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世界著名被行家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这是中外史学界向来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曾根据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进行过研究,从中得出的结论是,马可·波罗没有到过浙江、福建地区。近来又初步研究了福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第六十四至七十四章,即《游记》对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地区的记载,并对第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曾广泛游历,到过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中国的西藏地区他是否也去过呢?从《马可·波罗游记》的有关内容看,他并没有到过。 马可·波罗有可能进入西藏地区的机会只有一次,即他奉命出使哈喇章(云南)时。在各种版本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叙述马可·波罗前往哈喇章的路线时,均是抵成都后,又从成都出发,经“Tibet”到“建都”,再渡过“不鲁郁思河”,然后进入“哈喇章”。  相似文献   

3.
泼西·毕希·雪莱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中除写了许多长诗、自然抒情诗以外还写了许多政治抒情诗,揭露黑暗、抨击暴政,号召和激励人民拿起武器,反抗统  相似文献   

4.
江奈生·斯威夫特的讽刺天才使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占了一席之地。他的代表作是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它与中国古典小说《镜花缘》相比 ,两者所产生的地域和年代都相距甚远 ,但在形式和内容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不同之处则透视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译者按:阿瑟·戴维·韦利(Arthur David Waley 1889—1966.6.27.)系现代 英国著名翻译家及东方学专家,他对中国和日本文学、历史、绘画、哲学、思想史 等都有研究,他翻译的日本著名古典长篇小说《源氏物语》颇能表达原文的趣味, 得到日本学人的称赞。他的关于中国哲学及文学的译著有《170首中国诗歌》、 《中国绘画研究概况》、《诗经》、《长春真人西游记》、《易经》、《老子道德 经》、《论语》、《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白居易的生平》等,并全文翻译《西 游记》。这篇引言是韦利专为1939年.1940年伦敦约翰·莱恩出版社及纽约G. P.普特南父子公司出版的《金瓶梅》英文节译本所作(此译本美国纽约卡普里科  相似文献   

6.
屈原和但丁     
在欧洲文学发展史上,意大利诗人但丁·阿里盖利(Dante Alighieri,1265—1321)是一位占据着重要位置的作家,他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开创者,他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近代资本主义文学的产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92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写道:“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  相似文献   

7.
《致海伦》是美国浪漫主义诗人爱伦·坡最为著名的抒情诗之一。在此诗中,诗人借希腊神话中美女海伦的形象表达独特的审美观,以娴熟的手法创造出诗歌的音乐美。他认为诗歌是对美的创造。《致海伦》是诗人对美凝思的硕果。本文试从音乐性和意象两方面探索《致海伦》的美。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青年作家缪塞(1810—1857)和女作家乔治·桑(1804—1876)的一段罗曼史,在法国文学史上传为佳话。这两个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男女狂飙式短暂爱情,对他们两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乔治·桑以此为坯模,写了著名的小说《她与他》;缪塞则以此为中心内容,发表了长篇自传体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阿尔弗莱·德,缪塞是19世纪法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抒情诗、戏剧和小说方面都有较高造诣。缪塞于1810年12月11日诞生在巴黎的一个旧贵族家庭,父亲是位具有自由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受家庭影响缪塞自幼爱好文学,从小受到古典主义文学熏陶,喜爱莫里哀、拉封丹和18世纪以恋爱心理分析见称的马里沃①等人的作品。他14岁就开始写诗。1830年7月革命前夕,缪塞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并加入了以雨果为首的先进文学团体“文社”。由于早熟天才,他很快博得“浪漫主义神童”的美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拜伦的长篇叙事诗《唐璜》及抒情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为例,来说明拜伦不仅是伟大的诗人,天才的作家,更重要的,拜伦是伟大的革命家。  相似文献   

10.
百回本《西游记》作者臆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最早明确作出这一判断的是吴玉摺和阮葵生,但并未广泛为人所接受。到1923年,经胡适、鲁迅的考证和认可,才得到学术界的公认,成为定论。1933年俞平伯虽曾提出怀疑,但并未掀起波澜。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时有疑意,1983年章培恒发表了质疑的文章,引起了讨论。笔者现不揣浅陋,聊抒鄙见,以助探讨。一、吴承恩《西游记》是游记性质的作品先把《西游记》的著录情况择要开列于下:明无名氏《录鬼簿续编》:杨景贤《西游记》。明晁瑮《晁氏宝文堂书目》卷中《乐府》:《西游记》。明周弘祖《古今书刻·山东·鲁府》:《西游记》;又《山东·登州府》;《西游记》。明徐渤《徐氏红雨楼书·子部·释类》:《西游记》二十卷。杨景贤、名暹、后改名纳,  相似文献   

11.
怎样正确认识和看待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特别是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这对马可·波罗学来说已是当务之急了.而解决马可·波罗问题的关键,是不能只躺在<马可·波罗游记>上去研究所谓的"马可·波罗学".其实,"马可·波罗"这个名字不一定是指某个特定的人,而是指当时的一批东西方交通的开拓者."马可·波罗"就是他们的代名词,<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他们当时历险经历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命运多舛的西班牙作家《堂吉诃德》的作者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万德拉(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他一生艰辛,经历奇特。他21岁时卷入皇家院内的一次争斗,被判砍去右手的刑罚。为了躲避酷刑,他逃离家乡前往意大利。在那里他先参在他历经坎坷、穷困潦倒的境遇下孕育出的作品,其中自然映出作者自我的体验和情感。塞万提斯在谋求生存之余,潜心创作。他用了8 年时间完成《堂吉诃德》的第一部。小说于1605年发表,受到人们的喜爱,书中的两个形象--堂吉诃德  相似文献   

13.
蜚声国际文坛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对马克·吐温推崇备至.他说:"所有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马克·吐温写的叫《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以下简称《哈克》)的书。"①在《哈克》一书中,他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美国生活中悲惨的现实.马克·吐温自己的论著,如《费尼莫尔·库珀的文学罪责》、《威廉狄恩·豪威尔斯》,表明他是非常了解他的前辈和同时代作家的作品并通晓美国文学史的."在《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马克·吐温学会运用大结构、悟力.这种悟力,早期的幽默大师们在他们的奇闻轶事中曾反复使用过."②马克·吐温充分意识到文学潮流和…  相似文献   

14.
读出作者的灵魂和价值──试论郁达夫的散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故事这一界定能成立的话,那么郁达夫首先是位散文家。他有理论,有实践,毕其一生在散文领域纵横驰骋,撰写了人物散记、游记、杂感、随笔小品、日记、自传、信和、评论等诸类散文,凡117万字,成就喜人,在现代诸作家中颇为鲜见。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时映霞蔚”,似春花秋桂,赏心悦目,广被称道。他那清新自然的文风,吹遍了他的散文所能及的地方。他的游记、信和列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书塾与学堂》百读不厌,已被收入中学课本。他的散文理论名篇《(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序言…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的散文成就并不在他的小说之下,而且可以与他时代的散文大家朱自清、冰心等人相媲美。特别是他的游记散文,名篇佳作,令人叹为观止,百读不厌!笔者读了郁达夫的游记散文,感到印象颇深,写下了这篇印象记。一较高层次的认识价值。郁达夫的游记散文,突破了“写自然就专写自然”的局限,“处处不忘自我”,“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在记写自然风物中,往往或隐、或显、或  相似文献   

16.
米尔曼·帕里研究荷马史诗的一大成果是提出了“程式”这一概念,他据此认为荷马史诗与口头传统密切相关。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在《海华沙之歌》的创作中主动借鉴欧洲史诗的口头传统与格律,匠心独具地使用印第安术语,将这三者完美融合,创造了一系列程式,既革新了英语诗歌语言,又赋予了英语诗歌浓郁的印第安色彩,使《海华沙之歌》获得了迥异于英式诗歌的独特的原创性和鲜明的美国性。朗费罗将欧洲文学传统与美国本土文化元素完美嫁接,践行了他提出的构建美国民族文学的理论主张,为19世纪美国文学的本土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有婴幼儿教育机构吗?秦学颀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幼儿教育机关出现于19世纪的欧洲,我国直到20世纪初才首次建立幼儿教育机构。冉蒋在《中国古代初期无婴儿教育机构说质疑》[1]一文中对这一传统说法提出了异议。他根据《礼记·内则》、《后汉书·皇后纪...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在《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一文中,谈到达·芬奇作画,引了达·芬奇一个学生的话说:“当他着手绘画时,他好象一直是战战兢兢的,他从来没有完成过任何一幅已开始了的作品,他那样敬重艺术的伟大,他在其他人看作是奇迹的他的作品中发现了缺点。”(《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第46页,新知识出版社)这就是说,达·芬奇始终不满足于自己的作品,始终在修改。我读李衍柱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史纲》,  相似文献   

19.
M·M·斯贝兰斯基(1772—1839)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法学家、国务活动家.他诞生在一个农村牧师的家庭.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刻苦攻读、博览欧洲的政治文献,尤其是刻苦攻读法国启蒙派的著作.179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彼得堡宗教学院.1797年开始在元老院里任职,曾先后担任亚历山大一世的御前大臣、司法部付部长,国务会议主席等职.1808年底,他受亚历山大一世的委托,拟定了《国法概论》(1809年)《国家法典草案》等提案.他的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下称改革方案)就是在这些提案里提出来的.但由于大贵族的激烈反对,改革失败.1812年春斯贝兰斯基被贬流放.斯贝兰斯基的“改革方案”早已引起了俄国及西方学术界的重视,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二十世纪初,俄国著名学者尼·伊·屠格涅夫,(?)·阿·科尔佛,尼·格·(?)尔尼  相似文献   

20.
弗朗西斯柯·何塞·德·戈雅·伊·吕森提斯(1746-1828)是西班牙近代杰出的大画家,有“画家中的莎士比亚”之美誉,他的艺术成就标志着西班牙现实主义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他是欧洲浪漫主义美术的伟大先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艺术大师。戈雅于1746年3月30日出生于西班牙北方亚拉冈省萨拉戈莎。1766年来到意大利。他在意大利勤奋学习,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作品,从而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技艺进步很快。1770年,他创作了《胜利者汉尼技站在阿尔卑斯山顶环视自己征服的土地》油画,参加帕尔玛艺术学院的一次竞赛,获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