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境内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的族名,同时,五十六个民族又有一个共同的族名,即中华民族。在中国近代史上存在着多种矛盾,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各族人民反侵略的斗争,则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不愿作亡国奴,从东北黑龙江流域,到蒙古草原、新疆、西  相似文献   

2.
论实践精神     
以往,实践被单纯看作认识论范畴,实践精神便被理解为相对于理论而言的实践第一精神。我们认为,应当从人的存在的本体论意义上理解实践和实践精神:实践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现实的相互作用,是人的本质力量现实化对象化过程,从这一前提出发,可以把实践精神理解为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自觉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现实化、对象化的意识。其具体内涵包括主体精神、功利精神和创造精神。(一)主体精神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是人,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处的自主自觉地位。所谓主体精神就是人在对象性活动…  相似文献   

3.
(一)在中国大地上,从遥远的太古时代,即原始共产社会的发展阶段,人们就学会了使用火、石器、陶器、弓箭;学会了狩猎、捕鱼、农业和养畜业;学会了熟食;学会了建造房屋;创造了氏族、部落组织、家庭婚姻制度、音乐舞蹈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和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取得的伟大业绩,它们的创造和发展,是通过许多代人的实践而逐步得到改进的。但是,从很早的时候起,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在1859年4月19日和5月18日分别致拉萨尔的信,包含丰富的理论内容,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珍贵文献。怎样准确理解两封信的文艺和美学的理论观点,还存在一些疑难和分歧。关于悲剧问题,争论尤大。本文围绕悲剧问题,谈谈对这两封信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语言学;对词源学的理论和实践更是兴致勃勃,曾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付出了大量的宝贵劳动。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援引了十几种文字的文献资料,谙熟古希腊文和拉丁文。恩格斯在语言学方面更显出非凡的天才,在中学时代就学习了四种语言,十九岁那年已经懂得二十五种语言。他几乎懂得欧洲各国的语言,学习和研究过古希腊文、拉丁文、古斯拉夫语、古日耳曼语、古北欧语、古爱尔兰语、梵文等十几种古  相似文献   

6.
论中西文化的共同性和互补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的共同性在于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 ;文化的差异性在于人的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及其所面临环境的不同。本文在简述西方文化对近代中国影响的基础上 ,讨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和民族性 ,以及超越时空、地域和民族等界限的中西文化的共同性。指出只有充分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共同性和互补性 ,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才能使中西两种源文化良性地结合 ,从而寻找出中西文化的优化结合点和具有建设性的整体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7.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在经济、政治、法律、道德、哲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彪炳史册的伟大建树,而且在文艺方面也作出了划时代的杰出贡献。马克思恩格斯一直以锐利深邃的目光注视着他们那个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信仰思想论刘建军由于现实的原因,信仰问题在我国理论界引起一定的关注,有的研究者已在收获初步成果,个别专著也已出现。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它似乎并未引起多大反响,原因之一是这种信仰的方式和结论尚未与马克思经典主义作家的有关思想和论述挂钩接样...  相似文献   

9.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为了研究国民财富的来源和增长的原因,曾对精神生产进行过比较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颇具价值和意义的观点和思想,而对它的批判和继承则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理论的经济学来源。科学地理解和评价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关于精神生产的论述和阐释,对于我们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理论的精神实质,正确认识精神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论犯罪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对犯罪的概念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其中有典型意义的表述有:犯罪是蔑视社会秩序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前一种表述不仅回答了什么是犯罪,大什么是犯罪,而且规定了将某行为作为犯罪处理的客观标准及主观依据。后一表达揭示了“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一般是指刑事犯罪而不是指“政治性质”的犯罪。这两种表述是与当代刑法学中关于犯罪概念及其特征的表述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是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它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之谜,分析了时代的内涵及其分类标准,并认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是资产阶级时代或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认为全球联系加强、社会激烈变动、东方从属于西方、世界历史的形成等,是资本主义时代区别于以往时代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思想中,文艺价值观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以往的马列文论研究对马、恩文艺价值观的阐发,往往只限于他们关于文艺的社会认识和鼓动作用的几段常见的论述,实际上远不止这些内容,而是要丰富得多。过去所以未能把这些丰富的内容发掘出来,原因在于,一是过于注重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上观照,而忽视了在其他层面,比如文化的、审美的层面完整全面地把握;二是过于注重他们关于文艺作用的明白直接的论述,而忽略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文艺的态度。我们以为,考察马、恩的文艺思想,视野应当宽阔一些,既要着眼于他们的有关经典论述,也要顾及他们在理论创造中对文艺作品的利用、阐发和在实  相似文献   

13.
侯书和 《中州学刊》2005,42(6):138-14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支配自然又要服从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相互制约;变革现存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物质循环利用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冯正强 《中州学刊》2020,(8):114-119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在探讨这一核心价值观思想内涵时必须首先回到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有力批判了资产阶级博爱价值观的虚伪性,明确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以爱换爱"这一基本友善形式,从生态友善维度反复强调人应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从"终极善"维度深刻揭示了友善价值观的终极价值追求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唯有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指引,才能真正把握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核心要义,才能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有效涵养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如何创作完美的文学,达到鲜明的时代精神与艺术美的高度融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还在马克思刚刚完成他的世界观的历史转变之际,写成了早期的重要著作之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写道:“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物种存在”,因而,“通过实践来创造一个对象世界”。这里的“实践”既包括物质财富的生产,又包括精神财富的生产。人类的物质生产根本异于动物,“动物只按照他所  相似文献   

16.
几年来,人们开始用“三论”的方法研究社会历史领域中复杂的相互作用问题,出现了可喜的现象。但有的同志把相互作用的思想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关于强调探讨历史运动的终极原因对立起来,从而把后者宣布为已经陈旧的“传统方法”。殊不知,唯物史观并不排斥相互作用,在其创立过程中,黑格尔的相互作用思想正是它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对相互作用问题进行过长期的相当丰富的研究,特别是他们对相互作用所达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准备时期,为迎接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创立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革命理论,以及指导各国无产阶级建立独立的工人政党,具有重大意义,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活动,经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以及各民族国家纷纷建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论社会主义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概念 ,但对社会主义本质作过深刻的分析和明确的判断 ,他们从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中去研究社会主义 ,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实现人类解放 ,使每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正是这一点构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及其它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别。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新概括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这一概括中没有提及公有制 ,是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特征而不是本质 ,这一观点也是与马克思的思想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生态社会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口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马尔萨斯人口论,认为人口、自然和社会发展是相互适应的;在发展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变换断裂的现象,阐发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和解的生态维度。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社会观,对于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审美精神的实践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文化里的“雅俗之辨”虽然总是众说纷纭,但却有着突出的现实性。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扬雅抑俗”观,事实上在当今的审美批评实践里常常产生负面影响。本文认为,这对来自于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只具有文化形态方面的意义,不具有价值论方面的优与劣、高与低等涵义。从理论上澄清这一点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