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潮汕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丰富多彩的婚姻禁忌习俗。潮汕婚姻禁忌习俗具有对幸福美满婚姻的追求;对喜庆欢乐婚礼气氛的点缀;符合一定的科学道理与社会道德规范等社会文化意义。由于社会的变迁,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意识观念转变的影响,潮汕婚姻禁忌习俗发生了极大的流变。我们必须从潮汕婚姻禁忌习俗的流变中进行积极的思考,正确看待各种潮汕禁忌习俗,发挥其在建设文化潮汕、和谐潮汕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潮汕文化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融合海洋文化、外来文化为一体的特殊的地域文化。由于海洋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潮汕海洋文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海洋历史文化价值,是潮汕海洋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正确解读其中的历史信息,有助于新的海洋民俗文化建设的借鉴。不过,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潮汕海洋生活习俗尤其有关海洋民俗文化的审美性文化、信仰心理情结等正在发生种种变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发展潮汕海洋民俗文化,使之既保持自己的地方文化特色,又能适应时代向前发展,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新贡献,是新世纪潮汕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植物作为自然界的一种重要生物,被广泛地应用于潮汕传统节俗、婚姻习俗、日常生活习俗、信仰崇拜习俗、丧葬习俗以及民间俗语中。潮汕民俗对植物的广泛应用,充分反映了潮汕人的信仰崇拜,具有浓郁的潮汕地方特色、明显的季节特征以及鲜明的象征与隐喻特色,营造了节日欢乐气氛的时间,具有趋吉避邪与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4.
以2013年潮汕"8·17洪灾"民间救助为例,分析了潮汕文化背景下潮汕民间慈善心理主要表现为慈善认识、慈善情感和慈善行为三方面,分别为:乐善好施的价值认同、"胶己人"情义催化亲社会行为、从善如流的灵活作为。在此基础上从人的道德发展和文化更新两个维度做了进一步的反思,旨在优化民间慈善心理,提升民间慈善素养,促进民间慈善事业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5.
"功德"仪式是潮汕地区民间至今广泛流传的传统丧葬仪式,其存在迎合了丧亲者的心理需要,具有"向死而生"的人生理念构建、哀伤情绪的完整抒发、通过"阈限期"重整日常生活等认识、情绪、行为意向三方面的心理修复功能。从文化心理角度研究与反思上述仪式,旨在提炼其内在合理元素,构建现代人健康心理生活、探索传统文化的更新、促进潮汕文化的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受地理、习俗等多种因素影响,潮汕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潮汕文化崇拜鬼神,不喜诉讼,以和为贵,保留着传统的中庸思想;地处沿海,因缺乏辽阔的耕地,光靠农耕难以维持生计,所以人们以商事活动为主。仲裁作为解决商事纠纷主要手段之一,其自愿、灵活、高效、私密的特性与潮汕传统文化契合度很高,仲裁在潮汕地区民商事纠纷的解决中具有可观的发展前景。然而,潮汕地区人们的思想相对比较保守,家族、宗族观念浓厚,导致关系文化、行贿文化盛行,潮汕人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也相对淡薄,使得仲裁在潮汕地区发展阻碍重重。为此,提高潮汕人的现代法治意识,推介和保证仲裁的高效性和公平性,对于仲裁适用于潮汕纠纷的解决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潮汕地区被贴着"重男轻女""超生地区"的标签,这离不开潮汕本地文化的浸染作用,其影响深远。在当今潮汕家庭的叙述视角下,探讨潮汕文化对其生育观念的影响程度和分析潮汕生育文化变迁的情况。通过分析其变迁情况,得出影响潮汕生育文化变迁的因素及变迁的生育文化对潮汕生育文化的影响作用,并从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代潮汕文化的嬗变及其历史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潮汕文化在近代潮汕社会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有力推动下,从古代农业文化向近代商业文化嬗变,为近代潮汕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和理论指引,推进了潮汕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近代潮汕文化的嬗变给汕头文化建设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必须确立文化兴汕的意识,继承和弘扬潮汕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结构,构建现代文化体系,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融合,把汕头建成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市。  相似文献   

9.
潮州书院建置与我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其发展受潮汕历史文化人物及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因素决定;表现出山林化、以人为重、因人而设以及学术性、办学的自由性等特点。潮州书院建置的具体定址及环境营划受传统的潮汕风水理论影响,注重山川形气与宅居方位的布局以体现潮人避邪趋吉的风水理念。潮州书院建筑的内部格局还体现出潮人文化以礼作为等级观念的象征意义以及平衡和谐之美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0.
澄海盐灶拖神习俗是一种风情万种、特色鲜明、充满血性、文化含量高的地方传统习俗。它以两个传说巧妙解释拖神习俗的由来,使得拖神习俗更具文化魅力,符合民间文化的一般规律,其实质是对神明的征服,使神遂人愿,实现人神共乐。拖神习俗是俗信而非迷信,存在造成严重浪费与环境污染,影响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弊端,也具有心理满足、社会整合、文化传承等社会文化功能;具有培育盐灶人的大无畏精神,锻造盐灶人敢做敢为、敢闯敢冒的血色本性,增强村民战胜困难的信心,敦睦乡情,增强乡谊,增添凝聚力、活跃节日气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年轻人相亲觅友提供良机等积极的社会文化意义。拖神习俗体现了潮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善于抱团的海洋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论节日的文化功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节日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文化土壤之中,以特定的仪式纵向传承并横向传播文化,对文化系统的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效用。从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节日是对既有文化系统诸要素之间关系的民俗式的记录与解读,又是历史的抽象化的现实影像;节日是对既有文明的认定与维护,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媒介与工具,又是对民众施以文化濡化的重要途径。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期节日发展的新趋势,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探讨,能更好地发挥节日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2.
“舞草把龙”是清潭街重阳节期间流行且带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标签的特定仪式,将其置于人类学视野下,追溯并描述其缘起与流变,挖掘其在特定情境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对维系乡村社会生机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清潭街“舞草把龙”仪式的社会实践,即“舞草把龙”仪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被列入“刘三姐文化”旅游节等种种事项,不难发现“舞草把龙”仪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研究认为,这主要归因于“舞草把龙”仪式本身具有社会互动功能、情感联结功能、教育传承功能、社会控制功能。但仪式空间式微、仪式主体缺失等潜伏性危机不容忽视,亟待破解。而时下积极倡导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传统民间仪式的合理开发与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3.
将地方民俗文化作为中小学地方特色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既有利于形成地方教育和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合肥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积极利用合肥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中小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育...  相似文献   

14.
传承与传承人论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化是靠传承而延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对非物遗产所下的定义强调的是“世代相传”和在社区、群体中“被不断地再创造”并有“持续的认同感”,与我国学界传统上理解的民俗(民间文化)强调其作者和传承者的身份有所差异。传承大致有四种方式:群体传承;家庭(或家族)传承;社会传承;神授传承。传承人主要现身于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领域。对杰出传承人的调查和认定,传承人的权益和管理,是21世纪初正在进行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史料、作品的分析,论述了节序词所蕴涵的宋人在物质生活上的世俗化享乐化追求,由此进一步探究了节序词所展示出的宋人诗意化人生,即他们在精神生活上的高品质追求,以及从词体本身和宋代文人这一特殊文化群体出发,论证了节序词所外化出的宋人的情感特质。  相似文献   

16.
畲族传统民俗文化是宁德市重要的财富和文化遗产。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畲族传统民俗文化面临濒危境遇。结合上金贝村"三月三"赛歌会,分析指出实现畲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化是实现其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而作为集文化与旅游产业于一体的节庆旅游则为畲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是当前的一大理论难点,有必要从人类学整体论出发,讨论民间信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化问题。民间信仰是广西红瑶传统节日、传统知识、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学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抽离信仰使这些生活内容变得躯壳化。对其加以保护的关键在于尊重信仰为一个复合的文化整体和社会事实,实现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8.
中韩两国都有相同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比较两国的端午习俗,不难发现二者在起源、习俗以及文化内涵、举行目的、保护与传承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悠久历史,形式多样的潮汕家训,继承与创新是其突出的文化特色;伦理道德规范是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治家教子是其突出的文化功能。对于良莠并存、金沙相尘的潮汕家训,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之传统守成与现代变革。  相似文献   

20.
仪陇县客家人应对客家文化有文化自觉,清楚客家文化的起源、形成过程、特色及发展走向.仪陇县客家文化起源于清代初年广东省乳源县、乐昌县以及赣南和闽西等地客家移民的迁入,受仪陇县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结构和日常生活影响,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其文化特色是历代客家人在地空间所形成的丰富、无穷尽的生产和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发展以顾客体验为焦点的客家文化创意生活产业的基因,依托客家文化发展饮食文化体验、生活教育体验、自然生态体验、文化娱乐体验、节庆活动体验等文化创意生活产业时,仪陇县应从个体、社会和世界三个层面进行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