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这些年来,西方的思想家及其辩护士们对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一直津津乐道,似乎找到了挽救资本主义的灵丹妙药。他们说,采取自我调节措施后,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生,成为"有序化、可调控的繁荣社会"; "工人阶级大部分变成中产阶级","社会实现了合作、和谐","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已经先于资本主义而死亡"; "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多",资本主义已变成为"人人都有资本"的"人民资本主义"、 "股份制社会主义",等等。总之,"资本主义病体正在痊愈", "有了新的生命力", "不再'腐朽垂死',而是青春长驻"了。 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作一番考察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发展普遍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庆仁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6(4):363-367
“五形态”理论在马克思那里没有文本根据。弄懂马克思的大小社会形态范畴,是正确理解其社会形态理论的关键。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不是所谓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而是原始社会、阶级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三大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在这一普遍规律下不同地区和国家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一般的世界历史,而是大工业产生以后的“世界性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李慧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2):15-18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中,有观点将社会和谐看作人类社会的共同属性。该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为切入点,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作了分析,指出社会和谐并非是任何社会都能实现的,惟有从社会的根本制度出发去理解这一问题,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董建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31-33
战后科学呈加速式发展,社会也随之急剧变化和发展,由此引发出了西方学者对社会全域发展的预测,但却未能意识到科学的加速度发展会使人类认识以及社会发生颠覆性的变革.回顾人工智能奠者图灵、控制论学者维纳和艾什比等科学家相关论述,计算机科学是当代一切新型学科的支撑,在社会诸多领域都得到了成功应用,其持续和迭代发展更是将科学推到再分类的前夕.综观科技发展态势,当代世界正在进入以大数据和互联网为依托、云计算为支撑、5G技术赋能的人工智能时代,即工业4.0时代,STS研究也再现高潮. 相似文献
5.
刘喆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145-146
随着中国社会体制的改革和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文学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弱势群体,底层文学也就随之兴盛起来。然而随着底层文学的发展,其中透露出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罗伟章的《大嫂谣》便是如此。作者直面社会现实,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当下底层民众艰苦生活的画卷,也揭露了造成底层苦难的真正原因来自于社会的阴暗面。 相似文献
6.
流动的村庄:乡土社会的双二元格局与不确定性———皖东T 村的社会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益龙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1):146-153
在安徽东部T村,向城市流动的群体范围在不断扩大,村民生活方式越来越趋向二元化,流动导致了乡土社会双重二元化格局的形成。在这一格局中,农民经受着既非市民亦非农民的身份认同困惑,以及对未来预期的高不确定性。对城市和乡村的不确定预期,使得农村居民不得不通过不断的流动来增加保障。不确定性造成农民发展风险和成本的提高,同时也可能引发农民重复投资和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7.
马凤兰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这一相似的社会形态,不仅影响了冯梦龙和卜伽丘的认知立场和文学观,而且影响到二人的文学创作,使他们不谋而合地创作出了主题相似的文学作品。卜伽丘因此而得到广泛承认,被誉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者,而冯梦龙则被划入“封建文人”之列,未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8.
张晓丽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6):44-46
在这个交往与对话的时代,语言的相通显得尤为重要。在汉语文学被广泛学习和接受之时,作为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学亟需得到大众的了解与关注。但能够运用民族语言文字且又兼通汉语文字的研究者并不是很多。多年从事蒙古文学发展史研究的巴·苏和教授,是一位能用蒙、汉两种文字写作的蒙古族学者,在其多年蒙古文学发展史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得到蒙古学界的公认。 相似文献
9.
苏星鸿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3)
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叙事逻辑,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这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价值构建的重大任务.为此,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在做好当前的事和自己的事过程中践行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从我国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向人的独立个性发展过度阶段的实际出发,在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从东方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出发,在各种复杂要素保持理性权衡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由黄宣民先生及其弟子陈寒鸣副教授主编、刘泽华先生作序的《中国儒学发展史》最近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约220万字。该书由黄宣民先生草创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黄先生于2001年因病辞世后,陈寒鸣副教授遵照乃师遗愿,继续进行整理、增补和定稿,使这部历经二十余年不懈努力、凝聚了诸多学者集体智慧的煌煌巨著终于得以面世。 相似文献
11.
尹玉吉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1):F003-F003
宣兆琦教授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齐文化发展史》提前结项 ,并于 2 0 0 2年 4月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凡 11章 ,3 3万余言。通览全书 ,深感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一、全面系统 该书在论述齐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既注意到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对齐文化的重大影响 ,又注意到齐文化各个部分之间的关联和互动 ,更注意在大的文化生态系统和网络结构中进行动态的考察 ,从而探寻齐文化的发展规律。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孕育和生成的 ,并且无不发生变迁 ,在变迁中得到发展 ,最后走… 相似文献
12.
温权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22,(6):30-41+162
破解资本主义“何以可能”的历史机理,并发掘其“必然消亡”的现实依据,是《资本论》的学术任务。马克思以社会化的货币权力为切入点对资本主义发展史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其中,分别以“交换价值”“平均利润”以及“生息资本”形态出现的社会化货币权力,无异于资本主义从“萌芽”到“成熟”及至“转型”的阶段性“标记”。据此,马克思完成了对资本主义从“因何所是”到“确如其是”及至“是其所是”的历史唯物主义演绎。与此同时,社会化的货币权力本身,又蕴含资本主义诞生的“偶然性”、发展的“矛盾性”以及灭亡的“必然性”。于是,马克思又从资本主义“自我建构”的既成事实中提炼出资本主义“自我扬弃”的历史唯物主义素材。这同时引申出《资本论》的实践诉求:与马克思用货币权力的社会化史诠释资本主义“从哪里来”的历史实然性相对应,应在社会性个体的实践史中不断确证资本主义“往何处去”逻辑应然性,从而实现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彻底扬弃。 相似文献
13.
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一个主要依据的质疑--重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一段著名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忠桥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5,42(2)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即"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当前我国流行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把这一论述理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并把这种理解作为它的一个主要依据。我们认为,这种理解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因为它与马克思在同一时期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的大量论述存在明显矛盾,从《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的内容来看,马克思并没提出过"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而只提出过"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4.
15.
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必要政治条件,只有完成政治革命,才能实行社会革命;而只有完成社会革命,才能最终消化和巩固政治革命的成果。社会革命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因此,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要进行政治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就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6.
陈颖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9,(2):122-124
承蒙傅如良教授抬爱,将其《转型时期农民公平问题研究》一书赠我。由于他所讨论的问题也是我的兴趣所在,故此我二天之内便读完了这本20余万字的著述。自然,这样快捷的阅读肯定有其不足之处,即很可能失却对阅读对象的准确识读和深刻领悟,但由于该书内容翔实、特点鲜明,因此读过之后自忖多少还是感受到了一些作者的成功之处,而且觉得不谈点自己的看法,很大程度是对友人赠书的一种辜负。 相似文献
17.
陈颖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2):122-124
承蒙傅如良教授抬爱,将其<转型时期农民公平问题研究>一书赠我.由于他所讨论的问题也是我的兴趣所在,故此我二天之内便读完了这本20余万字的著述. 相似文献
18.
王虎学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3)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实践"理论框架的形成."实践"的存在论意蕴的开显为马克思的"社会"概念提供了崭新的思想地平和坚实的理论基础,立足于现实生活之上的实践哲学本身为我们认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只有领悟到"社会"意味着"实践","实践"是"社会"之根,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一重要论断. 相似文献
19.
邢战国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4-57
《中国社会之变化》从革命的视角观察近代中国的变化,认为帝国主义的侵略逼出了中国的产业革命,而产业革命则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根本之变。《中国社会之变化》的基本学术特色为求真与致用的结合和实事求是等,但也存在偏重阶级斗争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何岚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7(4):5-7
社会突发事件并不是一个新鲜概念。在美国的“91 1”事件之前 ,就有被人们称为“黑色星期一”的 1 987年1 0月 1 9日纽约股票灾难性下挫事件 ;还有大家记忆犹新的墨西哥金融风暴和东南亚金融危机。这些社会突发事件似乎离我们很远 ,并没有威胁到我们自己的存在——生命。因而 ,对它我们并没有刻意地去认识 ,也没有必然去研究的那种冲动和使命。然而 ,现在不同了 ,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非典型肺炎 )拉近了我们与这一概念的距离 ,让我们感受更加切身和贴近。认识有时是痛苦的 ,是有代价的 ,特别是当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时 ,这种认识就更加显现出痛苦的促逼。 SARS已经超越了医学范畴。由 SARS引发的社会突发事件和社会危机将社会学的研究推向前台 ,赋予责任。该是社会学者出场 ,向社会提问、向社会表白、向社会证明的时候了。下面这一组文章是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许斗斗博士组织该院社会学系的社会学专业部分硕士研究生 ,以“非典”为例 ,对社会突发事件与社会危机所进行的研讨论文。同学们从多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对这次“非典”所暴露出的社会问题的看法 ,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的能力有限 ,也许我们在“坐而论道”,也许我们只是一群“我思故我在”的实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