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学解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与敞开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文学解读理论的研究,用接受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读者反应与交流对话的角度来探讨文学解读活动中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认为文本的空白点和未确定之域为文本构成了一个"召唤结构",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就是对文本的空白点和未确定之域进行填充并确定的过程.它揭示了文本意义在读者与文本双向交互作用中得以实现的动力和条件,重在强调文本的...  相似文献   

2.
文本中的城市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它身上还负载着关于两性关系的文化密码.从张爱玲、王安忆等女作家的文本分析可知,“女子进城”这一女性文学创作内在模式,显示了女性与城市关系的两面——亲和性与悖离性.  相似文献   

3.
中文系在当代文学活动中正面对着新的角色定位问题,为担当这些角色,必须处理好几层关系:读写教学与理论研究的关系;捍卫和继承文学传统与介入当代文学活动的关系;培养职业读者与培养学生的文学资质的关系;文学在今天的多元存在与深入研究各种亚文学和各种文本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女性文学是现当代文学研究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上海美女作家与上海海派文化关系的角度,运用女性主义者的视角,对卫慧等女性作家的文本进行分析,从而对海派文化土壤中诞生的女性主义作品作一个简要的评介和基本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文学接受理论的比较分析,认为,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现代的接受理论在探求文学文本意义上有着两种决然相反的思路一是对作者之本意的执着的探求,一是对读者在解读文本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张扬,这两种理论都有片面性.由此提出了建立当代文学文本解读学的理论构想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适当借鉴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合理的有价值的成果,加以整合,从而形成具有较大包容性与科学性的文学文本解读理论,即注重历史视野与美学视野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9,(1):50-58
新媒介文学在世纪之交异军突起,蓬勃发展,近二十年积累庞大海量文本资源。从文本主题与主体意蕴的关联、图文并陈的情节结构凸显、虚拟无束自由流动的众生塑造特征以及拟象仿真通俗化语言应用四个层面,对当下新媒介文学文本进行独特性解读,提炼出新媒介文学文本的创作规律和变化特征:类型化基础上的精耕细作、文本语言同质化趋向中的异质追求、文本结构的杂糅与多变等。新媒介文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领域渐趋主流的文学样态,并与传统媒介文学融合共生,新媒介是文学借助的工具,是建构文学新格局的有效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最大可能地提升文学的审美独立性和自觉性,以构筑中国当代文学新的文化精神,发扬优秀的文学品质,应当是中国文学未来健康繁荣发展的必然途径和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文学接受理论的比较分析 ,认为 ,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现代的接受理论在探求文学文本意义上有着两种决然相反的思路 :一是对作者之本意的执着的探求 ,一是对读者在解读文本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张扬 ,这两种理论都有片面性。由此提出了建立当代文学文本解读学的理论构想 :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适当借鉴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合理的有价值的成果 ,加以整合 ,从而形成具有较大包容性与科学性的文学文本解读理论 ,即注重历史视野与美学视野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萨义德揭示了西方现代经典文学与帝国主义的共谋关系,"对位阅读"要求呈现文学文本的隐在结构,重建文学的社会关联。萨义德的小说阅读方法推动了当代文学批评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创造性文化是一种未被哲学观念化的文化,从而也没有形成相应的文学理论,其源头可追溯到神话创造天地的盘古、创造人类生命的女娲和燧人氏、伏羲、炎帝三皇,而文学经典中的创造是这种创造力的延伸。在儒法文化抑制创造的空间中,后来的文学经典一方面产生于民间借助道家获得创造的内心自由空间,另一方面又以作家独特的理解生命与文化的矛盾关系从而产生文本隐蔽的哲学性启示功能。文学经典的批判创造性解读,即是发现文学经典中作家的个体化理解世界与儒道释文化观念思想的批判创造性关系,并穿越文化观念挖掘作品深层的作家个体化理解世界之内容。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在于,从空间视角重新认识和研究古代文学,充分发掘和利用长期以来被忽略的城市文学资源。有助于建构起时空并置、更加完整和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此外,研究中国古代城市文学还可以为当代文学史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历史视野与意蕴深厚的历史文本。  相似文献   

11.
张欣往往被誉之为“大陆的琼瑶”,她的作品常被赞为“现代都市的田园牧歌”,而通过文本细读得到的结论是张欣的小说是消解质疑传统女性爱情观的,她无意通过作品展现物欲横流现代都市中波澜壮阔的商场角逐,而是试图以琐细的生活片段来深入当代人复杂且矛盾的内心情感,通过蕴含着多重悖论的女性命运悲剧,探索在趋向复杂与多元的环境中,现代都市女性如何找到坚守自我与尊严的生存之道,从而实现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嘉莉妹妹》的主人公嘉莉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在城市中努力奋斗的经历和事迹为参照,同时结合当今中国社会女性的生存现状,尝试对二者在时代背景、文化传统、欲望追求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的极其相似之处进行比较与分析,提出两性关系和谐维系、共同发展的新思路,为中国女性发展的现状提供一个学理式的文本解读,也为新时期的女性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文学学科与现代大学具有密切的关联,它的研究可分"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史-学科"四个序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建设成为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学科。由于社会政治因素、近距离观照以及其他各种复杂因素,当代文学现有的学科地位与实际成就是有差距甚至是有颇大的差距的,它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较之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甚至现代文学更突出,也更严峻。为了改变现状,提升学科的层次和水平,当代文学有必要在当下理性地处理好与现代文学、自身内部、经典与雅俗、意识与事实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而文化遗产作为城市人口思想与物质的结晶,难以像城市的"跨越式发展"那般实现"快速增长",故而大量的古城老街被强制开发,快节奏的生活取代了老城的传统节奏,老城逐渐衰落。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世界追求的增强,城市复兴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市中文化遗产的合理性开发逐渐受到了重视。专家学者们就如何激活城市特色文化遗产、推动城市复兴进行了讨论,认为实现文化遗产新价值与当代城市复兴双重创新融合与升级是其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急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城市的传统与历史被置于何种地位?在传统与现代的框架中,选取北京作为案例,通过北京与巴黎、东京的比较,探讨传统城市社会/社区类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与城市现代化互动过程中的“关系性”问题和在当前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未来可能性”问题。对比一些特定的国外城市,中国的传统城市形态在城市发展和更新的过程中,逐步被现代城市空间所替代直至消失。除非城市的传统空间能适应商业开发和现代更新的要求,否则,中国的传统城市形态将被新型城市空间所取代。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城市以其独特的营建传统,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古代文人参与城市建设活动的梳理,并以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延安期间的营建活动作为实例,对“谁是传统山水城市格局的创造主体”进行研究,认为文人士大夫对传统山水城市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当代规划设计师的综合素养进行了反思。提出当代规划设计师应具备古代文人士大夫那样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深厚的乡土情怀。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与王安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两位重要的女作家,其都市小说创作有一定的相似性。从她们对都市女性生存境遇的刻画、对市民日常生活的描写及共有的怀旧意识三方面比较她们的异同,指出王安忆的都市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张爱玲的笔法,并拓展深化了都市小说的内涵,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革"以后,当代作家的创作观念不断地变化发展,它逐步结束了一体化的文学时代而走向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大致的发展轨迹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当代作家一方面抱着极大的现实干预热情,以文学参与了历史清算、现实调整、文化重建的工作;一方面又有感于过去文学与现实贴得太紧,得不到自由发展空间的教训,开始有意识地追求文学走向自身,为文学而文学的创作成为一股重要的理论与创作潮流。  相似文献   

19.
浅析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城市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文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因为它不仅是城市特质的表现,更是城市建设的推动力。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趋同化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如何加强城市建设中的城市文化作用已成为当今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本文试从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及城市规划建设应与城市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来探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城市文化问题,试图对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城市文化进行初步定位。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看我国城乡关系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伴随着不同时期对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不同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呈现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偏向战略导致了效率与公平的双重损失;市场化进程中的城乡改革,在效率与公平的权衡中,重视效率却忽略了公平的维度;2003年以来,按照更加注重公平、统一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和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城乡发展,从而实现了城乡发展战略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