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肖一平 《中华魂》2011,(11):52-53
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今年,我也进入90高龄了。在这中国历史上具有特别深远意义的伟大节日,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也非常高兴,尤其引起我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怀念。在抗日战争后期,我曾于1943年春夏之交从华北敌后解放区奔赴陕甘宁边区,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参加了整风运动,这是我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终生难忘。现在,围绕这个问题,简略地谈谈自己参加革命的经历和对延安怀念的心情。  相似文献   

2.
1937年10月,我参加了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在临汾的“学兵大队”,杨尚昆主任给我们上政治工作课,彭雪枫处长讲游击战术。1938年4月我们被转到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同年,我在抗大第五期一大队一支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3.
“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不应忽视“他者”镜像。“美军驻延安观察组”访问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与美国外交关系的起点,也是美国重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契机。在“美军驻延安观察组”到访延安前,美国政府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形象的认知存在“污名化”。1944年7月到1947年3月,“美军驻延安观察组”通过近距离观察中国共产党后,形成了一系列报告文件,对美国政府重新认识中国共产党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美军驻延安观察组”并未改变美国对华外交政策,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中华魂》2007,(9)
叛离家庭奔赴延安1945年解放战争初期,我在东北民主联军24旅72团任政治处主任的时候,团长颜德明同志原是359旅的副团长,是一位身经百战,亲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工农干部。我们初次相识,在一次谈到各自身世时,他讲自己是穷苦农民、放牛娃出身,吃不上穿不  相似文献   

5.
1969年,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中,我从首都北京来到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由于北京知青普通话讲得比较标准,1971年延安革命纪念馆从两万多北京知青中选拔20名担任讲解员工作,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招收我们的纪念馆政工组长说,咱们单位还有两位60多岁的老干部:一位是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的枣园乡乡长杨成福;另一位就是在大生产运动中给毛主席代耕的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杨步浩。杨老个子不高,穿一身黑布棉衣服,头上系个白毛巾,典型的陕北老农的装束。肤色紫红,满脸皱纹,一说话就爱笑,眼睛眯成一条缝,看得出杨老…  相似文献   

6.
我谈一个稍微具体一点的问题,就是中国人的信仰问题.这个问题在最近这些年比较突出,有一种说法叫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不讲信仰.因此觉得中国的未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有很大的悬疑.我在1987年出版的《价值论》中,曾第一次肯定了"信仰"概念.我主张,人的价值观念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信仰,这是任何一个价值观念体系的灵魂.我在论文答辩时,人们主要怀疑这个问题,说你肯定信仰,是不是为宗教说话?我讲信仰和宗教应该区分开来的.二十几年前,我用信仰和宗教的区别来为人的信仰权利争辩;二十几年以后,我又要用这种区别来为中国传统文化做一点辩护了.  相似文献   

7.
延安整风运动是新世纪学界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出现了大量学术文章和一些学术专著。这些研究可以粗略地界分为历史性研究和借鉴性研究两维度。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主题得到了丰富、内容得到相当深化、研究角度得到拓展,在延安精神、国民党对待延安整风的态度等主题研究中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结合解决当下重大问题,如开展"三讲"教学、学习科学发展观等,系统总结了延安整风经验,为现实实践工作提供了诸多借鉴与启示。研究的主要不足在于缺乏系统性,史学研究精神不足,对各地区、根据地的整风研究极其薄弱,给人造成了延安整风就是中央和延安地区整风的直观、片面、错误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我是2001年开始介入延安文学研究的,至今整整十年了,这也是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认为,延安文学研究在这新世纪的十年里取得了长足进步,获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果,而且,这个十年的延安文学研究,也已经突破了延安文学研究本身的限制,而对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深入认知和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所以,大家可以看到,  相似文献   

9.
“三讲”教育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延安整风精神的新的运用和发展。在“三讲”教育中发扬延安整风精神 ,就要认真看书学习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就要相信和依靠群众 ,坚持群众路线 ;就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坚持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  相似文献   

10.
保文 《山西老年》2012,(9):19-19
1937年~1942年期间,在延安,周末和节假日晚会上,革命队伍里时兴跳交际舞。陕北黄土地上、宝塔山上、延水河边,穿军装,着草鞋,明亮的汽油灯映照着一对对闻乐起舞的翩跹身影,这是在紧张的工作、学习、生产、战斗生活之余,另一番生动活泼的革命生活历史。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随红军总部进驻延安。1月底,美国人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就以《法兰克福日报》记者的身份,到延安作为期七个多月的采访。正是这位自称"大地的女儿"的史沫特莱,不仅在延安采访写作,联系促成了白求恩大夫的援华,而且还倡导组织了灭鼠运动、节育运动,以及引发了声噪一时的跳交际舞潮流。那时,革命队伍里盛行的娱乐节目是集体唱歌和相互"拉歌",史沫特莱不擅长唱歌,却能跳舞。她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道:"在延安召开的一次高级军事干部会议期间,我试着教他们一些人如何跳舞,他们勤奋好学,每事必问,不怕丢面子。朱德同我一道破除迷信,掀起了学跳交际舞的热潮。周恩来接着也跳了起来,不过他跳舞像一个人在演算一道数学习题似的。彭德怀喜欢当观众,不肯下来跳一次。贺龙在青砖铺的地上随音乐旋律一起欢跳,他是唯一有节奏感的舞师。在延安的妇女中间,我得到了败坏军风的恶名,人言可畏,群情侧目,以致有一回朱德邀我再教他跳一次舞时我居然谢绝了他。他指责我怕事,说道:‘我同封建主义斗了半生,现在还不想罢休!’我只好站起来以民主的名义和他跳了一次。”  相似文献   

11.
杨蕴玉 《中华魂》2013,(18):9-11
我感到无地自容 我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同志是1937年8月在山西太原,中共中央"八一宣言"发表之后,那时大家都称呼他周副主席。我当时在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太原市的一个区分会当工作员,薄一波同志是山西省牺盟会的实际负责人,他邀请从延安来到太原的周副主席给在太原的牺盟会干部作报告,我参加了这个报告会。周副主席讲的是国内外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他没有讲话稿,出口成章,讲话逻辑性很强,非常有文采,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他的讲话记录下来,就是一篇生动的文章。听他报告的人很多,不但大礼堂站满了听众,就连外边的屋檐下都挤满了人群。他的讲话不时被雷鸣般的掌声打断。  相似文献   

12.
陈卫 《金陵瞭望》2007,(21):45-45
从儿时起延安就一直是我心目中一块神秘、神奇而神圣的土地。有幸参加区委组织的“延安精神.鼓楼人”—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活动,让我倍加珍惜,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13.
"三讲"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延安整风精神的新的运用和发展.在"三讲"教育中发扬延安整风精神,就要认真看书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就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就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  相似文献   

14.
“三讲“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延安整风精神的新的运用和发展.在“三讲“教育中发扬延安整风精神,就要认真看书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就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就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  相似文献   

15.
68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对中国文艺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68年后的今天,我们陕西师范大学成立了延安文艺研究中心,并召开了延安文艺研究的座谈会。60年,在时间上讲也许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则具有特殊的意义。60年,在古人是一甲子;  相似文献   

16.
芥茉 《中华魂》2013,(23):47-47
在抗战时期一批美国记者从延安回至0重庆,向蒋夫人说:“延安的感觉特别好,那里人人朝气蓬勃、个个奋勇争先,大家不图私利都在为中国的前途努力奋斗。”宋美龄感触良深,默默地凝视长江几分钟后回身说:“如果你们讲的有关他们的话是真的,那我只能说他们还没有尝到权力的真正滋味儿。”(见《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一书)  相似文献   

17.
曾彦修  李晋西 《社区》2009,(20):44-45
原人民出版社社长曾彦修。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康生领导下工作。在长期的工作交往中,对康生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这篇由他口述的文章。记述了一个真实的康生。学识广博,贪欲亦重1937年12月。王明、康生、陈云同机从苏联飞回延安。康生在中共代表团中是近似于王明的一个人。政治局委员。地位很高。1938年五六月在马列学院教过课。党的理论这部分是他讲的。他会讲,有一句是一句,条理清楚。没有一个字重复,很有感情。  相似文献   

18.
我是1968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陕西工作的。我曾多次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采访,延安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1991年,我随中央电视台《黄河》创作组,再次来到延安采访,参观了枣园、杨家岭、宝塔山、南泥湾等革命纪念地,瞻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住过的窑洞,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19.
王民 《中华魂》2015,(2):58-62
北京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它的前身是1940年创建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2009年为建校70周年校庆,学校决定筹建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我当时的身份是档案馆副馆长,负责收集校史资料并整理馆藏档案。2009年6月我接受这项任务以后,脑海里立即反应出一个思考很久的问题:学校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延安的建校史,虽然延安自然科学院作为真实的历史存在让人们熟知,但保留到今天的物证、实物、  相似文献   

20.
1942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全党发动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整风运动。这次整风正处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5月,共产国际派遣彼·巴·弗拉基米洛夫来延安,作为共产国际驻延安的联络员兼苏联塔斯社记者,他工作直到1945年11月奉调回国。弗拉基米洛夫来延安后,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我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以及中国国共两党的有关情况和他本人在延安的主要活动。在这日记中,弗拉基米洛夫站在错误的立场上,对中共中央领导的延安整风运动进行歪曲和否定。本文针对弗拉基米洛夫对延安整风的歪曲性评论作些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