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5G愿景、需求和更多技术服务为出版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作为国家话语体系建构工程的主题出版,要想在5G技术视域下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和作用,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中国方案,彰显中国精神、中国气派,能有效地让主题出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进而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需要出版业认真思考。从政治、文化、价值等方面引领时代发展,建构起主题出版的话语内容;从服务理念、内容生产、传播路径、营销渠道等知识服务方面为主题出版的话语建构提供服务场域;从技术层面为主题出版话语体系建构提供技术支撑,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与他国搭建合作平台,从而建构起主题出版国际视野的话语战略。  相似文献   

2.
红色基因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华儿女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红色基因传播的“情感转向”,旨在通过建构以青年受众情感为本体,以红色基因的情感传播活动为中心的传播范式,实现传承好红色基因的重要任务。借助情感的媒介化、情感叙事的张力释放和情感认同的内在驱动,红色基因传播的“情感转向”具有唤起红色记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身份认同的突出效能。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软性渗透、传播“泛情绪化”风险和情感效用工具化的现实困境。为此,应当从内容、主体、方式三个维度,实现红色基因传播“情感转向”的路径建构,强化效能、防范风险,使红色基因融入青年血脉。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历经百年赓续探索、书写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创造的伟大奇迹。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方位,遵循历史之迹,不断总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规律,深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本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党的重要政治话语,一方面,其话语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基础和丰富的理论内涵;另一方面,其话语建构也面临着现实难题。在新形势下,应结合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思想先导、理论支撑、文化传承、智力支持的功能和作用。探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建构方向,理论创新、话语创新的建构方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依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建构方向,以及打破西方国家话语霸权,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主导权的建构方向。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以实践性、本土性、开放性为原则,做好学科发展规划、智库人才交流与培养和对外宣传传播。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和网络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变革,网络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和话语传播的新型场域和重要阵地。当前,网络信息霸权、多元文化思潮、网络谣言、网络信息安全以及主流媒体跟进不力等挑战和困境,直接冲击着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建构。有鉴于此,我们要抓住时代机遇及技术、资源和理论优势,在把握规律中不断探寻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路径。一方面,主流网络媒体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进一步打造意识形态话语的民族特质、现代特质、创新特质和人民特质,形成有说服力的理论作品,并不断推进意识形态话语的网络化;另一方面,强化制度建设,通过依法治网、丰富载体、创新形式、组建网军,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微传播时代的话语表达具有话语主体愈加圈层化与大众化、话语内容更加口语化与娱乐化、话语场域呈现公共化与多样化、话语方式趋于碎片化与分众化、话语逻辑呈现批评化与片面化等多元化特征。微传播时代对红色文化话语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微传播时代红色文化传播应注重话语主体适应圈层与多元融合、话语内容融入日常与贴近生活、话语场域注重公共空间与多元拓展、话语方式分层叙事与分众叙事、话语逻辑层层递进与严密完整。为此,我国应该从健全红色文化话语主体圈层多元融合制度、完善红色文化话语内容与时俱进诠释制度、健全红色文化话语场域一核多元建设制度、完善红色文化话语方式因时制宜叙事机制、健全红色文化话语逻辑完整严密论证制度等方面推进新时期红色文化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铺开为红色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契机,而红色资源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基层治理、培育文明乡风、加强生态保护、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多维价值也日渐凸显。湖南省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摇篮和红色文化的发源地,有着富集的红色物质资源、深厚的红色精神内涵和优良的红色革命传统,在充分发掘红色资源的多维价值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需要在聚焦现实需求、采取有力措施、多层面精准发力的基础上,推动红色资源在“保护好”“管理好”的过程中顺利实现“利用好”的目标,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红色资源保育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双促,从而加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8.
2018年中央提出"新文科"建设要求,学界的关注与讨论日益密集,关于"新文科"内涵、特征与建设路径等问题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不断涌现,聚焦"新文科"的学术话语日渐隆兴,基于"新文科"的学术话语体系正在形成。探究"新文科"学术话语的生产与传递过程,对于深入理解和践行"新文科"的思想理念与实践理路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本挖掘的方法,结合质性解读,分析相关研究文本发现,当前"新文科"学术话语的建构路径可大致概括为五类,分别是理念方法、学科建设、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与数字技术路径。突出"新文科"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与导向功能,关注"人才培养"与学科"交叉融合",谋求传统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守正创新",搭建更为开放、高效、融合的学科互动成长空间是当前"新文科"学术话语的基本论证思路。  相似文献   

9.
叙事是理解社会和经济行动得以发生的非理性机制的重要概念,近年来在经济、治理、公共政策等社会科学领域获得广泛的重视。叙事对制度执行产生话语效应与证据效应,具有承载公共目的、建构制度意义、促进集体合作的积极功能。从认知、心智与行为的逻辑出发,叙事推动制度执行的底层机制包括基于符号系统的制度意图传达、基于知识转译的制度内容简化、基于框架效应的制度行动激发、基于情绪特征的制度效果诊断等。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叙事在情感心理、价值判断、行为启发、合法性说明等方面的功能意涵,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推动并设计有效的叙事,建立与制度执行场域相适应的社会心理基础,促使制度执行得以更加平滑顺畅地展开。  相似文献   

10.
11.
团体形象是多重的、动态的,且具有建构性的本质特征;而话语作为语言的实际运用,不仅可以反映社会实在和社会意义,还可以潜在生产、建构乃至重构社会实在和社会意义。因此,话语在团体形象的展现、塑造和建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得体、适宜、理想的团体形象的话语展现、彰显、塑造和建构,既是塑造和培育团体话语能力的中心议题和核心任务所在,也对人们的社会事实认知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制约和塑造作用,进而使得该团体在广大公众的心目中留下良好印象,获得广大公众的支持与认同。  相似文献   

12.
国家形象是国家行为体在与他国互动基础上,根据自身独特属性对自我的定位和呈现,具有多重性、动态性和建构性。而话语所具有的实践性和建构性本质功能,使其在国家形象的构筑过程中发挥着关键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大多数普通受体也主要是通过话语的描述和构筑,来获得一个国家行为体的相关信息,进而形成相应的认知与相应的国家形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形象的建构过程其实是一个话语过程。  相似文献   

13.
数字技术为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数字展品为载体的虚拟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虚拟文化空间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价值意义日益凸显:延展文化空间、促进知识流动、拓展意义生产、扩大文化消费,而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文化增值。虚拟文化空间内涵与价值呈现需要建立在叙事主题的基础上,借助丰富多维的叙事媒介,运用“上帝视角”“用户视角”“联动视角”等多种视角建构空间展示的主题意义,并主要通过“因果—线性叙事”和“主题—并置叙事”这两种时空结合的组织秩序逻辑性、艺术化地呈现出来。叙事主题的意义建构与空间组织秩序是虚拟文化空间叙事理论的具化形式,在其建构实际中已经转化为展示空间主题的创意表达机制,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解读空间的叙事主题、了解空间的组织形态、提高空间的体验质量。虚拟文化空间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叙事主题的主导下进行空间的构造、组织和演绎,是在实践层面从现实文化空间向虚拟文化空间接续拓展的有益尝试,这一探究将为数字时代虚拟文化空间的品质跃升提供有益支撑。  相似文献   

14.
日常叙事在1980年代中后期的勃兴,使文学在与现实交流及对话层面贴近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其中的日常性主题也因此成为小说叙事中的新意识形态。从物质消费、身体经验及性别视野等角度来解读曾被遮蔽的日常生活及自身意义在何种复杂的历史场域得以复活,并出现价值向度的转换,以此来把握转型期社会风尚与文学观念的互动和深刻变迁,对于提高文学审美品格、建立较为成熟的日常叙事伦理等均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致力于构建革命话语,其语义依语境的嬗变而形成不同的话语样态,但始终承载着党的初心使命。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和拓新中国特色革命话语体系,而“自我革命”成为新时代革命话语表述的高频语汇。作为中国理论的话语呈现,自我革命话语既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话语根基,也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极具典范意义的话语创新和理论创造。构建具有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既是推进政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时代课题,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应在学理研究和传播实践中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6.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成功传播是以话语建构为基础的,运用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社会变迁理论,从文本建构、传播话语、精神话语的社会影响三个维度对其展开分析。研究表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文本话语具有政治性、象征性、直观性特点,其话语建构经历了自上而下、被最高权力认可的过程;媒介传播以通过场景、语言、情感、事件塑造典型的方式进行话语建构,具有鲜明特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军事化色彩、情感乐观昂扬、经验体和语录体。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被塑造为石油战线的意识形态“宪法”,被固化为企业管理的文化之根,以话语建构为载体,借助媒介传播,不断与时俱进,传承核心价值观,对奋斗求索中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强大助推力。  相似文献   

17.
以“后人类”视角观照中国科幻话语,在梳理技术赛博格、文化赛博格的观念发展后进入科幻赛博格叙事。科幻赛博格叙事聚焦赛博格身体感官体验的故事讲述,是基于身体的异质性经验而产生的身体-情感非常规认知,并由此发生思想与精神层面的世界观念变革。中国科幻赛博格叙事兼具身体间性、世界间性与文化间性三个维度,最典型如双翅目作品《精神采样》的赛博格叙事,展示出中国新锐科幻作家正在以赛博格话语重建身心二元观念,以整体性思维重构人与世界、人与宇宙的关系。科幻赛博格话语让我们认识到新世界正在生成,人类正在成为多元与多维的自我。  相似文献   

18.
基于越南主流英文报纸《越南新闻报》2013—2022年关于广西的报道,借助话语分析路径,从话语内容、话语模式和话语主体3方面考察区域形象的话语建构策略。研究发现,在话语内容方面,《越南新闻报》主要通过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4方面相关报道建构广西形象,经济、政治和文化类报道多以构建正面积极的广西形象为主,而社会类报道则构建了存在公共安全问题的负面广西形象。话语模式涉及单模态和多模态,且以后者为主。话语主体呈现多元化,主要集中在政府官员上,同时也包括企事业组织、媒体记者和普通民众。文章认为构建中国区域形象对外传播话语体系,需要加强与国内外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合作、充分调动多元话语主体参与、立足地方共同讲好区域故事。  相似文献   

19.
穿越故事和话语的叙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60年代叙事研究取代了其它小说理论 ,成为文学研究领域里一门最富活力且不断超越其自身范围的学科。在索绪尔语言观和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启发和影响下 ,60年代其精力主要集中在对各类故事结构的研究上。 70年代以热奈特为代表的叙事学家使它穿越了单一的故事层面 ,走向了对讲述方式和话语方式的探讨。 80年代的叙事研究则冲破了“文学和小说”这个独特的领域 ,一跃而成为一切人文学科研究的主要工具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胡兰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其具有象征意义的确定形象,定型于“文革”期间的经典化。事实上,伴随着不同话语形态的显隐,刘胡兰形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经过了复杂的建构过程。从“日常叙事中的少女”到“阶级叙事中的英雄”,其面目逐渐明晰,性格逐渐单一。以连环画为观照点,通过对刘胡兰形象变迁的叙事考察,可还原刘胡兰的“女英雄”形象是如何通过“取舍”和“改编”的手段被建构起来的过程,并以此揭示革命英雄叙事在统一的主流价值基调下,在“本事”和“故事”之间的较量中,所蕴含的民间话语和意识形态话语之间的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