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侗族是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带。侗族与壮、布依、水、仫佬、毛南等民族同源于古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支系,历史上称为侗僚、峒僚或侗家苗。到建国前,侗族处于落后的的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在千百年来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侗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结构奇巧独特的建筑工艺,五彩斑斓的侗族刺绣,还有浩如烟海的侗族民歌、民间传说、故事歌谣和侗族舞蹈,戏剧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侗族大歌、琵琶歌及多耶舞,芦笙舞、侗戏等歌舞艺术,更是丰富多彩,瑰  相似文献   

2.
侗族,是一个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崇尚自然和谐、万物有灵信仰,农耕文明发展较早的民族。"饭养身,歌养心"的侗族人把歌舞视为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产生了哆耶舞、芦笙舞、斗牛舞、薅秧鼓舞、羽毽舞、竹筒舞、咚咚推等在不同场景下表演的舞蹈。透过具有浓郁民族性的舞蹈,我们可以感受到侗族人民的智慧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同时这些烙印着民族基因的舞蹈也正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融以及审美观的改变而发生着变化。侗族舞蹈在传承和发展的同时如何把握民族性和现代审美之间的关系,成为推动侗族舞蹈发展的探路石。  相似文献   

3.
漫谈芦笙     
我国南方的苗、侗、水、仡佬、彝、佤、景颇、拉祜等少数民族都喜爱吹奏一种多管乐器——芦笙.在苗族人民中,芦笙的群众性尤为广泛,以致人们一提起芦笙就会联想到苗族.居住在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的苗族人民,都喜欢吹芦笙,跳芦笙舞.苗族聚居的村寨,大多数都有芦笙乐队,并且专为吹芦笙、跳芦笙舞开辟活动场所——芦笙场或芦笙坡.农闲季节,青年人几乎手不离笙.  相似文献   

4.
侗族大歌:行云流水的和谐之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旭昉 《民族论坛》2008,(6):12-12,16
<正>到过侗乡的人,都知道侗乡是"歌的海洋,舞的家乡"。无论你走进哪个寨子,处处都能感受到侗族音乐的魅力与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侗家山寨,更是歌声飞扬,芦笙嘹亮。小伙子吹着悠扬的芦笙,姑娘们穿上节日的盛装于鼓楼前翩翩起舞,甜美的笑容在歌声里显得格外灿烂。这祥和喜庆的氛围使人似乎进入了一片歌舞升平的桃源圣地。  相似文献   

5.
三只斑鸠飞来,在一起觅食拣谷,两只小斑鸠抢谷嬉闹,惹得老斑鸠生了气,它教育小斑鸠要团结,最后愉快地一起飞走了。这是拉祜族舞蹈《斑鸠拣谷子》的基本情节,这些都是通过芦笙和芦笙舞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芦笙和芦笙舞,可以说是拉祜族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凡是拉祜族汉子,基本都会吹芦笙、跳芦笙舞,他们常常就是用芦笙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的。芦笙舞的舞蹈语汇非常丰富,种类也很多,有表现生产的,如点豆、种瓜、割谷、舂米等;有表现生活的,如喂鸡、喂猪、摆饭、拴牛等;有表现动物的,如公鸡打架、水牛斗角、斑鸠拣谷  相似文献   

6.
风情醇厚、绚丽多彩的拉祜族芦笙舞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生生不息,流传至今。芦笙舞在拉祜族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芦笙舞存在于拉祜族的日常生活、民俗习惯中,经过时间的洗礼,在岁月的磨砺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粗犷、豪迈是拉祜族芦笙舞的主要特点,这也充分展现出了拉祜族的风俗习惯以及精神面貌,芦笙舞是拉祜族文化的主要体现形式。在拉祜族追求理想的生活状态、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及娱乐健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其价值体现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骄傲的芦苼     
“不讲别的,且讲我们侗人祖先,没有什么娱乐,只拿芦笙做个热闹。”侗族芦笙,据传产生于三国时期,“娱乐”“热闹”是《芦笙的来源》款词中所说的芦笙产生的缘由。几根小竹管做成的芦笙,因为它适应了聚族而居的侗族人群体性娱乐的要求,尽管曲调很简单,却能够在侗族地区沿袭上千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8.
<正> 湖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民族舞蹈异彩纷呈。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猴儿鼓舞、侗族的芦笙舞、瑶族的长鼓舞,各具特色,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是少数民族欢庆传统节日的重要活动。土家族的“调年令”、苗族的“赶秋”、侗  相似文献   

9.
《民族论坛》2012,(5):12-16
"楚风湘韵"赴台湾专场演出,集纳了湘西苗族鼓舞、靖州苗族歌鼟、湘西土家族打溜子、洞口瑶族舞蹈、通道侗族芦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不同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湖南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个性鲜明、独具一格的民俗文化风貌,展示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分布在湘、黔、桂三省(区)的毗连地带。侗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它的舞蹈艺术给人以独特的美,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传说三国时孟获镇守黔南一带,以竹锉孔吹者,作为行军打仗的信号之用。后来侗族人民受到欺压时,他们便吹起芦笙为集合号令,聚寨反抗,横行山寨的官吏往往被洪亮高昂的声音吓得逃之夭夭,芦笙成了保卫山寨的战斗号角。“男未娶者,以金鸡尾插鬓。农闲时一至一、二百人为曹(群),手相握而歌,数人吹芦笙前导之”,宋代《老学庵笔记》记述了辰州、靖州侗族地区男性头插金鸡尾,吹笙握手而歌舞的盛况。“斗鸡芦…  相似文献   

11.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苗族人民会在他们劳动之余,吹起芦笙,以歌会友,以舞传情,悠扬的芦笙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本文主要分析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演变,总结了苗族芦笙艺术的表现形态及社会功能,指出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和保护中的不足,并在最后提出了保护和发展苗族芦笙艺术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2.
骄傲的芦笙     
正"不讲别的,且讲我们侗人祖先,没有什么娱乐,只拿芦笙做个热闹。"侗族芦笙,据传产生于三国时期,"娱乐""热闹"是《芦笙的来源》款词中所说的芦笙产生的缘由。几根小竹管做成的芦笙,因为它适应了聚族而居的侗族人群体性娱乐的要  相似文献   

13.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苗族人民会在他们劳动之余,吹起芦笙,以歌会友,以舞传情,悠扬的芦笙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本文主要分析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演变,总结了苗族芦笙艺术的表现形态及社会功能,指出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和保护中的不足,并在最后提出了保护和发展苗族芦笙艺术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4.
侗族芦笙考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因此,每个民族也就必然产生自己民族风格的乐器。芦笙,是侗族以往生活中不可少的乐器,是侗族古老文化赖以生存延续的接力棒。祭祀祖母“萨岁”,行年行月等集体活动,开款、讲款大会和各种群众场合,都要用芦笙来壮声威或者表演比赛。出行时用它作前导,款会时用它间款场。芦笙队的好坏,往往被视为关系到全寨荣辱的大事,异常重视,几乎每家都有两架以上芦笙。芦笙从低音部到高音部,少者有五六种,多者达十余种。最高大的低音芦笙高达数丈,而最  相似文献   

15.
李菁 《民族论坛》2009,(11):52-53
在苗族聚居区,自古以来就盛行着原始的巫术巫风,因为巫与舞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苗族舞蹈蕴含着浓厚的巫文化,苗族芦笙舞就是重要的体现,同时它也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之一。本文通过苗族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巫文化现象的阐释,论述巫文化对苗族芦笙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通道侗乡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芦笙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2008年6月,侗族芦笙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1月,通道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芦笙艺术之乡"。很多外乡人都知道侗家人爱吹芦笙、村村寨寨都有芦笙队,而通道全县的芦笙,以及三省坡周围那么多侗寨的芦笙都是独坡乡坪寨村的芦笙师傅做的,那他们就不一定知道了。  相似文献   

17.
<正> 侗族的民间舞蹈文化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舞蹈艺术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侗族人民爱唱歌,也爱跳舞,所以,在侗乡有“饭养身,歌养心”,“耶求旺,舞助兴”之说。侗族民间舞蹈文化与侗族的其他艺术文化一样,是侗族人民为了再现自己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及满足人们对于美的爱好和追求而逐渐创造出来的艺术。它是侗族人民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就其起源和发展,民间流传的几种主要舞蹈及其独特的风格,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 芦笙是我国苗、侗等民族所喜爱的吹管乐器,在苗岭侗乡广泛流传,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芦笙由六支竹管组成,大的长至一、二丈、小的只有八、九寸。各地的芦竹在构造和调音上有显著差异,但都声音悠扬悦耳。其伴奏的莽筒,大有八、九寸直径,用树干挖空而成,内安一支有簧塞的竹管,用时两人抬一人吹,声音低沉而雄浑。侗族的传说认为:是苗族和侗族的祖先共同吹响了芦笙,使两个民族世代友好相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因此,苗岭侗乡的村村寨寨都有芦笙队,每年农闲时便举行“跳  相似文献   

19.
"大、中、小芦笙的配置蕴涵着阴阳学说。大芦笙属阳、地筒属阴;次大芦笙属阳、中芦笙属阴;次中芦笙属阳、小芦笙属阴。整堂芦笙的配音中大、次大芦笙为天音;地筒、小芦笙为地音;中、次中芦笙为人音。即大、次大芦笙为高、远位音;中、次中芦笙为次高、次远位音;小芦笙、地筒为低、近位音;高、远、次高、次远、低、近位音合成一体。"在芦笙配置的表层和谐背后,是侗族人深层的生命追求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民族论坛》2012,(1):45-47
<正>遗产发现地:通道侗族自治县芦笙由古老的簧管乐器发展而来,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通道侗族自治县广泛流传的传统民间乐器。通道县土地总面积2238.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06%。现辖7镇14乡21.69万人,其中侗族占78.3%,是湖南省成立最早的侗族自治县。芦笙传承区域占全县面积的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