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群体性事件,简称网群事件,指在互联网上发生的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的事件。针对网络群体事件我国政府应坚持和完善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切实保障民意表达畅通,积极呼应舆论,引导舆论,抢占舆论的主动权,由消极地“防范舆论”向积极地“引导舆论”转变,快速应对焦点问题,做好事件处置工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重点解决好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微博的出现是网络世界的又一次大变革,它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开放性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其民主化特性使得网民的参与空前泛化,网民的言论自由也空前张扬.但在这繁华的微博舆论场背后存在多元的博弈,比如民意和诉求的真实与虚假的博弈,草根与精英话语权的博弈,理性思维与群体极化的博弈等,这需要对微博舆论场中言论自由进行反思,以期提升网络监管与网民自律力度.  相似文献   

3.
网络推手是网络主体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针对特定司法案件,意图充当网络“意见领袖”,利用普通网民的司法诉求,制造谣言,扭曲民意,妄图以网络舆论对司法部门施加压力,最终影响审判结果.因此,分析网络推手对司法审判产生的不利影响,研究其矫正机制,对于维护网络社会和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治理模式下网络舆论生态中网民个体的行为失范、网络群体的极化倾向、网络舆论的民意稀释等方面的问题和危害,需要从转变观念、协同应对、疏堵结合、德法并举、他山之石等五个方面来探索网络舆论的生态治理之道,最终实现我国网络舆论生态的健康、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5.
梳理近年来网络舆论热点事件,发现“反向关怀”舆论现象已成为网络安全治理亟需面对的问题,应对“反向关怀”舆论进行理论审视、风险揭示以强化应对机制,引导各大网络媒体平台和广大网民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生态。建议:培育网民的良好媒体素养,完善网络舆情法治治理体系,提高网络空间平台的监管力度,构建网络舆论长效治理机制,从整体上架构一个“个体、政府、法治、机制”协调均衡运行的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系统。  相似文献   

6.
今年以来.镇江市积极探索网络管理创新。在全省率先推出网络发言人制度,依托市政府门户网“中国镇江网”和市委宣传部主管的“名城镇江网”。设置专门的“镇江论坛”,首批由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56个部门单位在线受理和回复网民意见诉求,努力打造疏通民意、集中民智、解决民忧、受理民诉的网络互动平台,为构建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舆论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网民借助网络新媒体介入公共事件,表达民意促进舆论发展,是社会的进步。然而在网民对公共事件的介入过程中,"哄客"与公共力量鱼龙混杂的局面成为近年来网络舆情不容忽视的现象。公共力量与"哄客"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合法、是否理性、是否强求"舆论一律"。"哄客"心理与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以唐骏“学历门”事件为例,分别从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场、网络舆论背后的心理失衡与媒介表达、网络舆论中网民的媒介期望与心理均衡三个方面论述了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在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场中,网民由社会事件引起心理失衡,到寻求网络媒介的舆论表达,再到心理均衡,是网络舆论形成的重要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9.
网络作为"虚拟空间的公共领域",既是舆论的聚集地,又是民意的采集地。网络的交互性和开放性使跨地域、民族、语言的人们通过网络吸收知识、交换观点。互联网的记忆性、自媒体的蝴蝶效应,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以及政府的舆论引导与民族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关系现状又对网络舆论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将是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措施,需要政府、媒体人、网民等多方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网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网络民意折射出的政治舆情可信程度较高,表达了对某些民生现状、事实真相被掩盖和野蛮强权的不满。理性对待网民和网络民意,增强执政忧患意识,通过“网络问政”和健全网络反腐新模式抓好执政能力建设应该成为全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中的意见领袖在网络中尤其是在非常规性突发事件中的言论,对大多数网民和舆论走向都会产生影响。2011年温州动车组追尾脱轨事故发生后,知名网络意见领袖对事件原因及搜救方式纷纷发表评论并引起网民的热议。以温州动车组事故为例,运用电子调查问卷、个人访谈等调研方法,对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对网民的影响力展开了调查。结果表明:网络意见领袖的草根性、隐蔽性及主动性等特征在信息海量的网络环境中形成了新型的民意表达渠道,但是也形成了网络舆论的压力与一定程度的谣言。  相似文献   

12.
网络民意的失控及其舆论传播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论提供了个体与大众之间平等对话的条件,但网站信息的同类搜集和网址链接,以及"虚拟社区"的集体民意同质性,往往导致信息的自主"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网民受众所能听到和看到的只能是自己的"回音"和"影子",这种狭隘的民意氛围又很可能导致"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现象的产生,"民意"很可能只是完全的自我情绪发泄和不可控的符号暴力.网络舆论环境极有可能导致"假民意"的流行,并为那些偏离常规的行为提供某种合法性和不可控性,出现"多数人暴政"的危险.对网络舆论必须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引导.  相似文献   

13.
“网络民意”是近年来中国中国社会的一个热门词,它能起到舆论引导扣监督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本文以此为视角,首先梳理分析了出现网络民意负面表达“热”现象的三个原因:即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冲突的激化,道德教育地位的扭曲变形和现代人承受过大的生活压力;接着论述了这种现象对大学生的深远影响;最后探析了网络民意监督视城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络政治参与对代议制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的人大代表“网上履职”已然常态化,最为典型的案例有三:一为网民人大代表的“虚拟-现实”对接;二为博客人大代表的“线上-线下”履职;三为网民参与的“E两会”与现实两会的互动。这些案例一方面使网民人大代表的代表性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凸显了人大代表“网上履职”所面临的网民期望值高、网络参与有限、网络空间双面影响等困境。鉴如此,让人大代表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并将人大代表的“网上履职”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打造一个“互联网+民意”信息化工作平台,方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已成为主流媒体之一,网络舆论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当前网络舆论环境亦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此,对如何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做了调研分析,认为:引导和优化网络舆论环境,需要健全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环境,增强网民法制观念;开展网络伦理教育,提高网民道德素质,促进网络服务商加强行业自律;政府及时透明地公开信息,利用“意见领袖”引导舆论,促进官民之间的理解与互动;健全网络技术,保障网络安全,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论具有高新技术性、多元一体性、影响强势性等三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民意。网络舆论的民意,在语义分析,层次性、地域性、真假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等三个方面均可得到证成。因此,网络舆论具有民意属性。具有民意属性的网络舆论蕴含着人民群众的政治诉求。依据政治诉求的强度,网络舆论的民意属性诉求可划分为三重维度,即利益的申诉与抗争、政策的支持与反对、执政的监督与批评等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7.
基于网络舆论的基本结构,从网络舆论本体、网络舆论客体、网络舆论过程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网络舆论的特点。网络舆论本体能够主张、维护公共利益,但网络是有缺陷的公共领域,所以网络舆论本体还是带有某些偏向的民意表达;网络舆论客体往往兼具聚光灯效应和舞台聚光灯效应;网络舆论作为一个过程,带有突出的非理性,但理性是其总体趋向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论的利远大于弊,其存在有着合理性和必然性。但网络舆论需要正确的引导,才能趋利避害:政府应以“以法治网”为根本,用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容纳和规范网络舆论的表达;对网民加强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从技术层面对网络舆论实行有效把关;强化主流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舆论互动;在动态中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已成为当今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折射出改革阵痛与体制弊端,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耦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直接诱因离不开信息的广泛传播.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传播是形成网络舆情的导火索,随着越来越多的有关群体性事件正面和负面的网络信息传播形成网络舆情气候,群体性事件升级演化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形成网络舆论.公共话题上的聚合、公共舆论场的形成、意见领袖的引领、媒介间的议程互动等分别提供了网络舆情向舆论转化的前提条件、重要平台、引领者及催化剂.面对汹涌澎湃的网络民意,执政者必须更新执政理念,适应网络化生存,尊重网民自由表达权;适时引导网络舆论,塑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对网络舆论进行适度干预,确保国家舆论安全.  相似文献   

20.
网络给舆论主体提供了一个新型的交流平台,舆论主体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网民以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特点聚集,志同道合的网民群体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网民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网上通过交往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传统的舆论学视野中,舆论主体具有“非实体”性特征:第一,他们在舆论调查中是集合的,但在现实社会中一般是分散的;第二,公众的构成是变动的,会随社会结构的变化,某些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出现、消失而不断重新组合;第三,按照一定的规则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群体,与本来意义的自在公众是有区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舆论主体界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