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陈凡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Z1)
人权入宪开启了我国人权事业的新时代。民事赔偿权利是基本人权,但对其保障的状况存在着严重缺失,与“尊重和保障人权”极不相适应。本文从认识和立法两方面提出主张,以期改善之。 相似文献
2.
杨雪虹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3)
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权发展进程新的里程碑,具有重大的法律价值。但同时,我国宪法对人权的规定不够完备,权利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人权保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
韩永红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8-10
人权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今天中国人权入宪为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利的划分奠定了法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国的人权入宪也必须建立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人权入宪”——中国宪政史上新的里程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政的根本目的和最高原则.人权是现代宪法基本原则之一,并上升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和遵守的准则.这次修宪,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写入宪法,在我国宪政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平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6)
我国实现国际人权标准应遵循如下一些基本原则:一、人权的普遍性与具体国情相结合;二、以生存权和发展权为首要人权的优先选择战略;三、将全社会所有成员作为享有人权的主体;四、实现人权内容的全面发展;五、权利与义务的均衡统一;六、实现人权离不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七、人权本质上属于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八、开展对话与合作,促进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九、以人权教育为促进和保障人权的基本手段;十、推进和平、发展与人权三大国际潮流。 相似文献
6.
古典人权理论认为,只有个人才是人权的主体;在内容上,人权是指以自由权为核心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在本原上则有先验论与经验论两个分支;其实质强调人权的对抗性;在人权与法律关系方面则认为法律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7.
华燕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6-19
学理上,"集体人权"这一概念在三种不同的意义上被使用,分别指称"群体的权利"、"集体行使的权利"及"集体所有的权利"。然而在诸种界定中,"集体人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混淆了对"集体"与"群体"、"权利主体"与"权利行使方式"、"人权"与"权利"等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古典人权理论认为,只有个人才是人权的主体;在内容上,人权是指以自由权为核心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在本原上则有先验论与经验论两个分支;其实质强调人权的对抗性;在人权与法律关系方面则认为法律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9.
对生育权的探讨不能仅仅局限于私法层面,还必须上升到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层面,上升到宪政和基本权利的高度。无论是生育政策,还是具体的社会抚养费制度、利益导向机制,都必须建立在生育权是基本人权的基础之上。生育权的普遍性、道德性以及重要性等方面都体现了生育权作为基本人权的内涵和价值,这些可从国际条约层面、域外司法层面和我国法律层面一一得到阐释。通过宪法解释的方式明确生育权作为基本人权在我国的宪政体制下难以达到,只有通过宪法修改方式使得生育权入宪,方能实现对生育权的更高层次、更全面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论人权入宪--关于新宪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令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3):92-95
宪法修正案把完善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这是我们国家对人权的尊重与保障的坚定立场和崇高职责的最高层次的宣示与承诺,举世瞩目,被喻为中国人权发展的里程碑和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在中国"五四"宪法颁布五十周年之际,学习新宪法,深刻理解人权入宪的意义,从中可以体会到人权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人权入宪的理论缘由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此次修宪的内容之一即是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标志着我国立法技术的进步、法律体系的完善,以及人权观念的发展。我国的人权观念经历了由否认到确认的历史发展过程。人权入宪,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在我国宪政理论与实践上均有重大意义。应坚持及完善这一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人权"入宪与宪法价值观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志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14-119
保障人权是宪法的目的,人权原则在宪法原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中国,保障人权的宪法价值观,萌芽和形成于清朝末年的政治改革思潮,经历了民国时期和新中国的曲折变迁。我国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是宪法价值观向人权保障方向转变的重要表征,同时也对我国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戴志成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分析认为,分配作为利益重新配置的手段,关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相关比例和效果的实现程度,将正义赋予分配当中,则体现了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而这种正义性则完全和最终体现在了公民或人民的基本权利当中,是个人付出与回报、认可与被认可的表现形式.分配正义既是个体权利的需求,也是个体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陈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1):81-83
人权是宪法最重要的一个价值追求,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民主宪政的一项基本原则.中国的人权事业和宪政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而今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该条款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人权入宪开创了中国用宪法保障人权的新时代,它向世人宣示了我国对待人权的庄严态度和法治精神,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我国宪政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国满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5)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由《宪法》修正案确定,然而人权的实现并不是仅靠人权内容的入宪就能解决的。本文从法制建设、制度建设、人权意识的提高等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周立波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7
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社会生活安排造成了巨大冲击。合作减排以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气候谈判的核心议程。由于根本哈根气候大会取得的成果有限,全球气候谈判几乎陷入停滞状态,需要从新的视角思考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问题。在人权成为普世价值的当今世界,基于国际人权法的性质探索国家在气候变化语境里应该承担的尊重、保护与实现人权的义务,从而构建起人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互动关系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17.
周强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6-31
分析考察历年人权白皮书,是归结整理我国官方人权话语及其变迁的一个有价值的视角。从结构体例来看,历年白皮书可以归结为三种模式:混合模式、"五位一体"模式和权利清单模式。与前两种模式相比,权利清单模式体例更统一,用语更规范,权利编排上也更符合当今中国实际,体现出在人权观念和话语上的一些新变化。在历年白皮书中,生存权所占比重逐渐减少,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逻辑一致的。生存权在完成其解决温饱问题的历史使命之后,将不再构成我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核心语汇。发展权利的内容日益完善,重要性不断凸显。在2013年人权白皮书中独立成篇的社会保障权利,突出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权保障的"民生"特色。发展权利和社会保障权利将成为我国今后人权话语的新重心。 相似文献
18.
徐正勇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4):104-107
25年前,美国著名法学家德沃金就提出了"认真对待权利"的命题;25年后,权利问题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必须认真对待的大问题与真问题。少数人作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其权利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与重视。但是由于理论上的缺失和实践上的背离,少数人权利的保护仍然面临困境。基于人权的普遍性和平等理论,认真对待少数人权具有必然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19.
谢振东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9-92
人权理论和人权保障运动的冲击,是劳动权得以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劳动权入宪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权理论的落实。劳动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受国际社会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但是从劳动权形成来看,劳动权与人权所行使的轨迹在漫长的历史中是平行的,甚至在权利概念出现以后,劳动权也长期无人提起。劳动权具有人权属性应是在资本主义早期的工人运动和国际劳工组织的推动下提出的,国际立法和国内立法为劳动权的确立和保障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试论住房人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珍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6):112-115
住房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广义的住房人权包括对住房的使用权(居住权)和对住房的所有权(房产权),狭义的住房人权仅指居住权。居住权又分为最低水平的居住权和适当适足的住房权。国家实现公民居住权的首要义务是实现"人人有屋住"的最低水平居住权,核心义务是保障人人有适当房屋居住权,长远义务是逐步通过正确政策帮助部分公民实现房产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