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对福建省10所高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高校网球教师胜任力特性模型的基本要素;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20名福建省高校网球教师进行访谈,并分析访谈结果;通过对优秀绩效组和普通绩效组测试结果的差异性对比,确定高校网球教师胜任力特征模型为4个维度16个指标.即个人特质:爱岗敬业、责任感、关爱学生、自信;自我认知: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网球专项能力、运动与健康、科研能力、技术动作诊断与纠错能力;成就特征:终身学习意识、成就动机、个人发展;管理特征:组织管理能力、资质认证.  相似文献   

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高校工科教师绩效评价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内涵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依据胜任力冰山模型理论,着重从素质、知识、教学和科研能力以及个人特质四个方面建立绩效层次结构图,并运用层次分析(AHP)法对工科教师的绩效进行评价,并在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测评的基础上对绩效评价与职称评价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卓越计划"下高校工科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创意产业链跨区域整合的视角出发,分析文化创意人才的核心作用,进而引入胜任力理论和SEM方法,构建文化创意人才的元胜任力模型.研究认为,文化创意人才的元胜任力模型包括创意精神、创意知识及创意技能三个维度和16个因子.通过胜任力理论来探索文化创意人才的元胜任力模型对当前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的实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对策的制定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教师胜任力和教师胜任力品质要素构成出发,通过自编的教师胜任力品质调查问卷,以广西3所高校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高校教师胜任力品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学生和教师终身就业力为导向的高校教师胜任力品质因子模型,为突破高校就业管理模式、教师考核、选拔和工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建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利用自编问卷从学生的角度对此模型进行了验证。高校教师的胜任力模型有以下六个因子构成:研究特征、服务特征、教学技能特征、认知特征、学生导向特征、人格特征。基于构建的胜任力模型,提出了高校实施教师评价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校工科教师的胜任力表现为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环境行为能力。为提高教师的胜任力,围绕重庆绕城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建设,重庆交通大学以产学研合作方式广泛参与到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与科技创新活动中,依托科技示范工程的16项科技项目以及工程建设在技术和管理上的服务需求,探索了以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为依托的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培养模式与组织保障机制,促使参与示范工程建设的教师得到锻炼,胜任力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语言类教师作为培养语言类专业人才的师资条件,必须具备较强的胜任力,而胜任力则是决定语言类教师成功实施教育教学行为并取得教育绩效的关键。文章针对语言类教师胜任力的三个维度,即专业知识维度、专业技能维度和职业道德维度进行论述,并就语言类教师胜任力培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胜任力模型是指承担某一特定角色所应具备的胜任力特征要素结构。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指导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是提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重要课题。该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行为事件访谈法收集住培指导医师胜任力特征要素29项;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开展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问卷优化;使用优化后的新问卷开展主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了包含临床能力、教学技能、素养特质三个维度21个特征项的住培指导医师岗位胜任力特征结构模型。扩大样本量对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结构成立,聚合效度较高且有一定的区分度,可用于住培指导医师能力评估。  相似文献   

9.
0~3岁婴幼儿教师艺术课程教学胜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婴幼儿艺术启蒙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以前期征求相关各方意见制定的胜任素质评价量表为调研内容,在四川、甘肃及青海176个样本问卷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0~3岁婴幼儿教师艺术课程教学胜任素质定量评估指标体系模型,包含语言能力、音乐能力、舞蹈能力、戏剧能力、美术能力及书写能力6个维度28项具体的胜任素质量化指标。对该模型调研所获得的数据使用SPASS21.0软件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胜任素质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可以为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师选拔任用、培训提升、艺术课程教学能力的评估,高校早期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胜任力模型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力资源甄选与评价方法,已逐渐成为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将胜任力理论引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根据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胜任力的特征,模型构建应包括专业知识、知识结构、教学手段和方法显性特征以及心理素质、创业创新精神、教学实践能力隐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在当代学科交叉渗透的趋势下当代工程观的基本内容,指出当代工程观反映了当代工程科学与工程技术和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交叉融合、协调构建的新趋势;探讨了传统工程教育中存在过分强调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的问题;提出应以综合理性为指导,融合当代工程观的当代工程理念,这些将对开展工程教育和培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工程与工程伦理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等现代工程正在向人们展开着多姿多彩的技术蓝图,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个全新的道德课题,这些新课题是工程伦理学的研究范畴。运用工程伦理学的基本内容和原则,从人的因素、成本与效益、知识产权等方面论述了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良好工程伦理观。科技工作者只有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伦理观,才能完成好复杂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任务。  相似文献   

13.
工程管理与土木工程专业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程管理专业 ,作为国家教育部认可的新专业 ,设立仅有四年的历史 ,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它的认识都还停留在较浅层次上。本文试图通过工程管理专业与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比较研究 ,找出它们的异同 ,以利工程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工程教育背景下.女性的加入能够促进工程教育的完善与提高。但是由于受到社会性别偏见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工科女大学生在工程教育发展中还面临诸如人数少、就业难、发展慢的问题。目前,在传统观念难以彻底改变的情况下,通过使女性更多地了解工程和使工程更有吸引力两种途径可促进工科女大学生在工程教育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工程活动主要体现为造物活动,其基本特点是集成性.工程创新是创新主体在一定的创新空间进行选择与建构,对技术和非技术等异质性要素进行集成的活动.工程创新集中表现为集成创新的特点.工程创新管理就是通过对工程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使工程创新集成性特点得以施加以达到工程目标的过程.工程创新管理具体包括工程创新计划管理、工程创新控制管理、工程创新组织管理和工程创新决策管理等.  相似文献   

16.
工程哲学是新近发展起来的有别于传统科学技术哲学的新领域。文章结合机电工程教育实践,论述了工程哲学研究的一些最新理念和进展,分析了工程哲学对工程教育的价值意蕴,并提出了将工程哲学思想引入到工程教育中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阐述"工程"和"工程社会学"的基础上,认为就像任何工程活动都是嵌入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之中的一样,在西部地区实施的生态移民工程也是嵌入在中国社会尤其是西部社会的结构之中的,西部地区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使了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将生态移民工程与农民的身份转换结合起来,是中国西部地区农民市民化一条可行的途径。把生态移民工程和城市化建设科学地结合起来,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现代化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工程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因此,对系统工程的研究、评价以及工程活动本身除了工程内部的知识维、时间维和逻辑维进行研究外,还要对工程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工程从规划、设计、实施都需要关注生态环境、资源和社会公平和稳定,工程系统追求最优化。这个最优不仅仅指的是工程系统内部的最优,必须在考虑环境的情况下达到整体最优,因此,系统工程研究方法除了工程系统内部的知识维、时间维和逻辑维外,还应该包括环境维的四维系统工程方法论模型。  相似文献   

19.
现代工程离不开科学,但工程并不等同于科学,对工程与科学进行细致的区分和辨别是有必要的。科学和工程之间在成果类型、知识类型、问题驱动类型等三个方面存在区别。这导致工程与科学哲学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应有不同,在提出并定义问题、开发和使用模型、分析和解释数据、运用数学和统计思想、最终目的等五个方面存在联系与区别,这些认识的明晰,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对工程有更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新工科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工程教育应对国家发展新战略、产业发展新趋势、国际竞争新形势做出的积极回应,其实质是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是明晰工程人才的素质结构,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新规律。高校在新工科建设的探索实践中,要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工程发展需求为前提,分别从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改革、工程教学方法创新、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入手,在人才品格、工程知识、工程能力等方面同向发力,建立健全面向未来、立体丰富的新工科人才素质结构,全面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