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杜亚泉是清末民初时期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启蒙思想家。他的文化调和思想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他对中西文化问题的开放心态、辩证分析和理性思考,在当时的"五四"思想界还是独树一帜的,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也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崇尚全盘西化的五四时期,"东方文化派"[1]的重要成员杜亚泉的"文化调和"思想与<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的西化思想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杜亚泉的独到的见解不仅体现在关于东西文化的调适上,还存在于政党、经济和社会等多方思想上.杜亚泉关于政党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政党的有无、政党的目的和政党的种类.  相似文献   

3.
面对20世纪初中华民族面对的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以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以复兴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为使命,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刻且详尽的分析。辜鸿铭的"道德力"高扬了中国人的精神,杜亚泉认为中西文化之异即动静之别,梁漱溟以"意欲"为基点,把文化分成西洋、中国、印度3种模式。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他们各自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文化的发展程度上,辜鸿铭与梁漱溟认为东方文化是成熟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尚未成熟;在文化的性质上,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重义,西方文化重利;在儒学的宗教性上,辜鸿铭与梁漱溟认为,儒学似宗教非宗教;在文化的未来走向上,辜鸿铭主张中西融合,杜亚泉主张中西调和,梁漱溟主张中国文化复兴论。他们对中西文化的独特见解,对当下如何看待中西文化仍可引为借鉴。  相似文献   

4.
"五四"东西文化论战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围绕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价值功能,五四新文化主流派与文化保守主义者展开了一场大论战。这场论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分别为杜亚泉、章士钊、张君劢以及学衡派等,他们对新文化主流派的激烈反传统进行了回应。论争展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改造策略,是五四文化生态圈保持平衡的对立互补两极。  相似文献   

5.
世纪回眸:论五四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文化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作为学术文化的历史合理性已浮出历史表面。在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 ,针对新文化主流派的主张与号召 ,文化保守主义者高扬民族文化的价值理念 ,提出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理论观点 ,其代表为杜亚泉、章士钊、梁启超、梁漱溟 ,玄学派和学衡派 ,展示浓重的文化焦虑与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6.
"调和折衷"在杜亚泉的思想体系中具有方法论意义.在政治思想上,他以"调和折衷"的方法处理保守党和进步党、集权制与分权制、国家主义与和平主义的关系,构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文化思想上,他通过对中与西、新与旧的"调和折衷"建构了自己的文化理想.杜亚泉"调和折衷"的方法论有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思想来源,但在征引西方思想的表层下,隐藏着以中国传统文化参照,发明西方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思想史上,以梁启超、杜亚泉为代表的温和的调适思想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杜亚泉甚至被看做文化保守主义者。然而,杜亚泉的调适思想却具有巨大的思想史价值。他的接续主义以政治文化为着陆点,倡导进步与保守调适的辩证法和政治多元均衡的宪政原则;协力主义试图在国家主义与和平主义之间找到一种折中方法;减政主义主张厘定国家与社会的范围边界、改革国家万能的集权化行政体制,以推动市民社会的自主发展;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调配方面,提倡集权与分权的调适,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最近15年来,对于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呈现出向深度认识发展的趋向.学者们致力于从不同的视角总结历史教训,有追溯到西方文化中的经验主义与理想主义之对立的(如90年代的"顾准热"),有追溯到卢梭思想与法国的雅各宾专政的,有着重研究斯大林模式对中国文化之影响的,有重新评价杜亚泉、批评五四学者的激进主义的,也有从中国传统的"法、术、势"之学中寻找近代政治文化之根源的,有致力于探讨中国传统的游民文化、特别是游民知识分子在近代文化变迁中的作用的,还有致力于研究"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化之破坏的,可谓异彩纷呈,新解叠出.  相似文献   

9.
余英时在相对承认“外缘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采取“内在理路”的分析框架,揭示五四文化运动的传统渊源,实现了五四思想史研究范式的转变。由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特点不同,余英时反对以西方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比附五四新文化运动,认为中国不需要文艺复兴,启蒙之说在中国也是无根的。他一方面肯定五四的价值,一方面对五四的缺点给予无情的批判,主张继承五四,超越五四,在对中西文化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的关系,潜心研究,以退而结网的精神重建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当众多知识分子就文化选择、孔子评价等问题进行激烈争论的时候,东方文化派也积极参与,深入评论,成为这场中西文化大论战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他们一方面要求保存传统、昌明孔教,另一方面,反对顽固守旧,提倡中西融合,批判神化孔子,对当时的思想界影响很大。调和中西、折衷新旧,是东方文化派中西文化观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形成于新旧思潮的激烈冲突中,反映了五四时期文化选择的艰难。  相似文献   

11.
杜亚泉是近代中国科技启蒙的先驱,他的科技思想内涵丰富、因时而异。总体上看,其科技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略显科学主义色彩的科技思想:艺重于政、工艺为本;中期怀疑谨慎的科技思想:崇俭抑奢、交融伦理;后期辩证、乐观的科技思想:以辩证、多元并存的态度对待中医的价值,以科学劳动家展望中国科技的未来。杜亚泉的科技思想自觉实现了由科学主义而理性、谨慎的嬗递,体现出一位科学家和思想家对科学技术、中国科技发展以及中西文明的独特思索。  相似文献   

12.
杜亚泉和梁漱溟因在东西方文化争论中的观点相近而被划为一派。其实,二人在如何看待文化进程,以及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问题上看法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陈独秀和梁漱溟对中西文化的异同作了详尽而深入的比较研究,对重建中国文化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方案,前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激进的批判态度,后者对传统文化持卫道者的立场。他们对中西文化的反思,乍看相反,实则互补,应给予辩证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里程碑性事件,五四运动的影响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通过绘制整体知识图谱与研究版图,呈现五四对于历史、文化、政治、思想等领域的覆盖和影响。透过不断变化的研究论题和研究角度以及不断伸缩的研究领域,探讨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深入挖掘和澄清其发展路径和历史脉络,反思和展望研究前沿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论五四时期个人主义思潮的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个体意识的觉醒和个人主义思潮的产生直接得益于西方现代思想文化的启蒙,但同时也难以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和特定历史语境的本土化影响,是中西文化互动、激荡的产物.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既具有西方个人主义平等与自由的价值内核,亦具有鲜明的"群己平衡"的本土化特质.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原因,在中西文化关系上,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提出了中西互补论、新旧调和论、文化发展交替论三种观点。提出了对传统文化进行淘洗筛选,整理剧新,以适应时代需析主张。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有独到的见解,亦有偏颇谬误之处,应一分为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原因。在中西文化关系上 ,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提出了中西互补论、新旧调和论、文化发展交替论三种观点。提出了对传统文化进行淘洗筛选 ,整理刷新 ,以适应时代需要的主张。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有独到的见解 ,亦有偏颇谬误之处 ,应一分为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8.
致夏中义     
中义:台端的两文,我在2012年11月接到后,当即拜读了其中的一篇:你论述元化先生与我反思五四的那一篇。此文很有分量、很有内容,文笔也很生动,可喜、可贺。你把元化先生第三次反思的历史脉络及其发展的过程解释得很细致、很好。看了你的大作以后,我才知道元化先生是在研究杜亚泉的过程中,开始理解我的分析,并受其影响。此外,你的分析特别指出:元化先生的思想,由于其背景与发展的实际脉络,与我的思想的背景与发展的实际脉络相当不同(虽然有许多  相似文献   

19.
杜亚泉的多元论思想融合了英伦自由主义传统的基本要素与中国儒家“中庸之道”,主张调适的社会文化变革模式。伯林的多元论是其“反基础主义的自由主义”之基础,与杜氏多元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不赞同存在一种唯一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等),但二者也存在根本的差异。伯林不可通约之价值多元论,强调价值的多样性甚至冲突性;杜氏之多元则是一种和谐的多元,是一种最终能融合为“多元一体”的调适论。中西文化之不同根基,尤其是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等因素不仅使上述两种多元论走向相反的方向,并且也能从中搜寻出存在此种差异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论闻一多的文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是在中国 2 0世纪中西文化大碰撞、大交汇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他对于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抉择 ,正反映了他的文化思想及其特点。闻一多的文化思想是开放的 ,而不是封闭的 ;面对大量涌入的西方文化 ,他既不拒斥 ,也不盲从 ,而是认真吸取 ,使其中国化、现代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他与五四时期的众多先进知识分子有所不同 ,他不是彻底否定 ,而是主张兼取中西文化之长 ,后期认识有了发展与转变 ;在文化的伦理道德层面上 ,闻一多理智上趋新 ,行为上守旧 ,表现出矛盾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