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歌苓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享誉海内外的华文作家之一,90年代初,严歌苓随丈夫移民美国,异乡的漂泊经历使得严歌苓对于生命有了更深的体会感悟,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表现移民生活状态的海外移民小说。文章从两个方面分析严歌苓海外移民小说的表现内容:一是从移民的底层生活入手,对边缘人物在异域空间中生存的困境、情感的迷失,心灵的孤独进行深入的揭示和表现;二是聚焦人性的反抗意识,看夹缝中的小人物如何通过他人的救赎或自我的救赎在绝境中突围。最后通过前两部分内容的分析,探究作者在新移民小说边缘生活的描写中寄予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弱者的人文关怀,也有对于人性真善美、对自由平等的美好希冀。  相似文献   

2.
虹影和严歌苓在她们各自的代表小说<英国情人>和<扶桑>的故事讲述中,偏离西方惯有的文化救赎意义上的爱情故事模式,以拯救/被救赎关系的置换机制,描绘出东方之对于西方的文化征服图式.同时在叙事技巧上都采用一种反照、视角转换的方式,营造出充满文化寓意的跨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3.
严歌苓新作《金陵十三钗》的主题展示了边缘与反抗、仇恨与宽恕、谵妄与救赎三种精神向度,作品通过将女性置于极度苦难的绝境中来表现作者心目之中的"女性的伟力",展示了一种女性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   

4.
将严歌苓融合中西文化视阈的"中国记忆"小说置于比较文学领域进行跨文化解读,发现作者在流散语境中以双重文化视角回望母国的态度具有多种内涵,其作品蕴含独特意蕴。流散作家的身份使严歌苓在中西两种文化的选择与运用上格外自如,她在作品中努力实现中西文化的沟通和融合,即以西方文化中的人性观念反观中国历史,以中国传统文化来建构对应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女性想象,以中西互渗的生态意识来构筑理想的生态家园。这一跨文化选择不仅为作者提供了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对象视阈,同时极大深化了作品的内涵意蕴。  相似文献   

5.
严歌苓的小说《扶桑》凸显着帝国站在东方主义立场上对华人的"凝视",通过带有巨大权力意味的凝视,被凝视者被塑造成了他者。该文结合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探讨严歌苓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女性化,甚至是妖魔化书写进行的逆写。小说中的妓女扶桑在凝视下保持着一贯的笑脸,这笑脸构成的"反凝视"影射出美国白人对华裔移民粗暴的种族歧视和灭绝政策,以及被扶桑神秘的东方色彩迷恋一生的白人克里斯对种族问题的良心叩问。围绕着妓女扶桑的爱与婚姻,严歌苓的小说打破了西方意欲凸显自身强大而东方弱小构建起来的东方主义话语,赋予了处于失语状态的华人以言说的机会,并且书写着真正意义上的东方。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以西方价值观重新看待中国的革命史,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中塑造出富有人性深度的女性形象,她们是在沧桑、厚重的历史中卑微而顽强地生活的一群。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忍受着命运的残酷作弄,表现出女性生存的艰难和身份的卑微。但女性的卑微并不表明她们是生活的弱者,严歌苓同时也写出了女性在巨大的生存困境下表现出的坚忍与顽强。  相似文献   

7.
女性形象是严歌苓作品一直关注的中心。文章以严歌苓的女性作品为文本,探讨其女性乌托邦建构的策略,并着重分析其对男女两性关系的建构所具有的独特性。持续再现的"雌性"题旨是严歌苓女性乌托邦理念的重要维度,其雌性乌托邦话语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在于,将东方传统道家哲学与西方主体间性思想融合起来,建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女性话语。  相似文献   

8.
母题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小说中的错位情感进行母题解读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作品研究方式。严歌苓小说的错位情感故事可以提炼出苦难与救赎、放逐与回归和命运与悲剧三类母题,通过对这三类母题的解读可以挖掘出严歌苓小说深刻的人性内涵。  相似文献   

9.
《少年巴比伦》是路内早期青春小说的代表,写的是以路小路为代表的一部分人的青春印记,折射出的却是那一代人在青春期共同的成长与爱情、欣喜与无奈,以及对过往遗失的美好的怀念。"救赎"是这部小说的基础主题,首先是青春的自救,接着是女性的救赎,最后是爱情的救赎。  相似文献   

10.
《南都学坛》2017,(3):55-59
高长虹小说《那个人》在第一个叙事圈套里,通过对女性优伶、女艺术家"布满了悲苦"的现实生活的不幸遭遇的叙述,讲述了女性不幸的历史,针砭了男权社会和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和压抑,对女性不幸的遭遇表达出深深的同情,对男权社会和文化的虚伪与残忍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第二个故事叙述里,借小说家谢与同小说虚构的"花之女神",预设了女性冲破男权社会和文化的阴霾而获得救赎的"乌托邦"理想,而"乌托邦"的最后坍塌象征着女性救赎的虚妄。  相似文献   

11.
将严歌苓融合中西文化视阈的“中国记忆”小说置于比较文学领域进行跨文化解读,展现作者在流散语境中回望母国的文化守望.作为生活在异质文化语境中的流散作家,严歌苓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的洗礼——她努力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以滋养自己的生命,从而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崭新的创作视角;同时,曾经的母国生活经历和传统文化修养又深深植根于她的生命之中,积淀为无意识的创作取向和价值诉求.因此,她的回望母国的文化守望,既有对西方文化的扬弃,又有源于血脉的母国情怀,二者的对话和相互交融,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跨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严歌苓的小说《霜降》以其敏锐的视角触及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伤痛,并引出了让人深思的时代主题。这种主题并不是单一的政治揭露、文化批判或人性剖析,而是复调式的融合,这在当代小说"越写越轻"的趋势中无疑具有"沉深"的分量;而严歌苓利用独到的细腻笔触和女性的敏感,将作品的沉重予以冲淡,在历史的重负与人性的疼痛中展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情与希望。  相似文献   

13.
移居海外后的严歌苓偏爱用“文革”叙事来塑造中国形象,但作家在“文革”叙事中并不做道德审判,而是惯以一种冷静的基调挖掘出动乱年代中的扭曲人性.在严歌苓“文革”题材作品中,最具开拓性意义的当属小说《白蛇》.在这部小说中,严歌苓不仅对特殊时代的人性进行了考察,还不带偏见地对同性情爱给予了某种认同和理解,创作出了一部纯净的反映“文革”同性之情的小说,并以此对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国民劣根性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羊脂球》是法国作家莫泊桑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说,作品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被侮辱受损害的妓女形象——羊脂球。玉墨是华裔美国作家严歌苓的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中着力塑造的秦淮河畔娼妓领袖。笔者发现两位作家都多次涉猎娼妓题材,不论是男性作家莫泊桑站在"他者"位置塑造的女性形象,还是女性作家严歌苓发出的对同类观照的声音,对"女性的伟力"的探索,均展示了在一个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来自于一群特殊女性的牺牲,由此而完成的对俗世的救赎。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女性小说对女性理想、社会地位、生存状况以及自我价值的描摹,引发了海外译者与出版媒介的广泛兴趣。新时期女性小说的英译成果逐渐增多,呈现多元化的传播样态。从接受情况来看,海外学者从西方女性批评理论出发,着力于探究新时期女作家作品里女性解放、欲望表达以及话语权力,而域外大众读者也从当代女性书写中了解多元的文化社会形态与独立的个体心声。但受限于“东方主义”式的凝视,女作家作品里的审美元素在某种程度上被高高在上的西方话语遮蔽,其更多文本价值有待在今后的海外传播中进一步显现。  相似文献   

16.
严歌苓的新移民小说,无论是其身份建构、题材拓展,还是叙事策略、文化视野,都体现了她对中西方文化思想的整合、融会:以精神分析心理学为灯来探测人的隐秘心理、以移民视角为坐标来观照文化差异、吸取普伊格的同性情谊和奥涅尔的地母形象来拓展人性体验的维度,而中国传统的"性善论"思想则是其不变的内核,正是这种对多种文化思想资源的吸纳,才使其作品呈现出和同时代的大陆本土文学迥然不同的风貌、神韵.对严歌苓新移民小说思想资源的具体梳理,既有助于我们探寻其创作演变轨迹的内在理路,又能使大陆作家从中获得某些启发.  相似文献   

17.
乔纳森·弗兰岑以敏锐的目光审视美国都市社会的大众文化形态及其对严肃艺术生存境遇的影响。他将深陷大众文化重重包围的严肃艺术创作视为痛苦经历,可与孤独和不适相提并论。其小说《自由》正是通过书写人物理查德在严肃音乐创作过程中遭受的冷遇和挫折,阐明严肃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文化工业产品泛滥的焦虑,以及对被大众文化消解的现代人审美感受力进行审美救赎的希冀。  相似文献   

18.
深受基督教影响的福克纳在作品中以基督教教义为出发点,对南方历史和传统进行审视和认识,并为此赎救,重新回到南方传统美德的构建之中,或在传统道德模式之中进行创新,摆脱基督教"罪"与"恶"循环的魔圈,达到和谐而统一的自由境界.正是借助于西方人所熟知的基督教故事和思想,福克纳的作品在致力探索南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内在生活和心理感受的过程中,力求帮助南方人在现代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信仰和道德危机中找到精神支柱以及未来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用现象学"看"诗化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流派中最重要的一支,其重要性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即面向事物本身的"看".现象学式的"看"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但是在中国却古已有之.本文试图借用现象学的"看"来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批诗化小说,分析诗化小说的诗性正来源于中国传统的"看"的思维方式.同时试图以泰戈尔的诗化小说为例,初步探讨"看"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王安忆、铁凝和残雪为代表的当代女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坚持知识分子精英立场。她们对女性的生存境遇进行思考,对女性的人性弱点进行审视,尝试精神自审与自我救赎。王安忆以写实为主,残雪坚持非理性,而铁凝则借助心理描写,把人的精神自我救赎的过程,更加细腻地展示出来,更多地表现出与残雪创作风格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