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社会技术在本质上表现为方法、手段、技巧、经验等,它的研究范围和对象集中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社会技术的目的和功能在于整合重组社会关系,规范社会交往,从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社会技术以体制、政策、制度、规范、程序等不同形态广泛地外化于社会关系各领域,与社会科学、自然技术、社会工程、技术社会化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重大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时间观、技术观和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论述社会时间、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生产力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发展,社会时间结构随之变化,剩余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占的比例不断增大,社会关系相应发生变革,最终实现由此岸的"必然王国"走向彼岸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3.
略论哲学视野中的社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技术是当前学术界颇有争议的理论问题.界定了社会技术的内涵,认为社会技术是调整、改造(善)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实现人类改造社会世界目的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分析了社会技术中存在的诸多哲学问题或者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同时,论述了人与社会技术的关系、社会科学与社会技术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技术的关系等问题,着重强调了当前技术哲学要深入研究社会技术形态、社会技术结构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运用哲学的方法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建构合理的契合中国现实状况和政治文化环境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良性互动"关系模式的提出让中国公民社会论者看到了希望。但如何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成为了理论和实践当中的难题。借鉴西方以"公民权"的概念来打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把公民社会组织作为沟通中介,以公共治理为路径,将成为寻求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现实选择。依据这一思路,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建构问题即可化约为通过培养和完善各类公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管理职能,在具体的治理实践中寻求两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中国当前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时代背景,在对国家与社会关系实际发展脉络的梳理中明晰社会管理的规律与本质,在对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阐述中找寻理论依据,进一步在这两者结合的基础之上总结经验,突破传统"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政治思维模式,提出社会管理的国家-社会-个人的网络模式以及构建路径:规范国家干预的界限;培育公民社会;尊重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技术伦理实践路径包括三个方面:在对技术产品的评价上批判"奇技淫巧",在对技术人员的行为评价上注重"知行合一",在对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评价上强调"以道驭术"。这种技术伦理实践路径有助于协调中国传统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现代技术伦理发挥实际作用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惩罚"与整个社会关系、文化网络密切相联。传统社会中关于"鬼"的种种言说及仪式,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惩罚性的社会控制功能。今天的国家应当结合简单社会复杂化的现实,更好地顺应社会需求,配置社会控制资源。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实践视角透视社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的过程和目的在于改造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精神世界。因此,改造世界的技术,也就至少有三类,即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人文(思维)技术。社会技术是人们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都属于技术大家庭中的成员,但同时又有质的区别,社会技术具有规范性、系统性、主体际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被技术引起的问题所困扰,主要表现在技术引发的生态价值与人文价值危机。解决技术社会的现实问题单纯依靠技术本身来完成是不可能实现的,它会陷入寻找答案的"死循环"。通过对技术社会问题进行文化溯因和文化分析,可找到一条合理而有效地解决技术社会问题的文化路径。具体实现的文化径路包括:对技术进行生态化引导与改进;加强对技术的伦理控制力度;倡导正确的技术价值观等。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程是关于社会发展模式设计和实施的实践活动,社会工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构新的社会关系和结构模式去促进社会发展。社会问题不同于社会工程问题,社会问题是引起社会工程问题的问题,是社会工程活动的出发点,社会工程问题的实质是社会关系宏观模式与社会运行秩序的关系问题,集中表现为基本政策问题。政策的主体结构、基元结构和客体结构及其辩证关系构成了政策问题的结构特征,其中政策的基元结构涉及的问题才是社会工程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西方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探究 ,为当今社会解决人与自然矛盾 ,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2.
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技术经济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探讨了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的5项原则;并初步描述了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经济学概论、信息技术经济学理论、信息技术经济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经济学应用四部分.本文对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技术经济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探讨了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的5项原则;并初步描述了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经济学概论、信息技术经济学理论、信息技术经济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经济学应用四部分。本文对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际海运中无单放货法律性质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海运中,承运人无单放货是一种常见的法律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确认无单放货这一法律事实的法律性质。关于无单放货的种种学说都是将提单作为一个静态的定型的法律关系并以此分析其性质,或在定性上存在偏差,或在论证的理由上不能自立。实际上,提单本身并不能决定其表彰的法律关系的性质,也不会引发法律关系的发生与变动。承运人与提单持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因签发提单与转让提单而发生:因提单的签发,原运输合同关系物化到提单之上,提单得以表彰债权请求权;因提单的转让,提单得以表彰占有权。因而,承运人无单放货违反了提单之债下的凭单放货的义务,继而侵犯了提单持有人的占有权,属于违约性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完备的社会认识论,为社会学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合理的逻辑前提.具体而言,构建社会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在于人的问题和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前者是社会学的中心问题,因为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人的本质是社会学研究的"中轴",社会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是具体的历史的人;后者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这要求在方法论上必须从人与社会相统一、主体与客体相统一、个体与整体相统一的层面进行社会学研究.此外,构建社会学理论还应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具体与抽象相统一、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逻辑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存在“节用”与“侈靡”两种有关消费的思想:儒家、道家、墨家崇尚勤俭节约;法家强调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二者是辩证的关系。其对建立“节约型社会”、树立新的节约观、提倡科学消费观,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对目前国内学者的科技文化研究主要聚集的几个领域,即创新文化研究,科学技术文化基本理论的研究,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某一具体领域的科技,科技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发展问题的关联研究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君权制约问题与君主集权相伴而生。中国封建社会君权制约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道德规劝,一是灾异谴告。朱熹"理欲二分"、"以理制欲"理论的主要目的是制约君权,这是朱熹在宋代君权进一步集中的社会背景下对传统"道德规劝"和"灾异谴告"君权制约理论的继承、综合与升华。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政治理论的论述中,公共与私人既是政治空间的概念,又是政治价值的辞藻。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中,人们常常看重公共领域的结构与功能。其实,维持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巧妙的均势状态,才是现代政治社会支撑起公共空间最重要的事务。公共化的危险在于,私密空间的彻底公共化,将公共的价值作为侵入私人生活的理由,从而使公共变异为专制的手段;私密化的危害在于,沉浸在私密空间中的人,彻底拒绝担当公共责任,从而使政治社会丧失了存在依据,也会因此有利于个人专断。只有维护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均衡态势,才足以有效捍卫公正公平的民主宪政状态,进而有力地保护公共利益和私人生活。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值得重新探讨的问题。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不仅在理论上试图解决了二者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而且在实践上同时为二者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