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我国古代越族人民最早开发和经营西沙群岛林琳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象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明珠,散落在绿波如茵的我国南海上,给浩瀚的南海增添了绮丽多姿的景色。西沙群岛由30多座岛屿、礁滩、沙洲所组成,分布在北纬15°47'~17°08',东经111°10'~...  相似文献   

2.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每个民族也必然会产生具有本民族风格的乐器。建国以来,在我国古代百越地区出土和收集了大量古代錞于,显然,这应是古代越族的乐器。 史书对于錞于的记载甚少,其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周礼·地官·鼓人》说:“以金錞和鼓”。郑注:“錞,錞于也;圜如碓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先秦称铜为金,所谓“金錞”,就是錞以铜为之。其次,《国语·晋语》卷十一载:“赵宣子  相似文献   

3.
何平 《世界民族》2004,(5):62-67
现代越族又叫“京族”和“安南族”。操岱依—泰语言的民族称他们为“交人” ,苗族和瑶族称他们为“交趾人”。现代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 ,占越南全国人口的 90 %以上。关于现代越族的起源与形成问题 ,已有许多学者做过论述 ,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说透。例如 ,人们一般都认为 ,现代越族是由古代越人中的一支演变而来的。但是 ,对于古代中国的影响对现代越族形成的作用 ,却还论述得不充分。笔者拟对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我国秦、汉时期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南半岛北部地区曾经分布着一些被称为“越”的民族群体。由于这个民族群…  相似文献   

4.
“越为禹后说”质疑——兼论越族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族(或称百越)是我国南方古代的民族。对于越族的历史,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关于越族的来源问题,历来的一些学者都曾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其中主张越王勾践为禹苗裔,或越族是夏族的遗民的说法,影响最大,这种观点,我们称之为“越为禹后说”。根据所接触的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广西桂林甑皮岩、浙江余姚河姆渡等一系列属于“先越文化”的考古遗址的发现,表明我国华南地区是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壮侗语族各族的共同祖先越族是最早发明农业、栽培水稻的族群之一。然而,越族最初的农业究竟出现于何时?其最初的形态如何?是怎样产生的?诸多问题尚不甚明獠。本文试结合考古材料和民族学材料,对上述问题作简单论述。一、越族原始农业的产生及其最初形态最能证明越人已具有农业经济的材料,就是人们经常引用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在此遗址发掘出的距今六千七百多年的稻谷、稻壳、稻杆和稻叶以及骨耒等农耕工具,有  相似文献   

6.
古代于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越的历史和人民于越是我国古代活动于东南地区的一个部族。其起源目前尚不够清楚,假使与余姚河姆渡的原始公社相联系,则这个部族在这一带活动的历史,已达七千年左右。不过,由于这方面的资料迄今尚未完整,因此,我们还不能作出确切的结论,只能暂从有历史记载的年代说起。  相似文献   

7.
古代越人的纺织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越人,主要活动于我国南方的江浙、福建、两广、江西、台湾等地。从商周得西汉前期,越人的纺织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本文拟从史籍和出土文物,对此课题进行初步探索。 一 《尚书·禹贡》载:“扬州之贡,鸟夷卉服,厥棐织贝。”颜师古注曰:“卉服,絺葛之属。”刘敞曰:“予谓织贝特叙鸟夷之下,明鸟夷之棐也,缉(织)贝为布如厚缯,今亦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南方的江、浙、闽、台、粵、桂、赣以及湘、鄂等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或亚热带.这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日照期长,森林茂密,植物旺盛,禽兽众多,自古以来就是一块自然资源蕴藏丰富的宝地.濒临东海、南海的沿海诸地富有水产资源,为大自然宝库增添了一份取之不竭的特殊财富.《尚书》:"淮海推扬州,彭蠡既潴阳乌?居,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筱?既敷,草夭木齐,厥土凃泥.田下下赋,下上错,贡金三品,瑶瑻筱?齿革羽毛.鸟夷  相似文献   

9.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北滨洞庭,南枕五岭,西连武陵,东界幕阜。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浩浩荡荡的八百里洞庭,是湖南东西航道的天然门户;六千里长江,卷起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冰川雪水,又将嘉陵江和洞庭九江之水,汇成巨流,滚滚奔向大海。过去被统治者污蔑为西戎、南蛮和东夷的各族人民,共饮长江水,彼此之间加速了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洞庭湖一带,传说是古代“三苗”的老家,也是荆蛮、濮、越杂居的地方。由于文献记载阙如,今天对他们认识很模糊,现结  相似文献   

10.
先秦秦汉散居于我国南方各地的百越民族各支系,其音乐舞蹈颇具民族特色。作为百越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人的音乐舞蹈对当时乃至后世部分后裔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进步,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本文拟据有关资料,对古代越人的音乐舞蹈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贵溪县渔塘乡仙岩崖墓群在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1979年秋经调查后得到确认;1976年秋冬又组织力量进行了清理。考古工作者先后清理了18座墓葬,共发现棺木39具,人骨架16具,出土各类随葬器物200余件。近年来,已陆续发表了一批研究文章,对崖墓的时代及墓主的族属、习俗、文化特征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确定崖墓时代的主要依据是出土的陶瓷器。这批器物有不少特征与上海金山戚家墩遗址下层文化几乎完全一样;在江苏、浙江春秋战国肘期遗址、墓葬中也可见到一批同  相似文献   

12.
朝鲜族是我国各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全国有一百七十六万三千八百七十人,主要居住在东北。众所周知,朝鲜族是从我国邻邦朝鲜陆继迁移来的。为探讨东北朝鲜族的迁移过程,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以便求得同志们的指教。 自古以来中朝两国人民之间互相来往,并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关系。朝鲜族的文化、风俗与东北各族人民相互影响,特别是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斗争中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东北朝鲜族的迁移过程经  相似文献   

13.
《敕勒歌》,是关于敕勒族人民的颂歌。它描写北朝时期漠南地区广大敕勒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及其游牧生活。诗中描绘出一幅空阔无垠,景色如画的大草原景色。“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极言敕勒川水草畜牧之盛。它不仅是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学宝  相似文献   

14.
僮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关于这一民族的来源和历朝居住的地区,历史学家们至今还没有完全探索清楚。从一些文献材料看来,今天的僮族大致上是由周秦之际的“越人”、两汉以后的“乌浒”、“俚人”、“僚人”承继发展而来的,直至宋代,一些记述两广情况的著作中始见有“僮”,明清两朝,“僮”才愈来愈多地被人们作为这一民族的  相似文献   

15.
锡伯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锡伯族共有83,629人,以大分散聚居为特点,主要分布于新疆、东北三省、内蒙等地。其中长期定居新疆的计有2.8万余人,主要聚居在伊犁河谷丰饶的察布查尔平原。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锡伯族于1954年3月25日正式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 流传民间的锡伯族古代诗歌,是和锡伯民族形成、发展、变迁的历史相伴共生,发展丰富起来的;同时也是和民族意识从蒙昧到文明、从自在到自觉的民族精神历程相呼应的。这些民族民间诗歌,历史久远而内容丰富,形态多样而诗情并茂。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佚亡或断章残缺。根据现有文学史料,古代锡伯族的民间诗歌主要有原始宗教歌、创世性叙事古诗、生产劳动歌、风情习俗歌、故事诗等几大类。  相似文献   

16.
先秦秦汉时期,南方百越民族散居的广大地区,林木郁葱,绿竹茂盛,由于气候炎热,各种天然漆树亦有分布。《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彭蠡既渚,阳鸟?居。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筱(竹汤)既敷,草夭木乔……贡金三品,瑶(王贯)筱(竹汤)齿革羽毛……”《逸周书·职方》:“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潮,其利金锡竹  相似文献   

17.
越族杰出的政治领袖冼夫人,是我国岭南地区高凉郡人,约生于梁武帝普通初年,卒于隋文帝仁寿初年,历梁、陈、隋三朝。她的家族“世为南越首领,跨居山洞部落十余万家”。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善于“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从青年时代起她就是一个卓越不凡的领袖人物。她常规劝亲族为善,以“信义结于本乡”,且  相似文献   

18.
从旧石器时代到汉代,越南北部文化经历了萌芽、缓慢发展、快速发展、兴盛、统一到融入中华文化圈的演进过程,人类特征也经历了从澳大利亚人种到蒙古人种与澳大利亚人种的混种、最后出现与现代越人相似的蒙古人种特征的演进过程.本地与外来文化及族群的长期融合与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越族.  相似文献   

19.
每当少数民族参观团来北京的时候,我们总要找俄罗斯族的同志攀谈。近几年来,由于党的各项政策,特别是民族政策的落实,俄罗斯族的同志总是兴高采烈地和我们谈起他们的劳动和生活,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是,他们作为祖国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感到非常自豪;生活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感到非常温暖。他们的日子很幸福,他们的心情很舒畅。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的俄罗斯族共有2,900多人。他们主要居住在新  相似文献   

20.
浅谈古代达斡尔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勒"、"莫昆"和"扎兰"是古代达斡尔族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在该民族由原始社会后期向阶级社会过渡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