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网络化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但网络媒介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对社会生活的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引导大学生适应媒介化社会生活势在必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网络行为异化造成大学生社会角色迷失及其人格支离破碎;网络行为约束机制缺失冲击着大学生网络道德构建;网络媒介负外部性侵蚀着大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构建立体化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应着力于培育大学生的媒介伦理素养与主体意识,增强责任意识,理性使用网络媒介;大力强化教育管理者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实践育人能力,发挥协同效应;全力优化网络生态,降低网络环境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王智杰 《国际公关》2023,(14):176-178
信息社会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全社会的媒介化存在。大学生是网络空间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当代大学生年轻有活力、个性鲜明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独特的话语权。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构建大学生网络公共言论责任感,有利于维护网络空间的气朗风清。本文对数字媒介时代大学生网络公共言论责任感现状及缺失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高度媒介化、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媒介素养事关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文章从媒介素养的四个维度出发,以兰州地区高校大学生为例,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并提出了培育和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媒介素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体现。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传媒给新生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现代传媒环境下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主要有:整合有效宣传载体,发挥网络舆论引导力;提高教育主体媒介素养,增强网络信息甄别力;健全网络传播监管体系,构筑现代传媒"防火墙";强化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研究,探寻现代传媒环境下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5.
谈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日益普及,它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网络道德缺失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渐凸显,全社会应给予广泛关注。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是采取适用于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从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通过实施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引导大学生在网络时代"学会生存"。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媒介的兴起及其迅速发展,使得人的数字化生存成为现实。媒介化社会逐步形成,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延伸到人的日常生活,并成为日常生活无法避免的存在。媒介化生存是当代青年大学生面临的最为直接的现实文化境遇,当代青年大学生要摆脱网络依赖症,媒介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当今信息时代,媒介能否更好地为大学生所用,取决于大学生本身媒介素养的高低。当前,大学生自发生成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在承载大学生成才功能上令人担忧。本次调查以邯郸市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重点从媒介素养包涵的三个层次,即接触、选择、分析和传播信息的基本能力、建构批判意识的防范能力和自觉自律的改善能力来开展调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中,我们试图了解当今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建构和培育,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情的发展打破了传统话语权模式,创新了话语表达方式,促进了大学生话语权的实现。但在网络话语权实现过程中,大学生常表现出话语权利意识扭曲、话语自主性迷失、话语权行使非理性等问题。应该从鼓励与培育、对话与认同、定向与规制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9.
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已成为新时代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技术的“两面性”致使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面临主体话语权弱化、客体媒介沉溺、介体碎片化传播、环体众声喧哗等困境。为此,可从技术赋权、媒介素养培育、平台建设、机制保障等方面进行成因分析,并从“新思想”动员、“新内容”建设、“新优势”建立、“新生态”塑造等角度探索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化解之策。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情的发展打破了传统话语权模式,创新了话语表达方式,促进了大学生话语权的实现。但在网络话语权实现过程中,大学生常表现出话语权利意识扭曲、话语自主性迷失、话语权行使非理性等问题。应该从鼓励与培育、对话与认同、定向与规制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