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进行了界定,指出了目前我国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及方法、师资力量及培养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当前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培养服务于高校所在地地方法治建设为目的,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是:“接地气”———地方性和“强实力”———应用性。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科划分的封闭与僵化、与法律实践部门合作办学力度不够、实践教学方法单一,未形成完整体系。解决的办法是:在学科体系上,建立以应用法学为学科体系的新体系;在培养方案上,实行分流培养新模式;在教学环节上,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过程中,实行“三阶段”培养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区位偏僻,导致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与基础设施跟不上,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学生就业困难,学生最终大多流向了发达地区,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补偿资源变相地为东部地区培养了人才的困境.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应进行五个方面的探索:实施辅导计划;营造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开放和发展民族文化课程;采取特殊优惠政策;重视人才培训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通过抽样考察,可窥见我国理工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总体现状欠佳,其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培养模式未彰显特色,培养目标指向趋于同质,定位模糊;二是培养机制缺乏制度化支撑,长久动力不足,人才培养缺乏竞争优势。理工高校应以应用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特定法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构,特色法律专业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化保障等四个方面为进路,尽快改变理工高校法律人才培养的欠佳状况。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法律人才培养有了长足的发展,法律人才培养以“专业细化的分别培养”模式为主,对满足我国的法律人才需要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司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要也有了新的变化,原来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包括:高等院校作为法律人才培养的基地,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法学教育目标定位不清;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人文教育等。通过考察国外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发现,国外比较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丰富、灵活,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训练。我国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明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方式,完善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6.
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人才的必备素质,是法律职业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法律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有相应的职业伦理来匹配。当前法律人才培养中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机制很不完善,体现在:大学法律人才培养中法律职业伦理课程设计存在较大缺陷;相关教材和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考核机制欠缺;法律教育中存在急功近利思想等。应确立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在法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目标,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建立科学的教材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完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7.
对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再认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加快了法制建设的步伐,法律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法律职业的范围更加广阔,培养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法律教育的主要方向.从中国法律教育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作为"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律硕士教育的缺憾,提出应将"双学位"教育作为"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阐述法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尝试对法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与原则进行探索,进而从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类型、实务教学模式等在内的多个视角探讨了实现高校法律人才分类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软件人才跨越式增长,应该采用新的培养模式,培养多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专门人才,去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介绍了软件人才现状,高等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探讨了对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高职高专法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职教育与学科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立足于岗位、立足于需求,培养的是社会急需的实践能力强、适应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高专的法学教育模式,普遍注重向学生传授法学原理和基于现行规范的法律知识,而相对轻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构建高职高专法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法学教育改革的方向,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对法学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人才培养模式是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也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文章通过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个核心、二个结合、三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即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训实习相结合,实行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联动”,共同实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2.
执政党报告提出了法治是治国理政之基本方式的重要命题。财税体制改革作为中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着眼点,被认为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和推动发展最重要的试金石。经过近30年的努力,中国财税法律制度得以基本建构,财政民主理念、税收法定主义和纳税人权利保护原则等概念谱系得以确立并渐进完善,但在岁入课税、预算支出与财政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理论困境和实践难题。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财政控权理念、财税均衡主义和精细化绩效预算原则等规范图景会日渐清晰,并将成为新时期财税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引领中国财税法律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为主的大学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传授—讨论教学模式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该模式必须改革课时管理制度、学生学业考评制度和教师考核管理制度 ,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说是一场既深入又广阔的革命。现行财税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预算软约束长期化、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相适应、转移支付不规范、再分配调节机制失灵等因素所引起,因此,应深化相关行政机构改革,构建新型财税模式,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统一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5.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检测技术教学模式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新时期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课堂理论教学以启发讲授与实例分析为主、实验教学以自主开放式实验设计为主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6.
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教学改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学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进入 2 1世纪 ,法学教育面临许多挑战和发展机遇。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校的法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我们确立的改革目标是培养复合型法律专业人才 ,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法学教育提出的要求 ,也是切合重庆大学校情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7.
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本质上是专业、人才、社会三方需求的叠加过程.文章通过对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需求、人才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建立和完善教育良性循环模型,有效地调节这三方的主体需求,形成专业、人才、社会互助互利、资源共享的良性耦合,优化教育体系中主体需求结构,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适应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自分税制改革后,税务行政部门层层分派“税收任务”,甚至将定额指标与官员的政治前途联系起来,依法收税长期被置于从属地位,这种包税形态与法治理念相冲突,阻碍着我国财税法治的进程。通过运用掠夺性统治理论以及契约理论的分析,有助于梳理税收任务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其弊端。要摆脱税收任务的困境,就要从税法意识、税法体系、公共预算、税务机构和职能以及税收法律关系着手,以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申言之,就是要转变原有的包税制思维,在财政税收的各个环节树立依法治税理念,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法律体系,提升公共预算的财政约束水平,改革我国现有财税行政管理体制,坚持以纳税人权利本位保障纳税人权利,以期全面实现我国的税收法治化。  相似文献   

19.
为培养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对网络工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以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卓越网络工程师为目标,构建并完善了教学与课程体系.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全面深化课程内涵建设,从教学模式、双语教学、考核与评价、双证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