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非遗"视野下羌族刺绣生存发展的研究——羌绣传承人陈莉口述史访谈录。  相似文献   

2.
"非遗"视野下羌族刺绣生存发展的研究——羌绣传承人陈莉口述史访谈录.  相似文献   

3.
羌人渊源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羌人的“被发履面”习俗、古羌人的火葬之俗、古羌人的白石崇拜、羌族虎图腾等几方面 ,借助丰富的考古学材料 ,有力地论证了马家窑文化的居民并非羌人之祖先 ,而宗日文化才是先羌文化这样一个观点  相似文献   

4.
羌区学校能有效集中地使用各种资源,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将羌族传统文化附着于发展变化中的具有能动性与主动性的学生身上,具有"活化"的功能,是羌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途径。羌族拥有独特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并蕴含着极高的教育价值,羌区学校应充分挖掘羌族传统文化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方面的教育特质,可以创建羌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适合于羌族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发羌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提升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以学校教育带动家庭和社区形成教育合力等方式传承羌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冉光荣 《民族学刊》2015,6(2):46-49,107-109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第一本民族史——《羌族史》一书的撰写起因及背景,在《羌族史》成书的背后,既有胡鉴民、冯汉骥、葛维汉等中外专家杰出研究成果作为基础,又有徐中舒先生的支持和期盼,更有特定历史时期,羌学研究者的忧患责任意识。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建立催生了四川大禹学会,大禹学会成立十余年,对全球大禹文化资源进行了最为全面的收集和研究,提出了禹羌文化的研究课题。而汶川大地震后,羌族地区灾后重建所激发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现象和发展机遇,极大地扩展了羌学研究的领域,有待学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华明玲 《民族学刊》2018,9(3):53-64, 114-116
四川绵竹清平民歌数量众多、种类繁杂、风格多样,它是羌、汉音乐接触的产物,在羌汉接触地区有代表意义。清平民歌虽然全部用汉语演唱,其中大部分民歌为汉族风格,但仍有一部分较为古老的歌种明显还带有羌族音乐的遗存,其与羌族现存歌曲相比较,主要表现在旋律和调式音阶等方面的共同特征。清平民歌的特点不仅说明清平民歌有着羌族音乐的基因,而且证实羌与汉接触后音乐形态发生了改变,更多的汉族音乐被羌人接受,而原有的羌族民歌除歌词被汉化以外,仍保存有一定的羌族风格,这便是音乐文化复合性的一种表现。清平民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音乐接触的样板,有助于厘清多民族杂居区音乐接触的深层次特点及音乐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由于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的多次强调,"藏彝走廊"问题开始被学者们所关注,学者们开始了大量的实际的调查、研究。然而"藏彝走廊"的概念中缺失了本应该包含在内的羌族历史文化的强调,羌族历史文化的强调对于走廊的历史及现状的理解应该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近年来的羌语支((Qiangic或Kiangic))研究足以说明这一问题。为弥补这一明显缺陷,本文首先由历史及现状出发,强调古羌在民族走廊中的历史作用,进而提出民族走廊的正确命名应该为"藏羌彝走廊"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梳理"藏羌彝走廊"研究的历史及现在的研究路径,并指出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才是"藏羌彝走廊"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民族学刊》2015,6(2):2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博物馆之一。其中的羌族馆有释比文化和羌族文化综合两个展厅。释比文化展厅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片介绍了勒色——祭坛、神龛、释比法器、释比面具、祭祀馍印、释比祭祀活动、释比戏等,同时也展示了释比保护、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景。羌族文化展厅中不仅展示了与羌族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饰、碉楼、羌笛、生活器皿、狩猎器具,还展示了我馆的珍贵文物——清代的皮铠甲和用水獭皮包制的清代土司服饰,以及羌民族古老的传统妇女节——瓦尔俄足和羌族服饰中的珍品——羌绣。  相似文献   

9.
有关语言保持的各种努力未能有效扼制羌语消亡的趋势,羌族聚居区的语言保持需要首先解决好语言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两大问题,在国家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支持下,以羌语保护区的建设为平台,以语言社区的复建为依托,推广浸入式羌汉双语教育,并在适当借助宗教影响力的基础上,通过语言经济刺激计划保持羌语的鲜活性。  相似文献   

10.
对震后北川羌族自治县禹羌文化保护开发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一场惨烈的大地震发生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及汶川等地,这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又恰恰是我国羌族人民聚居地.地震不仅带走了数万人的宝贵生命,而且摧毁了羌族及其他生活于此的人民的家园,严重破坏了羌文化生息、繁衍的自然及人文环境.2008年9月,笔者冒着塌方和山体滑坡的危险,亲赴羌文化核心区--北川羌族自治县进行考察调研.尽管震后,诸多专家都亲临灾区,为羌文化的保护献计献策,但是由于客观原因,大多都停留在保护原则、思路的层面,本文则在整合、参考专家智慧的基础上,进行具体保护、开发措施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有关语言保持的各种努力未能有效扼制羌语消亡的趋势,羌族聚居区的语言保持需要首先解决好语言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两大问题,在国家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支持下,以羌语保护区的建设为平台,以语言社区的复建为依托,推广浸入式羌汉双语教育,并在适当借助宗教影响力的基础上,通过语言经济刺激计划保持羌语的鲜活性.  相似文献   

12.
永驻心灵的丰碑——浅谈桃坪羌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浩英 《民族论坛》2004,(11):46-47
碉式建筑是藏羌民族的主要居住形式,《辞海》将“碉”解释为“石室”,可见,碉最初就是一种居住形态,后来,渐渐演化成一种兼有防御功能的高层建筑形式,随着部落战争的减少,其军事防御功能又逐渐丧失,还原了它最初作为人类居住的原始形态。"羌碉历史悠久,古朴宏伟,不仅体现了羌族人民坚韧勤劳的民族精神,而且集中反映了羌人在建筑上体现出来的聪明智慧,它是远古羌人运用先进熟练的技术谱写出来的人类建筑史上辉煌灿烂的篇章。闻名中外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羌寨,是最具羌族风情的寨子之一。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  相似文献   

13.
张世均  王博 《民族学刊》2015,6(4):71-80,118-123
2014年,我国学术界对羌学的研究热情不减、研究成果增多、研究质量有所提高,特别关注羌族及羌族地区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贴近民众生活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研究;刊载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以四川为中心的西部地区为主体,兼有全国其他地区零星的学术刊物,说明反映羌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增多;研究方法上注重了对羌学研究中的微观研究、中观研究、宏观研究三者相结合,新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得到运用;研究的薄弱节点与2013年相比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对文学、法律、医药、体质与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部分论文质量较差、低水平重复研究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探索人、自然和社会这三者平衡与发展的关系,以及羌文化遗产在发展现代文明中的巨大价值出发,研究了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原则和路线,期望在推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著名羌族史诗《羌戈大战》,描述的是羌族祖先与魔抗争、与戈人抗争的历史,史诗中歌颂了羌族祖先的勇敢和智慧,传达着羌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于祖先的崇拜敬仰。作为羌族民族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之一,《羌戈大战》这部史诗中体现的语言和思想更是对于羌族民间文化传统的宣扬,羌族自古宗教色彩浓厚,神权思想影响深远。本文首先介绍了《羌戈大战》这部史诗著作,其次分析其中体现的宗教权力话语与文学权利话语的关系,并探究羌族民间文学中的权力话语机制。  相似文献   

16.
张世均  白珍 《民族学刊》2013,4(6):28-37,99-104
2012年,我国的羌学研究状况与2011年相比较,反映了我国学术界更加重视羌学的研究,具体表现在研究成果增多、研究重点有所突破、研究质量有所提高,特别关注羌族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贴近民众生活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研究。同时存在着对羌学研究中微观研究较多,宏观研究较少;对文化、艺术、宗教研究较多,对文学、法律、历史、体育、医药研究较少;部分论文质量较差、低水平重复研究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梁黎 《中国民族》2008,(10):57-58
9月7日,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民进中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文化学院、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等联合主办了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羌族文化学生读本》首发式,并向四川地震灾区学校学生捐书1万册。来自灾区的北川中学、八一帐篷学校的师生代表灾区学校师生接受了这批珍贵的图书。与《羌族文化学生读本》同时出版发行的还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一书。《羌族文化学生读本》是中国迄今为止第一本为学生写的少数民族的文化读物。为一个少数民族写文化读本,在全国尚属首创。这本印制精关、内容丰富、适合中小学生的文化读本从写作到成书,仅仅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创下了我国图书出版的先例,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一个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8.
张世均  白珍 《民族学刊》2014,5(6):52-62,108-113
2013年,我国的羌学研究与2012年相比较成果丰硕,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羌学研究持续升温,具体表现在研究成果增多、老专家研究热情不减、中青年学者成果增多。研究成果的载体仍然以西部的学术期刊为主;研究内容以羌族经济、教育、艺术、历史、文化、宗教等贴近民众生活和社会发展领域为主。但是,2013年的羌学研究中,仍然存在部分论文质量较差、低水平重复研究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来到四川省汶羌族自治县,无论是在葱郁的树林中,还是在静静的小溪边,或是在古朴的碉房里,都会听到悠扬委婉的羌笛声。羌笛是一种古老的六声阶双管竖笛,样式典雅古朴,声音婉转动听,它伴随着羌族人民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今天的羌笛所发出的,已不再是哀怨的曲调,它所吹奏的是富足、是幸福、是欢乐。茂汶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全县有羌族62,200多人,占全国羌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占全县总人口的78.6%。茂汶羌族自治县位于阿坝藏族自治州境内的东南部,面积4,000平  相似文献   

20.
程玲俐  张善云  吴铀生  侯燕 《民族学刊》2012,3(5):75-78,95-96
羌族地区的中草药资源是羌民族区域经济中的一个潜在优势,羌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诊病治病临床经验,有独具特色的羌医羌药。羌族医药虽散见于民间,在羌民族种族延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羌族医药必须加大投入,走产业化道路,并依托医药资源发展当地旅游产业,促进羌医药文化的传承,这些措施对羌医药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发扬羌医药文化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