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家们历来认为翻译的标准是“忠实、通顺”。“忠实”就是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忠实于原作的风格。“通顺”是指译文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忠实与通顺是相辅相成的。忠实而不通顺,就会意思模糊,辞不达意,让人难以理解;通顺而不忠实,脱离原作的内容与风格,使译文成为杜撰或乱译。因此,英译汉时,一定要正确地理解原文,正确地运用本族语,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汉语的习惯,力求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然而在有些译文中,因误解“忠实”而译成的“英语式的中文”时有可见。常见的误解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1忠实于原文的词性在…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译者在具有不同规则的符号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文化活动,应尽最大可能使译文“忠实”于原作,作为科技英语之一的医学翻译也应遵循这一规则。但从现实情况看,译者们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至于不能使译文“忠实”于原作。本文仅就多数译者在从事普通医学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对应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中"原文与译文"、"可译性"、"忠实"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本雅明的理论否定了读者的主体地位,指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也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本雅明的理论为我们理解翻译和进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在中西翻译史上,自《圣经》和佛经翻译以来,忠实于原文一直被认为是译文的至高的、绝对的标准。传统语文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翻译研究范式对翻译文化史上屡见不鲜的“不忠于原作”的行为一概加以贬斥,认为这样的译文无异于“背叛”了原作。而解构主义的翻译观从寻找文本间的意义对等中解脱出来,把研究视野放到文本以外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探索操控翻译的诸多文本之外的因素,从而能够解释这些看似“不忠”的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语言的特殊形式。原语、译语不同的语言、文化、历史等因素,增加了诗歌翻译的难度。虽说好的译文在内容上应尽量忠实于原文,但就诗歌翻译而言,好的译文不仅能符合原作的音韵特点,还能再现原作的意境。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Sonnet 18的两个中译本为例,分析译文的音韵、意境,浅析英诗汉译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关于翻译标准 ,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其中心要旨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保持原作的风格 ,忠实反映原作的面貌。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及表达习惯 ,阐述了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与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7.
西化翻译与归化翻译的对立统一陆云酉化翻译与归化翻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方法。西化是尽量移植原语的表达方式,力求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异国情调,保持“原作的丰姿”;而归化却灵活运用译人语的表达方法,旨在使译文地道、生动,曲尽其意。从译文的局部来看,西化与妇化...  相似文献   

8.
翻译实践证明,译者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翻译观念的不同直接影响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具体操作,忠实地译出散文的内涵与风格殊为不易,而是否能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作读者相似的审美信息和审美感受应作为评判译文高下的重要标准之一。译作之美,不只取决于原作客体表现的完美,更取决于译者主体再现的完美。美国作家Washington Irving的散文不乏佳译。对比评析Rural Life in England的译文证明,散文翻译作为一种审美艺术创造,要求艺术上高度的选择性,即必须择优而从,以使译作臻于完美。  相似文献   

9.
英汉两种语言隶属于不同的语系,在句型和语篇的构成方面有一定的差异。而文学文本及其翻译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文学文本翻译中注重英汉语序差异现象并适当的进行语序调整,才能使译文即能忠实于原作又能体现文本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0.
谈文学翻译的过程与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理解和表达的过程。研究类和欣赏类的翻译都以"信"为标准,内容上忠实原作,但前者要求译文在表层结构上也与原文相同或对等,后者则要求译文的表层结构易于为读者所理解或者在译者的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生动有力,具有艺术性。  相似文献   

11.
动态对等理论要求译文在意义和风格上,而不是在形式上,与原文保持对等;要求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反应与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反应相似。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必然运用各种形式的转换方法才能达到对等和相似的目的。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各种转换法的巧妙运用,从而使译文不仅自然流畅,而且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  相似文献   

12.
在英译汉训练中,加强英文单词的辨析和理解,提高英语语法的分析能力是表达原作内容的基础;了解英语文化背景,掌握常用翻译技巧,提高汉语水平能使译文忠实通顺.  相似文献   

13.
基于原著作的限制,翻译时不仅要忠实于原著,还要遵从目标语的语言规则。翻译受各种主客观条件制约,译者不可能像原作者那样自由创作。但要忠实于原作不等于死译,巧妙地运用一些翻译技巧,可以实现译者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14.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立足忠实,辨证地吸取传统的翻译理论,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提出了"信""似""译"的翻译思想.他指出翻译就是"译",不该是"创作";翻译不仅要忠于内容,而且要忠于形式;但是,绝对的、百分之百的忠实是不可能的,文学翻译的艺术性所在,不是做到和原作相等,而是做到在本国语言里相当于原作.他的诗歌翻译很好地实践了他的翻译思想,忠实再现了原作的风姿与神韵.  相似文献   

15.
翻译素有“忠实”之说,而译文忠实之后存在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译文忠实之后的空间关系指向译文忠实的背后、背景或基础之根本问题;译文忠实之后的时间关系指 向译文实现忠实的效果后,在时间上或在次序上走向顺达或文雅或顺达与文雅的过程。译者责任是译文忠实之后的皈依,它调和了译文忠实之后的时空关系,使翻译回归沟通交流 之本意。  相似文献   

16.
Transferred Epithet与“移就”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典型例句对英语修辞格TransferredEpithe;与汉语修辞格“移就”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两者属于不同语言中相互对应的修辞格.在翻译中,两者的互译不可随意无度,亦不可机械死译,而应遵循“既忠实原作内容,又符合译文规范.既保留原作语言风格,又照顾到译文表达习惯”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钻进去,跳出来——翻译门径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凡搞过一些翻译作品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忽然一下子“恍然大悟”,赶快提笔把多日拿不定主意的译文写下,严复的“旬日踟蹰”大约也是属于这种状态,好似从一堆乱麻里忽然“跳”了出来。传神的译文也就应时而生。人在翻译的时候,脑力劳动高度集中,总是力求忠实地表达原文,对原作负责。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既要弄清原作的表层意思,也要吃透原作的深层内涵,这就是所谓的“钻”。钻的深,钻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 Jeder nach seinen  Fuhigkeiten, Jedem nach seinen  Bedurfnissen这句德文汉语译文的讨论的再讨论,指出于光远先生(1981)和伍铁平先生(1980;1982)讨论中的欠妥之处,从而引出翻译中的四条基本原则:1、坚信原作原则;2、在翻译已有多种其他语种译本的著作时,应该以作者的原作语言为准;3、翻译要最大限度地忠实原作;4、翻译要充分利用辞书,又不能依赖辞书。  相似文献   

19.
解构主义翻译观指出,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同”,而是“存异”。因此,翻译应尽量反映语言之间的差异。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之前,多数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对等”。解构主义翻译观消解了传统译论中译作--原作二元对立关系,冲击了传统翻译观中“忠实”原则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肯定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新定义了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处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论翻译的损失与补偿--兼评张谷若的翻译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是一种复杂的交际活动,它要求译者忠实于原文,然而,对原文忠实是有限度的,绝对的忠实是不存在的。翻译过程必然伴随着诸多方面的损失,比如原文中的幽默、方言、谐音、典故、时态转换、修辞等等方面,都不可能在译文中完全传达。译者可以灵活采用多种变通手段,用以补偿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损失。从文章所给例句可以看出,张谷若善于使用多种补偿措施,使译文在更大程度上贴近原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