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论团体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是一种鼓励人们进取和协调人们行为关系的社会规范。这种鼓励和协调,不仅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行为关系,而且包括团体与团体、团体与社会的行为关系。在我国当前的道德理论研究中,道德的基本理论,以及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社会公共道德,等等,只是偏重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行为、道德规范。对团体意识、团体行为、团体道德规范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在我国,多数人参加团体,各种各样的团体遍及全国。团体生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除了个人相互交往外,大量的还要和各种不同的团体打交道。团体之间的交往,已成为社会交往的普遍的重要形式。一切事情,离开团体的支持、同情、批准,就“寸步难行”。团体,作为既体现国家意志,又体现劳动人民自治意愿;既和劳动者、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又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播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传播活动,它还具有“至善”的道德价值追求。大众传播活动作为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互动行为,既是传播道德的活动,又是道德的传播活动;既对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和个体道德品质培养发挥作用,又受到社会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个体的影响和制约。实现大众传播的道德性离不开科学的社会道德体系和优良的制度保障,同时更是所有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道德个体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3.
论政治团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政治团体王楷模西北政法学院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进步,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利益的分化,社会的政治主体领域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各具特色的政治团体(群众性政治组织)迅速崛起,并成为政治生活中异常活跃的政治角色。木文仅就政治团体的产生与兴起、特征与类型以及功...  相似文献   

4.
5.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选择和道德结构栾贻信,袁俊平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道德选择和道德建设。它是一种多质性梯次递增的结构整体。就市场经济而言,我们认为市场经济的社会价值是功利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双重统一,市场经济的道德可以概括为经济合理主义,经济合理主义...  相似文献   

6.
道德超越性界定为道德行为的无私性、非功利性和自由性。道德超越性的实现取决于道德建设能否遵循三个规律 ,即道德建设主体人自身发展的规律 ,道德建设环境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本身的发展形成的规律。道德建设只有在实践中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才能实现道德利他对道德利己的超越 ,达到无私性 ;实现价值性道德对工具性道德的超越 ,达到非功利性 ;实现道德自律对道德他律的超越 ,达到自由性。  相似文献   

7.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人,生于雍正元年十二月己已(即公元一七二四年一月十九日),卒于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公元一七七七年七月一日),是我国十八世纪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戴震一生主要从事于教育和学术活动,他是清代考据学的皖派代表人物。他的学术特点是不盲目崇古,主张为学有根有据,所谓“实事求是,不偏重一家”。他在训估、声韵、历算、地理沿革、名物制度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他只把这些方面的研究看作是治道明经的手段。他说:“仆自十七岁时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盖不得,非从…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具有双重效应。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经济的正面效应,以促进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提高高等学校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要高度重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限制和消除这种负面效应造成的不良后果,使高等学校保持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坚持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又要使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集体利益,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高等学校的道德建设,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法制和共产主义道德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它们都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起着反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法制和共产主义道德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它们是根本一致和互为补充的,又是有区别的。在全党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时候,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分配原则的关系,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联系芜湖市的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如何使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作为一项“对待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真正深入人心,被社会普遍承认?如何使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更好地付诸于当前精神文明实践,内化为人们行为的自觉道德意识而不流于空谈?笔者以为,这就有必要深入探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这一关系,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地位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得以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12.
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经济改革促进物质文明建设,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人们对它的意义认识也比较深刻。但对经济改革促进了道德进步,丰富了道德的内容,有的人认识还远不那么清楚,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讨论、宣传,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益和道德究竟是什么关系?追求物质利益,会不会使已经初步确立的社会主义道德退化、沦丧?许多同志,包括理论界的一些同志对此抱有疑虑,且意见不一。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如何客观地认识、评价人们追求利益,以及追求利益给道德带来的影响,对于我们深入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加快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利益追求的必然性和时代动因  相似文献   

14.
<正> 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道德规范体系中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它统帅着一切道德规范和范畴,体现在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一个道德体系的始终。自从人类出现阶级社会以来,敌对阶级之间的利益不同,它们的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不同的。什么是无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什么是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它们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什么地方?认真地研究这一问题,并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对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大力培养人们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更好地清除资产阶级道德思想的残余,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论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周岩,潘伟杰现代化意味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这一转换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这场社会变革需要广泛动员全体公众加入这一进程,同心同德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  相似文献   

16.
论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叠加与干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叠加与干涉是大众传播媒介新旧交替时必然经历的阶段.即在新媒介刚刚诞生,它自身的媒介逻辑、传播规律、适宜的传播对象以及稳定的受众群落都不成熟或者还根本没有成型时,此时新媒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老媒介的影响.老媒介的传播方法和技巧、传播内容、传播机制等等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新生媒介的运作.本文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媒介的干涉.随着各方面的发展,新媒介日渐成熟,它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媒介个性和媒介逻辑,以及独特的发展轨迹,并且对老媒介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媒介的叠加.世纪之吏,英特网正咄咄逼人地崛起,由于技术和机制等方面的不成熟,本文认为它目前正处在媒介发展的干涉阶段,它和传统媒介正在相互借鉴和影响.一旦独立之后,必然会对传统媒介实现更实质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播系统前反馈效应机制了解和控制受众需要和心理预期,用正反馈效应机制或负反馈机制了解和控制大众传播的效果.前反馈效应机制可参照电路中自动电闸的运行机理.负反馈效应机制可参照电学中放大电路开环电路引入反馈机制变成放大电路的闭环负反馈效应电路的机制,正反馈机制可参照电学中放大电路正反馈的运行原理,当大众传播系统的传播行为达到正效果时并连续增加直至极限时就断开系统的运行.  相似文献   

18.
论业主团体的法律人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兴桂 《学术研究》2005,2(4):106-111
赋予业主团体以当事人资格,是解决物业管理纠纷,维护业主利益的必然要求。非法人团体的权利能力不以是否具有独立财产和承担有限责任为要件,而以团体意志和组织机构为基础。业主团体的法律人格具有形式意义,其必须与业主人格相结合才能发生实际的法律后力。  相似文献   

19.
论城乡差别和城乡差别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文 《兰州学刊》2003,(6):149-151
城乡差别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 ,并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把扭转城乡差别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针对现在对城乡差别的原因主要是体制原因的论述 ,提出了城乡差别的本质原因是城市和乡村是两个不同的经济系统 ,还根据城乡的空间关系提出了城乡差别的划分阶段 ,并在城乡差别的基础上 ,提出了城乡差别效应的概念和城乡差别效应的作用 ,为认识和缩小城乡差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绑架"现象近年来日益受到社会公众的热切关注。道德绑架行为大多发生在公共生活领域,它隐含了对被绑架者较高的道德期待,是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的精神性强制。道德绑架行为的伪善性主要表现在:道德绑架者只说不做,只对他人布道,自己却不去做要求别人做到的道德行为;道德绑架者内心的道德愿望与其外部表露出来的行为不一致,往往口是心非;道德绑架者自以为是正义和善的化身,热衷于评价别人的行为,严以律人,宽以待己。道德绑架行为的伪善性与道德绑架者个人的道德经验密切相关,源于道德绑架者强调主观动机的善。道德绑架戕害了个体的道德自由和道德权利,模糊了社会生活中的善恶标准,破坏了社会的公序良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