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泓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
电视广告传播与社会各种权力系统的相互交缠,构成了电视广告多元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电视媒体所具有的公共领域功能,使得广告作为电视内容生产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承担的使命和价值就不仅仅只是商业信息的传输或市场营销的工具,更可能成为各种社会力量之间冲突或博弈的载体.作为广告意义结构的一个重要层次,电视广告在社会意义层面常常表现为对社会资源或公共性议题的"依附"过程.而在这种"意义依附"当中,一方面使得电视广告成为受众自我认同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建构出某种社会公共性的价值观以维护公众的利益.本文力图具体阐述电视广告传播表现出的"意义依附"的特征,进而分析"意义依附"特征所具有的合理性与风险性. 相似文献
2.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正确区分奴隶和农奴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学者们见仁见智,意见并不统一。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分析各种观点以求找到正确的具体标准,并阐明它在封建历史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滕海键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依附论虽然是一个略显陈旧的话题,但在现代化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和仍被热烈讨论之时,重温依附论实有必要。本文通过对依附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思想演变进行综述性的分析和回顾,力图对依附论做一宏观的总体的评价,以益于现代化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刁隆信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
社会经济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运动过程.在人类所从事的物质与能量相互转换的过程中,经济活动内部诸要素之间、经济活动同其周围环境之间以及经济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社会的经济活动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变化.不认识社会经济联系及其变化的规律性,就不能认识经济活动的本质,因而,也就不能掌握经济活动的主动权,不能自觉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冯天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6):666-670
和黄遵宪、梁启超、严复一样,章太炎、孙中山代表了清末民初先进中国人的封建观。章氏"封建"论的基本点是:前近代中国"去封建远",日本"去封建近",两国近代化的基点有别。孙氏"封建"论的基本点是:"中国两千多年前便打破了封建制度",继起的是"君主专制",以"民主共和"取代之是民权革命的任务。他们的"封建"论,不仅是融通古义与西义的新名"封建"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真切认知民主革命的"窗口"。 相似文献
6.
叶文宪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5):528-534
“封建”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而不是一种政体。“封建”是一种政治制度而不是一种经济制度。“封建”既不是社会形态,也不是社会阶段。先秦时代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复合制的“封建”王国,政体是等级式贵族专制;从秦到清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的帝国,政体是皇帝独裁专制,而春秋战国就是完成这个变化的转型期。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并不是所谓的“封建地主经济制”。 相似文献
7.
论“思”的实质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文东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100-102
中医的“七情学说”始于《内经》时代,其中的“思”历来被解释为“思虑”、“思考”等思维活动的内容。通过多种方法论证、指出“思”的内涵是情绪活动,类同于“抑郁(Depression)”情绪,并认为对“思”的新解具有积极的和现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润年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本文认为,爱国主义的实质涵义不仅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列宁),而且包括人们对待祖国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它是由这些感情、思想、观念、行为融合而成的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运动。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全民性因素是我国历代爱国主义运动的共同特征。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运动的时代特征是:(1)把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结合;(2)把爱社会主义的先进性与拥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广泛性结合起来,(3)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4)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10.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47-57
一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在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中,这种影响是决定性的。普雷维什的理论贡献就在于发现了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依附论学派在对普雷维什的批判中也继承了中心—边缘结构这一批判性视角,并对中心国的技术垄断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判。然而,标榜为新依附论的多斯桑托斯似乎抛弃了中心—边缘这一批判性概念,转而使用统治国与依附国的表达式。对于分析依附现象来说,统治国与依附国的概念在解释功能方面的确显得更加直观,但是,其价值判断的色彩掩盖了解释框架的客观性。对中心—边缘概念的抛弃也致使多斯桑托斯在寻求打破依附的方案时表现出了空想的色彩,他的思维方式在本质上仍然是中心—边缘结构得以建立和巩固的线性思维,是无助于打破中心—边缘结构的。 相似文献
11.
12.
李琮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6)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即南北经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大问题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的处境,而且也影响到整个世界形势的全局。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有关南北经济关系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不断进行讨论,这是十分自然的和完全必要的。萨米尔·阿明是著名的埃及经济学家。多年来,他以极大的热情,写了大量文章和著作,对南北经济关系的实质、南北国家应采取的对策,它们的出路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论述,提出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成为所谓“依附论”的代表。他对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特别是非洲国家的情况很熟悉。他的论点,有不少有价值的成分。但从总体来说,失于片面和偏激。本文仅就其中若干主要论点,进行初步评述。 相似文献
13.
何华国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上海事变,国民党正式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作为国民党政府对内对外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这个政策,在华北事变后开始发生若干变化,西安事变宣告破产,“七七”事变时,仍然举棋不定,直到“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才被迫抗战。本文就“攘外必先安内”的实质,转变的原因,以及它转变的作用和意义,试作初步探讨,请教于同人。 相似文献
14.
崔丕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6)
自从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北美冲破封建主义制度的最后藩篱勃然兴起,亚非拉大多数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无不遭到欧美资本主义强国的破坏,又无不被强制地朝着适应宗主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改组,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面目全然改观:殖民帝国主义体系走向彻底崩溃;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成为一个世界体系,形成了西方资本主义以外的另一个吸引中心,一大批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取得了胜利。这些国家摆脱了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控制之后,怎样才 相似文献
15.
李伟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9(1):104-105,112
自西汉之“大逆不道不敬”到隋立“十恶”于《开皇律》之中,以至后世之历朝法律,“十恶”在历代封建王朝的立法中始终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应当说,对“十恶”重罪的规定与判罪在维持封建社会秩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十恶”也集中体现了皇权与族权的相互协调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新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306-308
孙祚民的“封建政权说”在二十世纪的史学界引起了很激烈的争论,大多数是反对的声音。尽管他一开始是以“封建政权说”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而且大多数学者也是从他的“封建政权说”角度来进行商榷和批判的,事实上在他的“封建政权说”之中还包含着转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外向型经济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宏观管理体系。外向型经济的特征及其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外向型经济的基本内容;外向型经济的类型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8.
王伶俐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3):56-59
在我国入世后赶写反垄断法的同时,确立反垄断法的诉讼程序保护同样至关重要。而在我国,这一新型诉讼的性质和相关理论问题也要加以解决。分析了这种诉讼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不同之处,指出其与传统的“经济诉讼”的区别,提出实质意义上的经济诉讼即“社会经济诉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论“活动”、“交往”与历史决定论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一、“自然历史过程”辨析 历史决定论都承认社会状态的因果联系,承认社会规律的作用,承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当然,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承认”得最为彻底、最为科学——马克思论证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因此,人类社会必然由低级向高级发展。那么,能否说历史决定论的实质,就在于历史被“自然决定”,即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性”呢?不能。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20.
罗时光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0(2)
战后天皇与神道并存的神社神道之象征天皇制,其灵魂载体神社神道的存续,为其在本质上的实存提供了绝对根本的保障,令其天皇之“神性棱威”之“象征神威”于战后仍“绵延不绝”,威力无穷,影响至今.其不仅是暮府时代象征天皇制的本质翻版,更是近代国家神道之军国主义天皇制的本质灵魂的传续与翻版.因而,战后象征天皇制仍是日本军国主义之源泉与温床,其必然导致军国主义并以此为其本质必然归属;亦为战后至今日本政治右倾及国家神道、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阴魂不散之最深层的精神源流与最深刻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