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声势浩大的选秀节目一度掀起了巨大的社会冲击波.选秀节目的成功,源于其平民化娱乐的创新导向契合了当下大众娱乐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然而,选秀节目在经历了人们对它的热捧、追逐到质疑、非议之后,其发展终因主管部门的"规范"走入窘境.选秀节目的成功,称得上是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创新的可贵突破,但是它的滥办乱播,却破坏了媒体谋求节目创新与所肩负的社会责任间的和谐与平衡,扰乱了正常的电视生态格局,损害了电视媒体的公信力.选秀节目由热播到"限办"的命运告诉人们,电视娱乐节目不断追求创新是必要的,但这种创新应该建立在不背离媒体社会责任的导向前提下,必须注意寻求节目创新与媒体社会责任的协调,讲求健康,注重品格.  相似文献   

2.
《新学术》2007,(3)
随着体验营销在全球的兴盛及普及,电视娱乐类节目也开始了体验化之路,本文着重探讨了电视体验式娱乐节目不同于其他节目的特点,以及在制作此类节目是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情"和"用"为本体的中国乐感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并用乐感文化观照电视娱乐节目的价值和意义、内容和形式,合理性和有效性等问题.由此得出结论:在电视娱乐节目创意、设计、运作的各个环节渗透乐感文化的基本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克服电视娱乐节目的浅薄和无聊,并促进电视娱乐节目向多元化、深度化、本土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到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中国电视相亲节目完成了从纯服务类节目到娱乐性节目的演变。出于电视节目的商品性和电视观众"人性弱点"之合力的作用,进入娱乐阶段的相亲节目出现了"拜金""炫富"等低俗化倾向,造成了放大错误的价值观念、制造浮躁文化、引发纠纷、践踏社会公德等负面影响。为使相亲类娱乐节目健康发展,政府应强化监管,媒体应严格自律,也可借鉴国外实行的电视分级模式,以削弱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立强 《中州学刊》2006,(1):250-254
近年来电视娱乐节目日趋平民化,由昔日的明星叙事逐渐目光下移,投向了草根阶层,表现出新的类型运动特征与欲望诉求.<超级女声>即是其中的典型.该节目以普通大众为选秀对象,并大量吸引观众参与节目,以酷评、原生态的叙述方式、观众高强度的互动性和前所未有的评判权力作为构建元素,融进一些综艺基点,完成了娱乐"真人秀"本土化的空前演绎,掀起娱乐选秀节目的一个类型新高潮,同时,该节目也成就了一场商业盛宴.  相似文献   

6.
电视娱乐节目在内地发展形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诗文 《江淮论坛》2009,(2):110-114
电视娱乐节目作为受众较为关注的节目类型之一,担负着履行电视娱乐功能的重要责任。本文旨在对电视娱乐节目发展中呈现的不同形态进行剖析,尝试从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和受众审美心理的角度来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而对娱乐节目的发展和改革趋势进行预测性的初步推断。  相似文献   

7.
宋颖 《理论界》2004,(4):135-136
进入21世纪,电视行业达到了一个空前蓬勃的发展状态,数不胜数、品种繁多的频道、栏目、主持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进观众的视野,尤其是被冠以各种名称的娱乐节目,以明星参与游戏、表演歌舞及夸张搞笑的方式给还不太习惯以此娱乐的中国老百姓带去不少的轻松和快乐。一时间,娱乐节目紧紧地抓住了中国观众的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貌似繁荣的背后,我们的电视娱乐节目在某些方面已经走到了一个非常尴尬,步履艰难的境地。看看下面的娱乐节目到底给大家带来多少娱乐,多少尴尬:  相似文献   

8.
徐振祥 《云梦学刊》2007,28(6):150-153
电视娱乐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大,在青少年成长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湖南电视的诸多娱乐节目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付诸了很大的努力,但客观上还是很多娱乐节目存在内容过度成人化、喜欢拿儿童“开涮”、不利于未成年人语言学习、节目价值导向模糊、助长未成年人的浮躁心态等消极影响。湖南电视娱乐节目对未成年人成长的消极影响是媒介道德缺失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9.
徐振祥  冉华  刘艳娥 《云梦学刊》2009,30(5):151-155
电视娱乐节目以其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互动性等优势能够充分建构利益联盟和开发产业链接,形成节目的规模效益。电视娱乐经济的兴起是与注意力消费和乐趣消费导向为基础的。我国电视娱乐经济具有鲜明的特征.电视娱乐经济价值的实现是以资本创造力、注意力吸引、公众参与性和传受双方的共赢性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0.
崔艺宝 《理论界》2008,(9):154-155
电视娱乐节目制作除了要有好的创意和执行团队以外,更重要的是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魅力。随着我国电视竞争的白热化,电视节目对主持人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某种程度上讲娱乐电视节目的竞争就是主持人个性魅力的较量.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普遍存在理性缺失的现象,突出表现为媚俗文化的泛滥,如节目内容极度浅显甚至低俗、节目形式缺少创新等。电视娱乐节目中理性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逻辑的入侵和操控,娱乐节目被包装成一味迎合观众需求的、亟待出售的商品。而大众传媒则为娱乐节目的商品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经过大众传媒的中介,娱乐节目被转换成为了模式化、同质化的消费主义文化。事实上,电视娱乐节目仅仅满足了观众低层次的、虚假的需求,而压抑了人们真正的主体意识,削弱了其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胡秀坤 《理论界》2007,(4):144-145
本文分析了“电视选秀”对丰富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市场的积极意义,同时分析了目前“电视选秀”节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搞好“电视选秀”节目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播进入普通市民的生活,广播的口语化、线性传播特性使其具备了生活化和世俗化优势,改变了民众的娱乐环境。在商业化的运作过程中,广播播出的流行歌曲、评书、戏曲节目等,为市民的娱乐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随着广播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广播走向娱乐化,电台中充斥着大量的娱乐节目和广告,娱乐节目甚至是政治节目都出现低俗化的现象,引起了当时社会各界的广泛批评,也最终招致政府的规制和改革。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传播学者对大众传播媒介功能的经典论述中,"提供娱乐"是大众传播媒介不可或缺的四大功能之一。让观众在忙碌之余得到快乐放松,是电视节目娱乐秀的核心价值。中国内地电视的娱乐节目形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的演进过程。20世  相似文献   

15.
星空卫视和华娱卫视等境外电视中的“新势力”落地广州4年之后,境外电视已经成为观众收看娱乐节目时的首选,“另类娱乐信息”是境外电视频道吸引受众的主要卖点。国内本土电视传媒机构要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迅速提高创新能力和节目制作水平以应对竞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历程与其模式的创新和探索具有特殊的社会与文化语境,是中国社会发展与大众转型的有力见证,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模式的每一次变化都是对其旧模式的彻底解构与对新模式的全面建构,其模式的创新性与开拓性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超越性,标志着中国大众文化由娱乐大众向大众娱乐观念的转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蕊 《理论界》2012,(6):162-163
电视法制节目,是以普及法律知识、分析案件前后的法律意义,为电视观众提供法律服务为宗旨的社教类节目。2000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收听收看中心统计,45个全国卫星频道中,已开办了法制专栏的有33个台,不少电视媒体因法制节目办得有声有色而名声大振,法制节目也与时俱进,逐渐成为各电视媒体的强档或金牌节目。虽然我国的电视法制节目在不断成熟和完善,但是目前众多电视法制节目的"故事化"也出现了不少通病,如电视法制节目在选题上的错位,报道方式的偏颇,报道意义上的失衡,已经成为限制电视法制节目发展的主要障碍。电视法制节目要想真正担负起普法和释法的社会责任,就必须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分析我国法制节目现在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特点与"故事说法"的关系,并试图从中找到适合中国电视法制节目"故事化"发展的道路,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电视法制节目"故事化"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浅谈电视娱乐节目的扩张的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载着愉悦大众功能的电视娱乐节目是大众文化与电视媒体合谋的产物,无时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电视娱乐节目与大众的亲近感使其得以成为彰显大众文化的代表.同时由于电视娱乐节目的市场化商品性特点,使得由它引导和彰显的大众文化具有了媚俗轻浮的特征,电视娱乐节目的泛滥对大众文化在一定时期的形成具有负作用.  相似文献   

19.
贵州卫视<中国农民工>节目选择弱势群体--农民工为题材,直面社会现实,以平等展示真实引导舆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档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节目对于娱乐化大潮下其他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车朝华 《理论界》2010,(6):170-171
当今随着影视作品娱乐化程度的不断深入,电视记录片在制作编辑的过程中,通过汲取公众关注题材和注重节目的包装形式,在客观真实地反映节目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地将娱乐元素渗透其中。电视纪录片越来越强调可视性、娱乐性和大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