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民族生态文化的构建——以香格里拉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一种新的文化支持 ,这就是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多元价值观 ,决定了民族生态文化建立的必要性。构建体现文化多元性的民族生态文化 ,需要充分尊重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内生因子 ,吸收现代生态文化的精髓 ,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征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生态道德、生态哲学为核心 ,以生态化的科技和教育为手段的民族生态文化。在构建这一文化的过程中 ,要彰显民族文化个性 ,尊重民族文化发展 ,提供保持民族文化特性的技术手段。通过民族生态文化的构建 ,促进民族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背景下,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为例,就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作初步探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具体对策,以期深化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研究,促进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相似文献   

3.
文化生态学给研究散杂居民族关系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其通过人类文化与自然生态的互动有力地证明了民族分布格局和民族关系的形成原因,这成为共生互补理念的理论前提之一。在这种语境下,多元文化的生态关联、系统论的分析脉络是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中不容忽视的新内容,共生互补理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本视野、方法论和话语体系,并对散杂居民族关系作出逻辑上的推演,提出多元民族文化共存与相互尊重、各民族在共生中发展互补性竞争与规则性合作。  相似文献   

4.
从生态的视角看,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方式。人类文化从诞生伊始便与"自然"、"生态"紧紧地勾连在一起,须臾不可分离。正因如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提出一种新的学术概念——生态文化,并从两种学术理路对之作阐释,一种是将生态文化视为一种人类应当采取的新的文化形态,另一种则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将生态文化视为一个历史范畴或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生态文化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在与自然生态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生态观、文化观和宇宙观为指导,以调适生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而形成的生态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观念(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与生态文化既有显著的区别,又有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再论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建设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文化生态是维系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和建设主要包括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应对外来文化冲击的适应机制、与外来文化接触的交流机制等方面。应注意研究有关民族文化事象生成、发展、演变的规律,将文化生态建设与自然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同时要纠正文化保护问题上一些不正确观念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在云南的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创造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留下了形态各异、灿烂丰富的民族生态文化遗产.但在新形势下,民族文化生态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云南民族生态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的转换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在新的条件下的平衡与和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广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都为最大限度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文化发展提供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广西科技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成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我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典范。本文从这三个场馆入手探析我区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西南山地是我国地貌特殊而又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区域内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包括人口生态文化在内的灿烂而又丰富的文化。文章在对生态文化、人口生态文化概念予以厘定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西南山地民族人口生态文化的内容,进而从人口再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文化素质培养等方面讨论分析了西南山地民族人口生态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生态博物馆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之间存在一定冲突,民族文化资源的特殊性要求更为科学合理的开发方式.作为一种崭新的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博物馆以社区为基础,以原地保护方式对民族文化进行原生态状况下的保护和展示,并强调文化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在采用生态博物馆模式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时,须正确认识这一理念,遵循保护性、原生态、选择控制、社区参与和效益回报原则,以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与居住地的区域文化常常交织在一起,影响对民族文化的准确识别、考察和研究。从概念、创造主体、影响对象、内容与表现形式、存在形式等方面弄清两种文化的差异,有助于从本质上准确区分和识别民族文化,避免非民族文化因素的干扰,使民族文化研究更具针对性,更加理性地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民族院校图书馆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作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主渠道的民族院校图书馆要做到 :建立特色馆藏 ,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提供文献和知识储备 ;参与教育和科研过程 ,让广大师生从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创新中吸取精神动力 ;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情报资源 ,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资讯服务  相似文献   

12.
以文化生态学作为理论出发点,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通过考察少数民族教师教育的实际状况,探讨了文化生态学作为指导少数民族教师教育理论基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研究分析了少数民族教师教育实践在人与文化、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四重关系上所呈现的文化功能偏失等问题,阐明了少数民族的教师教育应该朝着培育文化生态方向发展的观点。其具体路径包括: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从"政策性补充"转向"文化性生成";教师教育机制的改进从顶层设计为主导转向顶层与基层相结合;教师教育资源的建设从专业资源的引进和接纳转向文化生态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教师教学研究从专业技能型转向文化反思型。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对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其文化价值是不可低估的。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得到一定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从文化价值角度去重新审视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体育具有文化传承、文化生态、文化教育、文化艺术、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等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生态意识及其经济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部分。西部开发过程中的现代化进程必然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但决不能以牺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而是要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双赢效应。西部大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也应包括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强调要树立民族文化生态的"环保意识",提出"文化生态经济"概念,大力发展"文化生态经济",把它作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音乐在不断融合与碰撞中形成了多样性的民族特征、个性化的族性特征、开放的文化涵化特征。多元文化融合发展视域下,少数民族音乐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在传承形式、创作素材更丰富等方面出现了新机遇,应通过完善传承方式、立足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理念、适应文化生态转型强化市场效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路径谋求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资源产业化对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与排他性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文化生态发展失衡,文化空间日益萎缩,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薄弱,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困境仍然是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多重阻碍。因此,为了促进民族地区农村文化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应构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机制,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产业组织建设,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贵州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黔南、黔东南的少数民族音乐得以长期保持其原生态面貌.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横贯黔南、黔东南的厦门到成都高速公路以及贵阳到广州高速铁路的开通,这里的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生态的变动也会加剧,文化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令人关注,只有把握好稳定与变异的辩证关系,黔南、黔东南的少数民族音乐的历史文化价值才会得以永久保存下去.  相似文献   

18.
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价值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长期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求得生存发展,并经世代积累和传承着的知识体系、思维体系、价值体系,以及与群体心理、情感、行为等相互联系的诸多要素的统一体。如何正确看待像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及其价值,需要澄清长期以来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单线进化的文化观,以及对民族文化理解中的一些模糊或错误认识,将民族文化放在人类文化多样性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视野中去凸现其价值,并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去探讨民族文化及其多样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推动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生态属性决定了其能够在乡村振兴伟大工程中发挥效能、施展作为。以此为理论依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主要体现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产业效益、人力资本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和治理效益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在具体实践中,应在做好相关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聚焦现实推广过程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乡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和文化繁荣的有机结合为工作切口,依托高校智库作用的发挥和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凝心聚力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乡村振兴工作落地见效,为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强大语言之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工程移民涉及少数民族移民群众、设计与实施单位、地方政府3类参与者。由于3类参与者在移民认知及其目的上的不同,从而对移民政策、实施、结果有完全不同的反应和评价。文化认知包括对理想生活的诉求、人观、文化生态观等,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移民工程的决策与实施中,必须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