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英语中一条较为复杂的语法或说语言现象就是反语,英语反语也一直被当做是英语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探讨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反语理论:反语经典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回应提示理论、等级突显假设理论,并对每一理论特点及功用进行了详尽分析。  相似文献   

2.
反语理解的认知语用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从多角度对言语交际做出了解释,并提出了一个反语分析框架,但在阐释反语方面有其局限性.其不足之处可由常规关系来补充。关联理论和含意的常规推理模型理论之间的互补性使得扩展关联理论的反语分析框架成为可能,常规关系是含意的常规推理模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关系使得关联理论的反语分析框架中的阐释关系更关联、更具体。对立性是反语的本质属性,识别对立性是反语理解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反语与副语言手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卉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55-157
反语的运用常见于日常生活中。反语的使用虽违反了合作原则,但遵守了礼貌原则。反语的表达离不开语调、语气、面相等副语言手段,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使反语的应用更生动准确。副语言手段的使用丰富了反语的表达手段,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反语。  相似文献   

4.
反语的生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语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 ,反语这种修辞格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客观基础、必然性和可能性 ,本文试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反语的生成机制 ,希望对反语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邱斌 《北方论丛》2007,(1):67-69
Nn类“差点儿没”是一个固化的语言单位,其固化过程在明清时期已经完成。“差点儿没”固化的方式尚不明确,其固化的可能方式,我们认为有两种可能:1.Nn类“差点儿没VP”由句式杂糅固化而来,杂糅是将表达相同语义但格式不同的两种句式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句式。Nn类“差点儿没VP”有可能是由“差点儿VP”和“差点儿没VP”这两种近似句式杂糅而来的。2.Nn类“差点儿没VP”由反语语用法固化而来。在Nn类句式的“差点儿没”固化之前,有一种Na类“差点儿没VP”句子用做反语的修辞格用法,后来这种用法的反语语气淡化但格式保留下来,最终形成固定语“差点儿没”。  相似文献   

6.
关联理论反语回应论以关联性为基础,对反语有强大的阐释力,对反语的理解作出了合理的解释。运用关联理论反语回应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反讽来剖析小说中漫画人物性格特征,一方面证明了关联理论反语回应论对反语等传统修辞有合理的解释性,另一方面使我们能够全面理解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从而对小说以及探究作家创作个性、其作品艺术价值、深刻领会奥斯丁写实小说的独特魅力与"反讽"这一文学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经典反语对白为素材,从反语构建的视角对奥斯汀的反讽策略进行了剖析,为解读奥斯汀的反讽艺术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8.
玩笑的恰当使用有助于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玩笑属间接言语,主要表达方式有反语、夸张、双关语、暗喻等。反语是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夸张是有意识的言过其实从而造成谐趣;双关则主要通过语义或语音上的双重性使人在心理上形成悬念并发生突转,达到幽默的效果;暗喻则是含蓄地将一事物同另一事物相比较,需要受话人自己去领会。在开玩笑时运用暗喻可以巧妙地将不协调的事物或概念联结在一起从而带来乖讹的喜剧感受。适当运用各类玩笑表达方式能充分发挥玩笑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9.
《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君子”是指剥削者还是另有所指,“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反语还是直陈?很值得商榷。经考察可知,“君子”当指劳动者心中所向往的正面美好形象,“彼君子兮”二句是正面赞辞,而不是反语。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哈代如今被公认为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家,甚至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诗作最突出的特点是生动逼真,忠于生活。哈代的组诗《命运的讽刺短诗十五首》短小精悍,包含了丰富的主题,处处体现了哈代对现实人生百态的审视。更为重要的是,反语、讽刺以及戏剧叙述等艺术手法在诗中得到广泛应用,进一步加强了诗作的现实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以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考察学习动机和文化认同对学习者目的语语用能力发展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学习者的工具型动机与语用能力呈微弱正相关态势,融入型动机与语用能力呈显著正相关态势;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文化认同与语用行为表现呈微弱正相关态势,而母语文化认同与语用行为表现呈显著负相关态势。即,学习者较低的融入型动机和对母语文化的强烈认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习者对语用规范的学习,并影响其语用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12.
广义的汉语反语常分为"反话正说"与"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汉语倒辞)作为日常话语中的一种频繁使用的语用交际策略,至今尚未引起修辞学界与语用学界足够的重视。通过对汉语倒辞以及相关现象的文献研究,结合汉语文本语料分析,文章从形式特征、语用策略、交际功能和玩笑框架四个方面对汉语倒辞进行了语用修辞角度的描述性界定:汉语倒辞在语用语言形式层面具有对交际对象的冒犯性;汉语倒辞的使用是以接近对方为基础的维护交际对象积极面子的交际策略;汉语倒辞的交际功能旨在建构与交际对象的正向的人际关系;汉语倒辞的使用受制于玩笑框架。对汉语倒辞的充分界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汉语倒辞的本质属性,从而为汉语倒辞的后续研究打好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将政治话语的语用预设重新分类,并根据说话人的主观心态,将虚假语用预设分为主观性虚假语用预设和客观性虚假语用预设。前者是说话人故意为之的,具有一定的语用目的和意识形态倾向,又可称为预设撒谎。从修辞功用角度看,它有积极的修辞效果,可称为积极虚假语用预设。对批评话语分析者而言,积极虚假语用预设是话语生产者表达观点,操控读者,实现交际意图的一种有效手段。文章对此进行阐释,以揭示虚假语用预设的意识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语篇补全测试(DCT)研究方法,调查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在恭维应答语中是否存在语用迁移,并探讨英语水平对这种迁移造成的影响。48名英语专业大一学生,43名英语专业大三学生以及22名美国英语本族语者参加了本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在选择恭维应答策略时存在显著差异。美国人在受到别人恭维时更加倾向于直接说"谢谢",而中国的英语专业学生尽管也有接受恭维的趋势,但是也体现了诸多汉语的语用特征。大一学生在回应赞美时,更容易将汉语恭维应答语中的一些范式迁移到英语表达中。与大一学生相比,大三学生更倾向于直接接受恭维。笼统地说,大一和大三学生的人均语用迁移总量没有显著差异。其区别在于,大一学生恭维应答语中体现了更多语用语言迁移,而大三学生采用了更多社交语用迁移。  相似文献   

15.
郑洁 《中文信息》2013,(5):37-37
学习者的类型有很多,根据不同的学习者类型,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类型的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动机也会通过学习策略对二语习得造成影响。本文从人的才智类型出发,探析了学习者的类型,语言能力,动机和学习策略,希望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思想主流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将"理性自利的动机"(the motive of rational self-interest)看作人的主导动机。这个利益动机的概念是近代的思想创造。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在最早运用利益动机解释人类行为的思想家里,休谟是典型代表,这个传统看法是对休谟的误读。休谟虽然重视人的自利倾向,但他却否认这类激情与理性可以稳定结合,形成理性自利的动机,更否认这个动机可以持续稳定地主导人的行为。他强调激情与欲望的多种多样,批判近代式的化约倾向。考察休谟的这种分析有助于揭示自由主义在其早期的多样性以及这种复杂性如何为现代思想主流所掩盖。  相似文献   

17.
"按说"与"照说",是现代汉语中的演绎传信标记,二者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在语义特征上,二者具有推理理据的通识义、推理命题的反叙实义,其中"说"具有"以为义";在语用功能上,二者具有系联功能、传信功能与逆转评价功能。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域上:"按说"更具共同语色彩,倾向于书面语,"照说"多通行于南方方言区,更倾向于口语,因此,"按说"适用性更强,使用频率更高,功能较为复杂。"按说"与"照说"的语义特征抽象化与语用功能多样化是主观化与语用推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构式"好你个+X"由表反语的形容词"好"与负面评价构式"你(这)个+X"组合而成,这是词汇与构式义顺应的结果,构式的基本功能就是表负面评价。不过词语对构式也有压制,依据"X"的不同,构式的评价强度体现出层级性与可商洽性,可以是谩骂、斥责、批评、嘲弄、抱怨、不满、委屈、无奈等。构式"好你个+X"在使用过程中"X"扩展到了动词性结构,"你"也抽象化。  相似文献   

19.
拟从反语接收者的角度来分析反语接收者对于反语的判定及认知,其最终结论不难发现,反语接收者对于反语的判定认知有着类似受喻者的主体性,反语的成功判定和认知解读需要接收者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主体性,结合反语发出者所处的物理语境、字面意义来解读,但由于反语接收者个体主体性的差异,也可导致接收者对于反语发出者真实意图的不同解读或是无法解读,从而感受不到反语的存在,同时反语接收者对于反语的认知过程也受到自洽原则的引导,即反语接收者会根据已有事件或言语概念对后续事件或言语产生"预测",一旦这种"预测"遭到违反就会使反语接收者产生一种"焦虑"感,这时反语接收者会开始自我协商的过程而消除"焦虑"感。  相似文献   

20.
理性非效率行为发生的人性基础是行为者的生存欠缺、需要及由此派生的行为动机。动机是理性非效率行为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在经济行为立体的动机学动员中,存在着由历史过程形成的一些激发理性非效率行为产生的基本动机。这些基本动机有:资源占有与支配倾向;利己倾向;小成本大逐利倾向;公平倾向;竞争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