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迅终其一生都表现出对主体人格的极力彰显与坚守,他以“立人”为奋斗目标。瞿秋白在临终前写的《多余的话》中解剖自我,极力追寻属于自己的生命主体性。巴金在经历文革劫难后,终于重新获得自己失落了的主体人格。如此说来,从鲁迅到瞿秋白再到巴金,20世纪的知识精英们走过了一条主体人格的彰显、追寻与重获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2.
鲁迅终其一生都表现出对主体人格的极力彰显与坚守,他以“立人”为奋斗目标。瞿秋白在临终前写的《多余的话》中解剖自我,极力追寻属于自己的生命主体性。巴金在经历文革劫难后,终于重新获得自己失落了的主体人格。如此说来,从鲁迅到瞿秋白再到巴金,20世纪的知识精英们走过了一条主体人格的彰显、追寻与重获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3.
中国元代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合称为元代四大悲剧,被喻为“雪里梅花”。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认为该剧“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1]这部凝聚着中国古典悲剧艺术精华的伟大作品,十八世纪就被译介到西方,...  相似文献   

4.
弗兰克尔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中认为,人对意义的追寻是其生命的初级动机,而不是本能驱力的“二次合理化”,可以被人独自地实现。当这个意义实现时,个人追寻生命的意义得到满足。当人承担起自己不可替代、唯一的责任后,才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本质,同时将“意义”作为生活的指导、作为生命的方向。他认为每个个体包含生理、心理和精神(心灵)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有别于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第三种方法——意义治疗,开拓了“去反省”和“矛盾意向”的治疗技术。其实质是他首先是作为哲学家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其次才作为心理治疗师发展了一套“意义治疗学”的操作技术理论。  相似文献   

5.
红学研究近百年来的概况表明,在对《红楼梦》主旨探讨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两篇文章均借用了西方的哲学理论,而这些理论均可在中国的佛教文化中找到契合点,因此对《红楼梦》主旨的探究是可以回归于本土文化的。《红楼梦》所描绘的“贾宝玉”的生命历程正是佛教所认为的从“执”到“悟”也即从“觉心起念、相续不断、住持苦乐”再到“除灭无明、见本法身”生命历程的再现。从这一角度切入,可使红学研究中的几桩公案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中说:“歌德写成了“维特》,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维特》绝不象那些‘从人的观点’来读歌德的人至今所想的那样,是一部平凡的感伤的爱情小说。”恩格斯这段话究竟怎样理解? 有的外国文学教材在谈到《维特》这一作品时指出:“维特的形象是狂飙突进运动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沉沦》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表现青年人的悲剧,表现青春迷惘的母题方面都颇为相似,但两部作品又各具特色。从主题上来说,《沉沦》更偏重于性的“革命”,而《少年维特的烦恼》更偏重于“爱情”;在内容上,《沉沦》更多地发扬了抒情传统,而《少年维特的烦恼》更多“史诗”的成分;从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沉沦》更为现代,而《少年维特的烦恼》较为传统。  相似文献   

8.
[摘要]从十九世纪初到十九世纪末,清帝国逐步衰落,被西方列强一步步地“去疆域化”,在随之而来的“再疆域化”过程中,从《圣经》到科学,到法政,传教士的翻译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翻译是西方文化输入中国的重要途径,也是西方对中国的“再疆域化”。传教士试图通过对西方文明的介绍,打破中国人传统的自我中心的疆域观念,让中国重新定位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张承志是虔敬的回教徒,他认为回族是失去故乡、失去母语的民族。于是,他始终有一种异乡人情结。这异乡人情结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使他骚动不安。由异乡人情结而导致的是追寻情结和流浪情结,这情结是回族一代代遗传下来的秉性,他们世世代代流浪、迁徒、漂泊,漂泊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源于这个情结,张承志不可能不去追寻和流浪,他辞去了工作,远离亲人和朋友,“我独往独来地快乐地走在我的流浪路上”①。张承志觉得回族代代相传的声音在呼唤。他曾在《残月》、《西省暗杀考》中苦苦追寻那个呼唤。虽然他最初还不清楚是…  相似文献   

10.
“爱智慧”奠定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基本框架 ,它在西方形而上学发展演进的历程中展开了一条“哲学之路”。这是一条伟大的哲学探索之路 ,却又是一条布满陷阱、充满迷途的运思之道。爱智范式的形而上学发展到顶点 ,必然回转到它的超始处或开端处。人们从对智慧的欲求、占有和追寻 (以人与智慧的对立为前提 )回转到重新思考人的生命与智慧的和谐一致就是一个必然的进程。从“爱智慧”到“弃绝智慧”之转折 ,反映了西方思想以此方式向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性别”因为《易传》“天尊地卑”思维使生命力和创造力均被工具化,所以“性别异化”与“生命异化”同时产生了。但近代以降“女权主义”作为西方文化解决“性别异化”的理论的输入,由于受制于西方二元对立文化之局限,无法有效应对中国整体性文化中的性别和生命异化问题,学术界忽略了从中国远古生命神力崇拜与文学经典对性别异化的消解中获取经验。《易传》和《道德经》在庙堂和民间的“阳阴对等互动”之关系,或许可以产生“两性对等互动”的性别哲学,提供解决中国式性别异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这两部作品都着力描写了现代西方人的生存状态,努力探索人的生存价值,写出了人们在信仰缺失下的迷茫痛苦、挣扎追寻和奋力坚守。而在对人的生存价值的追寻中,轻与重、灵与肉的矛盾选择是两位作家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被定格的东方“蝴蝶”形象和西方一厢情愿的“蝴蝶梦”,华裔美国剧作家黄哲伦在《蝴蝶君》中戏剧化地再现了一度在西方世界中被误现的“第三世界”的集体遭遇;有效地解构和颠覆了西方殖民话语;展现及诠释了霍米·巴巴所提出的“文化杂糅”和“第三空间”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伊斯兰“圣战”一词频繁出现在世界各种媒体和著述中。然而,由于西方话语霸权的存在和伊斯兰世界反抗斗争的暴力倾向,致使“圣战”一词的真正内涵被曲解甚至忽略。一、伊斯兰“圣战”的真实内涵“圣战”并非伊斯兰教的规范用词,而是西方人对阿拉伯语“吉哈德”(jihad)的一个并不非常贴切的意译。“吉哈德”思想源于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和圣训。《古兰经》说:“你们信仰真主和使者。你们以自己的财产和生命,为真主而奋斗(即‘吉哈德’),那对于你们是更好的。”(61:11)圣训中记载穆罕默德的话说:“我岂能不把事情的尖…  相似文献   

15.
《原野》是曹禺的第三个戏剧生命,深受西方表现主义文艺思潮和美国杰出戏剧家奥尼尔戏剧的影响,戏剧中意象纷呈、隐意深奥。“森林”、“老屋”和“金子铺的地方”是《原野》意象群中的主要意象,在意象构架的象征世界里隐寓着曹禺对原始文明、封建文明和资本文明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丰富的文化原型(模式)意义,《秦风·蒹葭》中的“追寻”模式即为其中之一.本文将从文化角度去观照这种“追寻”模式,深入分析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对真、善、美执着追寻的生命意识,这与它的拟人化、形象化、意境化的艺术表述一起,对后世同类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生命美学的创始人和领军人潘知常从1991年的《生命美学》到2023年完成的“生命美学三书”(《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走向生命美学》《我审美故我在》),构建起了“情本境界生命论”的美学思想及“审美何谓—审美为何”的研究体系。从他这四部著作(尤其是第三部)的“后记”进入潘知常的学术世界,探寻他由“生命”到“美学”的心路历程,期冀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窥探他生命美学的“奥秘”。  相似文献   

18.
艺术家往往对生活的观照形成了一种特别姿态和角度。正如鲁迅之于国民性的洞察与鞭挞,冰心对母爱、童心、大自然的赞美一样,萧红作为一个独具个性的作家,一定也有着某种贯穿性的蕴含她独特体验与发现的东西。《生死场》被认为是表现爱国主义与民族抗争主题的,《呼兰河传》被看作是回忆故乡和童年的散文化抒情小说,但我觉得背后总有某种深层的东西被遮蔽被忽略了,在一次又一次投入萧红的小说世界后,我终于获得了豁然开朗的感悟;萧红独特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从语言背后彰显出来,进而使她的小说世界得到了重新敞开。一、呈现生命的本…  相似文献   

19.
“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人类认识自我的艺术观照,从古希腊阿波罗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到现代文学中普遍的对自我异化的指设主题,西方文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深沉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回荡着人对自我的呼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不同时期的西方文学站在不同的支点上企图破解永恒的“斯劳克斯”之谜,这种认识自我,寻找自我的自我追寻主题使西方文学显示出厚重的人性意蕴,西方文学也因此蕴含了深沉的文化内涵。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学蕴含着西方原始初民──被史家誉为“正常儿童”的古希腊人对于自身的认识,在这…  相似文献   

20.
“疯女人”一直是众多女性作家所钟爱和关注的形象。英美女性文学的疯女人形象从《简·爱》的伯莎·梅森到《黄色墙纸》的“我”再到《秀拉》的秀拉,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中,经历了被禁锢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奋力解除禁锢“从黄墙纸后爬出来的疯女人”和不屈不挠将“疯狂”进行到底的疯女人三个阶段。疯女人所走过的从被禁锢到完全独立,从“他者”到“自我”的“疯狂”之路,正是女性自我意识由混沌到觉醒、由蒙昧到成熟的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