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加强对其精神文化需求的研究越来越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新兴的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伟大战略的重要推动者。他们一方面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但另一方面又在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中挣扎。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进行描述,分析其精神文化缺失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了相应建议:完善法律制度,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企业主动关心,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归属感;关注农村基层,营造农村精神文化新风。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2011年泉州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抽样数据,描述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并比较分析新老农民工、城市青年三个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异同点。统计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旺盛但经济条件和时间条件不足,社会剥夺感不强烈,呈现身份认同感模糊、自卑和低人一等的心态;他们的精神状况比老一代农民工好但差于城市青年;三个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3.
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工作,建设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基本途径。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缺少基本的文化设备和文化活动场所,生活较封闭,文化活动范围较小,业余生活单调枯燥,文化活动内容比较单一,文化消费水平较低,开展户外文化活动的时间较少,文化生活的满意度不高。为了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常住地政府应该成为责任主体,城市社区成为主要平台,用工企业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各级政府部门、用工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要注重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权益提供强有力的工作保障。  相似文献   

4.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愈加明显。如何改善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策,更好地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是目前政府或企业等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华东地区三省(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八个县(市)的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策的满意度的实证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当前阶段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策基本持满意态度;各项文化服务供给政策、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家庭特征(家庭人口和家庭年收入)等是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策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且各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次序性。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孤岛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们面临着精神文化生活“孤岛化”问题.常住地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应该切实履行职责;城市社区发挥主要平台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用工企业承担自身社会责任,鼓励新生代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自觉融入城市精神文化生活.由此形成社会合力,最大限度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让他们充分享受文化发展结果,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新生代农民工聚集在城市务工。他们消费水平较低,文化活动贫乏,缺少基本文化设施,社会提供给他们的文化活动较少,造成文化融入障碍重重。为此,必须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权益;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维护文化权益的意识,营造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良好的互动氛围。  相似文献   

7.
随着第一代农民工逐渐回乡,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开始并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担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两代农民工在生活方式、工作环境、收入水平等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同。同时,由于文化程度、权利意识、自我身份认知的变化,他们的心理也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准确把握两代农民工的心理运行轨迹,解决好老一代农民工的"退路"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出路",已经成为当下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他们更愿意留在城市里安家立业。然而,由于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排斥,在他们融入城市生活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适应性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社会资本的缺失,称为内因;二是社会体制的阻碍,称为外因。因而,需要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投入、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的社会资本、破除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性壁垒、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多个层面去消减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制和制度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不满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形成怨恨。造成新生代农民工怨恨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分层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社会下层;从社会身份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边缘人";从社会交往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仍是初级交往为主;从受教育程度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怨恨感的压抑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危害:伤害农民工自我心灵,阻碍社会进步;引起农民工思想混乱,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降低政府公信力,削弱社会的整合能力和动员能力。在此提出化解农民工怨恨感的对策建议:提升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完善农民工就业培训,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性问题、社会问题和自身问题出发,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划分为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和文化心理融入三个维度,重点探讨了新媒体的即时性、交互性以及信息的海量化等特点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和文化心理融入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新媒体能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融入,进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从而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心理融入。最后提出了政府、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共同搭建新媒体平台的相关策略:政府重视新媒体作用,企业强化新媒体建设,自身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以促使其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市民化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抗拒的一大潮流。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文化发挥着价值观的引领力、精神生活的诱导力、行为举止的规范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力等内在驱动力作用。发挥文化对于农民工市民化的驱动力是时代发展的诉求。必须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对文化创作生产的引导、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强化培训教育的力度等举措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文化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文化环境原因,提出了构建农民工市民化文化环境的若干对策:(1)帮助农民工确立自我认同感,创新自我认同方式;(2)将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政府公共文化管理范围;(3)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增加社会的认同度和包容度;(4)推进体制改革,确保农民工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权利;(5)加强法律教育培训,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排斥到融入——对民工社会融合研究范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民工的社会融人问题,国内学者多倾向于“同化论”,强调外来人员对当地主流文化的认同,对原有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习。臻的抛弃。民工的社会融合过程是一个以城市居民为参照群体的再社会化、市民化的过程。文章认为功能主义范式的“同化论”所假设的开放的社会条件并不存在,社会排斥与对外来人员的歧视普遍存在,使得冲突论的视角对研究民工等外来人员的社会融合更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中国城市化的世纪,也是大量农民工市民化的世纪。如何适应宏大的城市化运动,始终站在历史的高度,在发展中统筹城乡居民群体的权益,提升全体居民包括农民工的福祉,增强这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的幸福感,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立足于民生建设的时代背景,界定了农民工幸福感研究的相关概念,从薪酬待遇、身份地位、权益保护、教育培训、精神需求、体质体能、婚姻家庭等方面探索了农民工幸福感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而提升农民工幸福感的路径选择,则应着重在创新服务管理理念、完善政策制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三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是社会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如下特征: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但技能依然偏低,乡土观念淡薄,社会交往范围扩大,城市归属欲高,消费方式城市化,维权意识增强,寻找发展机会增多,就业不稳定、怕吃苦且参保率低,强烈的文化断裂感。了解他们的基本特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江苏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聚集地区之一。作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明建设状况不容乐观。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站在实现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高度,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与企业文化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齐心协力、互相配合,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三次系列调研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较低。个中原因包括:他们的经济条件较差、休闲时间较少、参与有益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强以及企业和社区提供的精神生活食粮不足。当前政府应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人文关怀工程",以促进他们的精神健康。  相似文献   

18.
电视传媒是当代影响力巨大的第一强势媒体,也是农民工接触和使用的"第一媒介",但是目前电视媒体不仅对农民工的关注度严重不够,而且不无偏颇地把农民工的形象构建为刻板的、无力无助的弱势群体。这种媒介呈现扩大了城乡二元对立的矛盾,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文化的步伐,电视媒体应该肩负社会责任和体现人文关怀,开辟更多的农民工频道或栏目,全方位地服务于农民工群体;而且政府有关部门应组织社会力量,注重对农民工电视媒介素养的培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电视媒介文化实践,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养成,帮助他们完成角色转换、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