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闻一多先生的诗集《死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诗篇,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首名诗作于何时?目前通行的公开出版物,均作“1925年4月”。因为诗人1925年5月才离美归回,又断言这首诗是诗人留美时期写的。然而,统观诗人留美时期的作品,他总是把自己的祖国幻想得那么美丽,那么可爱。比如在《忆菊》中写道:“秋风啊!习习的秋风啊!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而在《死水》中为什么又这样诅咒祖国呢?——“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有些同志看到诗末注明的写作年月,便想当然地解释说:“诗人在国外,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不了解革命的大好形势,只是深感自己国家的落后,又从亲友的信中了解到祖国的悲惨现状,使他对反动军阀更加痛恨和愤怒,对中国的黑暗社会更为不满。在回国前夕,诗人写了《死水》这首……。”(十六院校中文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  相似文献   

2.
作为诗人、学者、战士的闻一多,爱国主义思想贯穿始终。本文主要以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和《诗经》研究成果作为分析对象,通过本文解读的方式,寻找出诗人时期和学者时期在爱国情怀中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先生说过:“诗人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1926年5月,一多先生偶见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情景相融,触发了对社会死水的无穷愤怒,谱写了《死水》。诗人将旧中国比成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是诗人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多先生在《死水》中运用了许许多多具体的意象,诗意含蓄,回味无穷。要写出一首好诗,闻先生要求诗人,既不是单着眼于诗人的立意,也不是单着眼于文字的运用,而是着眼于诗人将一种感念渗透于一种物象,而使二者无问地融合的艺术的结晶。先生在《〈冬夜〉评论》中提出,一首好  相似文献   

4.
“死水”和“静夜”是闻一多《死水》诗集营造的核心意象 ,它隐喻了现实和文化环境中的阴暗 ,表现了诗人直面丑恶和否定传统的人生情趣与美学情趣的心态 ,这种与《红烛》不同的情怀和心态 ,实际上也孕育着闻一多后来全面反思传统文化 ,并进而对它进行尖锐的理性剖析的契机 ,由此使他的《死水》诗集成为五四以来启蒙主义传统的诗性赓续。  相似文献   

5.
在闻一多的诗集《死水》中,黑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死水》文本的分析,探讨了闻一多面对黑暗的情感变化,包括闻一多在国外时的心史以及他在国内时的情感变化过程。最后分析了闻一多在诗中对黑暗以及丑恶进行艺术提炼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闻一多的诗集《死水》中,黑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死水》文本的分析,探讨了闻一多面对黑暗的情感变化,包括闻一多在国外时的心史以及他在国内时的情感变化过程。最后分析了闻一多在诗中对黑暗以及丑恶进行艺术提炼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吉檀迦利》,以其散文诗的神秘主义特色,给人一种空灵飘逸又玄妙莫测的感觉和印象,在这部诗集中,诗人体现了他的一种泛神思想,因而,诗作中的“神”具有一种多义性,他既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美与真理,又象征着诗人关照世界的自由心灵,在诗集中,还表现了诗人一贯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思想中的矛盾与焦虑,诗集的思想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伊凡·伐佐夫(1850—1921)是保加利亚伟大的爱国者、民主主义者和民族诗人。他为保加利亚的民族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和遭受异族压迫的祖国的命运与人民的疾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876年,伐佐夫在罗马尼亚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军旗与琵琶》。在其中《琵琶新调》一诗里,伐佐夫对革命的失败表示了深切的哀痛,认为在敌人的铁蹄下如果沉醉于  相似文献   

9.
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和我们永别子!他的一生经历了漫长的战斗道路,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一开始就是以战士和诗人的姿态投入战斗的。他献给祖国和人民的最初诗集就是《女神》。今天,我们重读《女神》,难免会有“风去台空”的惆怅,然而“五四”时代诗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早就被称为集诗人、学者、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人物。作为诗人,他以《红烛》《死水》等著名诗集确立了自己在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斗士,他以自己的生命在现代民主运动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毫无疑问,作为学者,他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但究竟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位学者,他是否也像他在现代诗歌史上、民主运动史上的地位那样,也在现代  相似文献   

11.
《恢复》是郭沫若同志前期诗歌创作的最后一本诗集,也是他基本上完成了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之后创作的第一本诗集.无论从这本诗集的内容和形式看,或是从它在诗人解放前的全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来看,《恢复》都不愧是郭沫若诗歌创作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周恩来同志曾经指出:“郭先生是革命的诗人,同时,又是革命的战士.”①《恢复》正是郭沫若同志作为革命诗人、革命战士,用他的笔作为锐利的武器,为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冲锋陷阵而留下的壮丽诗篇.  相似文献   

12.
冯至曾经是浅草、沉钟两个文学社的成员。1927年,他的诗集《昨日之歌》作为《沉钟丛刊》之一出版。诗集完整地展现了一位被"五四"唤醒之后的少年诗人形象,是冯至早年思想情感的真实记录,对于了解诗人如何接受和理解这场运动,从而做出自我选择,以及已隐约开始显露出的下一阶段的主要特质,都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死水》一诗的中间几节用词艳丽,照通行的说法,其作用是反讽,以美写丑,使得死水更显其丑。而本文认为,这恰恰是在象征层面上写出了死水变美以后的情形,寄托了诗人的涅意识。涅意识是《死水》立意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俄国大诗人亚历山大·勃洛克,于一八八○年出生在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华沙大学的教授,母亲、外祖母、姨妈们都是作家和翻译家,外祖父是植物学家,曾任过彼得堡大学校长,岳父是世界闻名的化学家门捷列耶夫。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而且养成爱幻想的性格。他五岁就会写诗。一九○四年,处女诗集《美人集》发表后,他一举成名。人们评论这些诗是“美得惊人又朦胧得惊人”。后来出版的主要诗集还有:《雪的假面具》、《可怕的世界》、《卡门》、《祖国》等,此外还有不少的诗剧。  相似文献   

15.
诗人纪鹏在他的山水诗集《北国江南》中,以饱蘸着激情的彩笔,为我们描绘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让诗贴近自然,贴近人生等方面体现着独具的特色。(一)纪鹏同志1948年携笔从戎,几十年严格的军事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开阔了他的视野,孕育了  相似文献   

16.
曾朴主要以小说闻名,其《孽海花》是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诗人,年未二十,即成诗集《未理集》。本文将其诗歌《赴试学院放歌》与小说《孽海花》进行"互文"研究,试图寻绎两者之间的联系,分析他的思想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何其芳是30年代著名的自由主义诗人,抗战爆发后,来到延安写下了他第二本诗集《夜歌》。本文主要论述何其芳以《夜歌》自白诗表现他投奔革命自忏自救,扬弃其知识分子思想情感方式、彻底工农化过程中忠诚的痛苦及失落,从而构成自由作家(诗人)皈依革命的现代忏悔录。这在中国现代诗史上是一种新的开拓而具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红烛》和《死水》分别是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新诗创作的结集,两本诗集在抒情基调和风格方面演变轨迹非常明显,其演变主要表现为从情绪热烈到情绪节制,从浪漫化到现实性,从偏向个体性到重视普遍性。它深刻地反映了闻一多在诗学观念和审美情趣方面的进展,是客观社会环境的强烈刺激、近代英美诗风的直接影响和整体美学思想的矛盾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正> 田间的长诗《给战斗者》很好体现了民族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田间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长期诗歌创作中,一直自觉地站在时代的潮头,关注着民族的兴亡衰盛和人民的命运。他的早期诗集《未明集》、《中国牧歌》和第一首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都是以反映中华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和斗争精神为主调的,充满着朝气蓬勃的生活战斗气息。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猖狂进犯,烽火连天的民族解放战争给诗人以猛烈地冲击,也给诗歌融进了新的时代精神和民族风貌。在祖国遭受深重灾难的这一非常严峻的历史时期,田间的诗歌创作出现了一个高峰,他写下了大量的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战斗诗篇,表达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齐心抗日的愿望。《给战斗者》写于1937年12月,是诗人抗战初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这凝聚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当代女性诗人杰里·克罗尔的儿童诗集《野兽的爱》的主题围绕着女性与生俱来的母性思想,描述了其在孕期、生产和育儿阶段的切身感受。从母性思想的萌芽、激发角度,对其诗歌《瞬间》和《二十四周》进行分析解读,探究诗歌中母性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