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9 毫秒
1.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去年国庆节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这个题词是教育工作的战略方针,它为我国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下面是我学习的点滴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讨, 有人认为现在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开始了以电脑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教育要“三个面向”,就是面向“信息社会”,面向“新技术革命”,面向电脑。这只说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但不全面、不确切。“三个面向”的核心问题是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向两个文明建设。这是由教育与政  相似文献   

2.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尤其理科学生,适应三个“面向”,应该具备比较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此外还应同时具备熟练的实验基本技能,以及改进实验和设计实的能力,即所谓较佳的“智能结构”。《分析化学》实验是内容较多、涉及面广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使学  相似文献   

3.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国庆节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本文从三个方面,历史地全面地阐述了这一题词。这一题词,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伟大的现实意义。文章指出,贯彻“三个面向”必须强化教育为经济服务意识,教育的战略产业意识、持续发展意识以及素质教育意识。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多层次性、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统一性和产学研相结合的一致性,这是“三个面向”为高等教育改革指出的明确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了迅速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形势,作为师范院校,应该建立“三项能力”考核制度,这是师范院校在培养人才的工作中不同于其它综合院校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早在一九八三年九月,在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时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短短的十六个字,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战略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基础和前提,教育面向世界和未来又是面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三个面向”的核心是面向现代化。教育要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关于科技教育的思想,其核心是“科教兴国”,他的这一论断的思想基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科技教育的价值,邓小平认为有两个方面,促进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展科技教育的策略可以概括为三个面向,即面向现实,面向大众,面向海外。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院机械专业本科教学的具体情况 ,本文认为 :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应当“面向本科教学、面向生产实践、面向世界教育”。“面向本科教学”主要是指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基础课的教学活动 ;“面向生产实践”主要是指学生在三、四年级的学习和创新 ;“面向世界教育”主要是指要加强专业技术的国际交流能力。本文还提出了提高专业教师外语水平和执行学分制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为着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教育必须进行改革。而教育如何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是教育工作者亟需明确和解决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1983年9月8日给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战略方向,确定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三个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文本置于其本人的思想发展史之中,发现“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主张同时也是其通识教育思想的体现。在通识教育研究的视野下,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焦虑”和“不安”的回应贯穿全书,是米尔斯对社会学的直接期待;其次,理性与自由的承诺最终意味着《社会学的想象力》将社会学视为一种公共实践;最后,该书与韦伯《科学作为天职》这一演讲之间在结构和主张上都存在深入的关系,堪称《科学作为天职》的美国版本。这三重面向同时也代表着社会学的学科传统能带给普遍意义上之大学教育的宝贵思考资源。  相似文献   

10.
党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建立一支足够数量的、合格而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实行义务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并强调说:“师范院校要坚持为初等和中等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胡耀邦同志对教师提出三项要求,一是要努力学习和掌握比较渊博的知识,二是要认真研究、掌握教育科学、懂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在《邓小平文选》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邓小平教育思想中,当前特别需要学习和研究的是他的“三个面向”的教育战略观。“三个面向”不是相互割裂的三个东西,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面向现代化是其基础、前提和核心。“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精髓。高等学校落实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精神,有着更为直接、更为紧迫的意义。落实的关键是:高等教育要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要遵循教育规律;高等教育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教育国际化”是一个糊涂观念;高等教育落实“三个面向”,需要各级党和政府的关注,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对新中国以来党的教育指导思想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即毛泽东时期、邓小平时期和江泽民时期。通过历史回顾和评析 ,我们看到毛泽东的“三个教育”、“三育两有” ,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四有新人”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素质教育”、“双服务双结合”是三个历史时期教育指导思想的核心。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教育指导思想 ,并可概括为 :教育要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教育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坚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教育观的变革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今天 ,中国农村教育观正经历从“工具论”到“本体论” ,即从“功利性”到“教育性”、从视教育对象为“手段人”到“目的人”的发展过程。这是一种“质”的变革。这一历史进程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 192 1— 1977年 ,为农村教育受“教育工具论”主导 ;第二个时期为 1978年之后的 2 0年 ,“工具论”遇到挑战 ,但仍没有摆脱“教育工具论”的制约 ;第三个时期为跨世纪时期 ,农村教育开始向“主体论”回归。农村教育从“阶级斗争的工具” ,到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作为根本目的 ,这是农村教育从“功利性”到教育性回归的质变 ,是中国教育的跨世纪觉醒  相似文献   

14.
坚持“三性”原则 ,抓好三个适应 ,推进了中教法实验室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确立“三立”工作目标 ,做到三个突破 ,建设了能反映师范特色的、面向 2 1世纪的实验室 ;健全制度 ,加强规范化管理 ,促进了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高校担负着培养新世纪“四有”新人的重担,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坚持德育为本,这是高校面向21世纪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高校德育运行过程中关于强化德育意识、优化德育体制和提高德育队伍素质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当前必须予以更多的重视和关注。目的是使高校德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德育工作实践更加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中日双方学者关于概括日本侵华教育史的性质的各种不同观点,以大量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对“皇民化教育”、“同化教育”、“奴化教育”这三个概念作了比较分析,从而深入地揭示了日本殖民地教育的侵略实质。  相似文献   

17.
综合性大学的高等师范教育,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提高教育的学术水平,增强教育的‘“学术性”?如何组织好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教育,提高教育的“师范性”?这是综合性大学提高师范教育水平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师范教育“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是综合性大学面向对世纪,深化师范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师范教育,其任务是培养教师。支撑师范教育的,实际上是两个并列知识体系,一个是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一个是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受教育者转化为教育者是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在这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8.
学生作为教育主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育主体”的问题上之所以会形成林林总总的不同意见 ,主要是没有区分好“教育主体”与“教育中的主体”以及“师生的主体性”这三个概念。本文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辨析 ,认为学生是教育主体 ;通过将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分成三个层次、不同维度 ,从逻辑上指出了当前几种典型观点的错误之处  相似文献   

19.
一九九三年二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并且规定了基础教育的指导方针:“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中小学是青少年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素质如何将会直接影想到民族存亡、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我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我们的基础教育,不只能为少数人升学架设独木侨而牺牲大多数学生,不能只为各别学生搞“英才”、“尖子”教育而忽视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劳动者的历史重任.所以:“应试教育”是用一个模式铸造学生,而素质教育恰恰相反,它重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典形——汨罗,他们有一个典形的经验:“四个面向”。即:面向属地每一类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方面。这种思路和做法,是在教育工作中贯穿“两全”方针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20.
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个人”推进,从面向人的需要深化至面向个体需要,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亟需探讨的重要议题。面向个体需要既不等同于迎合个体需要,也并非推崇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贯彻和发展,凸显了人的个体向度,从目标、内容、方法3个维度呈现出丰富蕴含。它以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以满足并引导个体精神需要为核心内容,以“现实的个人”及其需要为实践起点。立足新的时代背景,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是规律性、时代性与针对性的统一,既是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应然需求,也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化困境的实然诉求,更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供需契合、结构优化、人民至上,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的内在规定。为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需要的积极面向,进而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亲和力的同时,真正做到将人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要精准把脉个体需要图景,增强要素供给适配度;二要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个体需要层次性;三要助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贯彻“一个不能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