政府长期奉行的外交政策,则是70年代国际局势变化、中美关系解冻、中国国际威望日益提高,日美矛盾加剧,日本人民要求恢复日中邦交的呼声日益高涨,佐藤(荣作)前内阁的对华政策彻底破产的形势下作…  相似文献   

16.
日中关系源远流长。去西安可看到很多记载,表明在1000多年以前的唐代,日本人就已到中国留学。现在日语中使用的汉字就是从中国传来的。截至19世纪末的日清战争(即日本侵华的甲午战争——译者注)之前,日中关系基本上是良好的。在我1972年随三木武夫先生访问北京时,中日友协副会长王国  相似文献   

17.
祝贺与期望     
还在1980年,以宦乡先生为团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访日代表团回国之前,就得知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成立日本研究所。当时,全体日中人文社会科学交流协会会员无不为之高兴。我们从內心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日中两国在地区合作方面的政策和态度发生了变化。日本自 2 0世纪 70年代末就开始主张设立区域合作组织。近年来中国对于区域合作采取了积极姿态 ,日本反而有被排除于区域合作网络外之虞。本文从中国的东亚外交、日美关系等多边外交的角度分析了上述变化的背景 ,认为日中携手是有效推进区域合作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日本舆论界学术界对国际形势和中国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舆论界、学术界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较大变化。1997年7月日本共同社进行的舆论调查表明,被调查者中认为中国是日本潜在威胁的达55%。用有代表性的保守派政治评论家冈崎久彦的话来说,1996年以后,“自日中复交以来压在日本身上的重石终于被搬开了”。①冈崎这里说的“重石”,是指日本对中国的历史负罪感。这意味着日本认为自1996年以后,在同中国的关系上是“谁也不欠谁的”了,而历史问题则以1995年8月的村山讲话为标志宣告结束。那么,冷战结束后,日本舆论和学术界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1989年金秋季节,中国北京日语演讲比赛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这次演讲比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日中技术留学交流协会共同举办的。演讲会的主题是“日本的社会与文化”。 这次演讲比赛是由日中技术留学交流协会会长根本安雄先生提议和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