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老子和孔子的哲学都是围绕着人生问题来阐述的,他们致力于探寻人生的奥妙,称他们的哲学为人生哲学当更为确切。他们的人生哲学对古代的人生态度,民族性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用,是最主要的构成部份。在对古代文化进行反省以获新生的今天,对老子与孔子的人生哲学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一、老子与孔子人生哲学的形成探因老子与孔子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必须从他们所处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中去探求,这是了解他们人生哲学的前提。下面就从两方面分折两种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面对着现实困境的鲁迅与契诃夫都珍视人生的价值,强调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力量,但是由于文化传统与历史背景的不同,他们的人生哲学各具特色。鲁迅的人生哲学体现了战斗的进化精神,契诃夫的人生哲学探讨了超脱的生活道德。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萨特的存在主义人生哲学,指出萨特关于人的本质的说教乃是抽象的人性论。萨特把“自由选择”作为人生价值的基础,这实际上是在宣扬一种个人至上的利己主义人生哲学。文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论述了在社会和个人的相互关系中社会是矛盾的主导方面,人生的价值首先是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同时社会要尊重个人,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  相似文献   

4.
人生哲学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在我们今人读来,依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人生充满了有益的教诲与启发。结合个人的人生体会,我们从齐物我、无用之用、相忘于江湖、逍遥四个方面,对庄子人生哲学的现代意味进行了阐发,以期对现代人的人生有所裨益。而庄子人生哲学中的审美趣味,对艺术创造也不啻一种很好的精神启迪。  相似文献   

5.
人生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内容丰富渊闳。而南宋著名思想家陈亮从事功哲学的角度建构的人生哲学理论,承继传统儒家的理论精华。注重人的社会责任感的阐扬。其人生哲学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成人之目标模式,成人之价值模式以及成人之修养模式。这一理论丰富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并对现代人在人生价值选择方面的引导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萨特吸取黑格尔哲学中的非理性成份,将胡塞尔等人的现象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人生哲学的方法论,对海德格尔为其确定的研究对象——处境中的人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意识是其本体论的基础,萨特正是通过对意识特征的描述,"自在"与"自为"的剖析等一步步推导出人是绝对自由这一结论的。然而这一本体论的基础并不牢固,致使他的本体论乃至是整个自由哲学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7.
本文全面地论述了人生哲学的对象及其体系结构,集中地阐释了三个问题:首先,关于人生哲学的对象,认为人生哲学是从总体上对人生的根本问题的哲学思考,是关于人生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人生观的系统化、理论化。其次,分析了人生哲学的体系结构及其内在关系,提出科学的人生哲学主要是由人生的理论体系、行为规范和人生的实践活动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完整体系。再次,分析了科学的人生哲学具有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等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8.
试论林语堂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以珍视和享受人生为核心的人生哲学,既不避世俗平民物欲,执著于现实,珍视现实生命,肯定人的欲望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又不忘文人的趣味和理想,与世俗拉开一段距离,追求自由,试图摆脱名利色权的束缚;追求美,将生活当做鉴赏的对象,企求一种闲逸、风雅、诙谐的生活情调,从而形成一整套独特的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拉开了他与胡适、鲁迅甚至周作人的距离,显示出自己独特的光彩。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在反对传统“形而上学”中,通过阐述人与一般存在物的差异,提出了人的生存本体论,并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建构以论述人的意义、人的生存情态、人的生存过程为基本内容的人生哲学。海德格尔的人生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西方中人的困境。本文通过揭示海德格尔人生哲学的性质、特点、作用等问题,再次强调全面认识现代西方哲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人生哲学中的本位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道德为本位和以知识为本位分别是中西人生哲学的根本特征.深入考察这些特征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中西文明的历史走向,而且有利于中西人生哲学的双向交流.以知识为本位的西方人生哲学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促进了主体意识的发展,同时也诱发了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西方的精神危机.而以道德为本位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则塑造了中国人的群体精神,塑造了中国人重视修养、崇尚道德的历史传统并由此增进了人际关系的温馨与和谐,但同时也遏制了科学的进步和个性的发展.鉴于此,中西人生哲学应该并且能够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1.
"仁智双彰"构成了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为此,他们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儒学作为现代中国人价值之源的根本地位,另一方面又力图开显出知性主体以补以往儒学之不足,以为无根无向的现代人"重立大本,重开大用".其人生哲学是对儒家传统人生哲学的继承和弘扬,包含了对西方现代人生哲学以及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所面临的人生困境的儒家式的回应,体现了寻求"德性"与"理性"之统一的理论追求,对于为工具理性独大的"现代性"纠偏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因人生的理想性陈义更高而脱离实际、自身倡导儒家人生哲学却并未真正践行儒家的基本行为规范等不足.  相似文献   

12.
生与死是人世间的一种客观必然现象,是每一个人都要遇到而又必须正视的人生矛盾。这就决定了一切人生哲学在探讨人生奥秘的过程中,都必须对生与死的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因而生与死也就成为一切人生哲学无法回避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对生死观的有关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一、生死观的形成及其历史考察人究竟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死?应当如何对待生与死?怎样才能做到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作出不同的回答,采取不同的态度,这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死观。由此可见,生死观就是人们对生命的存在和归宿,抱  相似文献   

13.
人生哲学思想是张岱年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及西方哲学,是张岱年人生哲学思想的三大理论渊源。在人生哲学理论建构方面,张岱年提出了"理生合一"、"与群为一"、"义命合一"、"动的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论,"生之圆满"即"个人生活之圆满"与"人群生活之圆满"的辩证统一的人生目的论,"改变自然、变革社会及改善现实"的创造价值论。张岱年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兼综中西人生哲学的优良传统而建构的人生哲学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人生哲学建构和青少年"三观"教育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同《辩证唯物主义人生哲学》一书著者徐诚教授曾在一起工作过,有幸较早读到由黄楠森教授写《序》、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人生哲学》新著。我对黄教授的《序》及该书认真研读了两遍。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如何正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人生哲学;第二章如何正确认识人;第三章如何正确改造人;第四章如何正确  相似文献   

15.
"美感经验"把朱光潜的美学与人生哲学贯通起来。朱光潜的美学探讨"美感经验"的心理机制及其"前因后果",属于科学;通过"美感经验"实现人生的解脱与超越,即所谓"人生艺术化",这是朱光潜的人生哲学。弄清朱光潜的美学科学与人生哲学的关系,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评价朱光潜的思想,为当下的美学和哲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现代重建的由来和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前后 ,中国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与古代相适应的传统人生哲学 ,已不足以作为中国人走向现代的精神支柱。为了解救当时出现的信仰危机 ,“五四”思想家依据现代价值理念 ,在对传统人生哲学重新阐释、扬弃和创造性转换的基础上 ,开始重建现代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提出了四种人生境界说,建构了一个逻辑化的人生哲学系统。本文仅就其内容略作分析和评价,以就正于方家。 一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是一种理性主义学说。它确立了意义的主体性原则,把理性自觉的程度作为划分人生境界的唯一参照系统。 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要解决人生意义的问题。所谓意义是与人的主体性即“觉解”密切相关的,对一件或一类事物有了觉解,此事物对于人才有意义,否则便无意义。所谓“解”就是了解,“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所谓“觉”  相似文献   

18.
叔本华一直致力于人生各种问题的哲学思考,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开创了一个时代,在他的哲学中关于意欲与人生之间苦痛的探讨以及从中提出的"意志"、"本能"、"痛苦"、"死亡"等内容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价值,他的哲学实际上开创了近代西方人生哲学的先河,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人。  相似文献   

19.
魏晋的“文学自觉”首先是文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步形成其各自独立的人格意识。而这却与文人受庄子思想影响所引起的心态变化密切相关。正是庄子以人的个性自由为基础的人生哲学,促进了魏晋文人十分突出的个性化特点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试析墨子的理想人格设计崔永东中国传统哲学的重心是在人生哲学这方面,而人生哲学的重心则是理想人格论。什么样的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怎样成就理想的人格?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了历代哲学家热心关注的焦点所在。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也提出了他的理想人格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