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农民战争对封建制度起着削弱、破坏的作用,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封建社会的上行阶段,当封建制度还处在向上发展的时期,农民战争对封建制度是否也同样地起着削弱和破坏的作用呢?关于这一问题,在目前农民战争的讨论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就已发表的文章来看,在这一问题上,主要存在有两种对立着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无论在封建社会的上行阶段或下行阶段,农民战争对封建制度都是同样地起着削弱和破坏的作用,从来也没有推动封建制度向上发展。第二种看法认为:在封建社会上行阶段,农民战争对封建制度起着巩固、完善的作用;只有到封建社会的下行阶段,农民战争才促使封建制度走向削弱和破坏。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历代规模比较大的农民起义,一般都会遇到民族问题。农民战争对民族问题如果处理得好,可以孤立敌人,壮大自己;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斗争造成困难,甚至可能导致起义的更快失败。此文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农民战争与民族问题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值得深入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农民战争中出现的几类民族问题出发,提出了农民战争中处理民族问题的几种方法,并指出了它对民族关系发展可能造成的后果;农民战争如果将民族问题上升为阶级问题对待,就可能促进民族间的团结和合作;如果单纯地将民族问题看成是民族间的欺压,就可能导致民族的仇杀。前者是农民战争应采取的政策,后者则是统治阶级的愿望。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战争中常常不能重视和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因而使农民战争受到损害。这是旧式农民战争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当总结这一教训。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革命是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这次农民战争不仅规模宏伟,斗争时间持久,动员群众广泛,而且有着比较完备的军队和政权组织,形成了自己的理论,颁布了自己的纲领,推行了各种制度政策,与清政府对峙达十多年之久。作为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旧式农民战争,仍然不能避免重蹈过去旧式农民战争复辙的厄运。但是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在十九世纪中叶,当时中国正处在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沦的历史转变时期,决定了这次农民战争又不是封建社会里旧式农民战争的简单地重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太平天国革命带着什么新的时代特征?有没有可能向新的方向发展?前途如何?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以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4.
关于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对这一观点,我想依据明代农民战争的史实,略述管窥之见. 中国的封建社会到了明代,已进入它的后期,与以前各期相比较,显出了诸多不同之处: ①生产力的水平已有了相当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素,在封建社会内部开始生长,封建制度趋向衰落,封建贵族和开始发展起来的商业资产者,对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巧取豪夺,使被剥削阶级,首先是农民阶级走向破产.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民战争历史作用的评价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只有把农民战争放到整个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从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才能理解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民战争有无皇权主义?我认为:有。关于这个问题,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忽视的。下面仅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秦末农民战争为例,略加阐述。借用王侯将相的名字、声望发动和进行斗争在封建社会里,借用王侯将相及其后裔的名字和声望发动起义,用以反抗地主阶级的残暴统治,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特点,而秦末农民战争则尤为显著。这是他们皇权  相似文献   

7.
侯外庐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涉及的问题包括封建社会确立的依据、中国封建社会的起讫时间、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封建社会的演变与解体以及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等。他指出,体系化的制度形式——法典是判断封建制度最终确立的主要依据,土地国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虽然前后期土地经营的方式有所改变,但是国有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说:“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结论。但近几年“质疑”论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9.
波澜壮阔的唐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封建社会转折时期的一个阶级斗争高潮。我国封建社会从前期转向后期,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动。它们都或多或少和这次农民战争有关。因之唐末农民战争就具有许多特点。研究和阐明这些特点,无疑地是史学工作者的战斗任务。本文仅就其中的若干问题略作探索。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语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活跃学术讨论空气,也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解决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自今年一月以来,我校历史系师生,就目前我国史学界正在争论的农民战争问题举行了几次讨论会。参加讨论会的除历史系师生外,还有山东科学分院历史研究所、山东师范学院、曲阜师范学院等单位的史学工作者。这些讨论会本着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有关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许多方面提出了各人的见解。讨论的重点集中在中国封建社会上行阶段农民战争的性质和作用问题上。同时,也涉及到中国农民战争和皇权主  相似文献   

11.
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是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而农民战争,则是这种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自从我国历史一跨进封建社会的门槛起,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自从陈胜、吴广举起反对地主阶级的第一杆义旗起,农民战争的烽火就从来没有熄灭过.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仅有的,它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12.
重新审视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是指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并以此获取生活资料的劳动者。他们与官府的矛盾构成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在封建社会体制内发生的阶级斗争,其作用主要是促进封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向着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向调整;它不承担推翻封建制度的历史使命,因而与严格意义的社会革命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涌现出的典型的法家人物。他的一生,主要是在以农民革命为主流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风雷激荡中度过的。剖视一下明末清初农民革命运动对王夫之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的影响,会有助于我们了解封建社会中农民战争对儒法斗争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农民战争始终是封建社会的重要历史现象,它和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相始终。因此,历代史学家,不管他持什么政治态度,也不管他是什么阶级属性,都必然要对农民战争的历史评价表明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涌现出的典型的法家人物。他的一生,主要是在以农民革命为主流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风雷激荡中度过的。剖视一下明末清初农民革命运动对王夫之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的影响,会有助于我们了解封建社会中农民战争对儒法斗争的推动作用,了解法家进步思想的真正源泉。  相似文献   

16.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①遵循毛主席的教导,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研究中,必须坚持历史动力一元论的基本观点,坚持农民阶级作为封建社会历史主人的基本观点。离开农民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到另外的任何地方去寻找历史的动力,统统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首届年会,于五月下旬在成都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四川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历史学会共同举办。来自全国二十余省市的近一百名代表紧密联系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实际,通过对中国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的具体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洪秀全思想简析江鸣充满矛盾的时代造就了充满矛盾的人物.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时期,在我国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历代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这一运动的领导者洪秀全的思想变化对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国近代的政治形势、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辛亥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确立等方面,对近代农民战争(主要是太平天国革命和义和团运动)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作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近代的农民战争,就不会有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20.
毛主席说: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水浒传》正是一部以中国封建社会农民革命为题材的英雄史诗。它真实地、艺术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支农民革命队伍的形成、发展壮大和失败的全部历史过程: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